宣惠明
摘要介紹了B型煙粉虱在棉花上的消長動態(tài),提出了防控技術,包括減少害蟲基數(shù)、切斷擴散環(huán)節(jié)、適期防治和減少人為傳播等措施,以期指導B型煙粉虱的防治工作。
關鍵詞B型煙粉虱;棉花;消長動態(tài);防控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622+.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9-0154-01
B型煙粉虱對棉花的危害逐年加重,已成為棉花上的主要害蟲之一。為了解B型煙粉虱在棉田消長動態(tài)以及防控技術,以有效控制B型煙粉虱對棉花的危害,對棉田B型煙粉虱進行了系統(tǒng)調查和大面積普查。系統(tǒng)調查選1塊靠近越冬蟲源田的棉田,5點取樣,每點隨機選擇棉株20株,每株取上、中、下部主莖葉各1張,每7d調查1次,分別記載上、中、下部的成蟲和若蟲數(shù)量。大面積普查每15d進行1次,每塊田調查上部葉20片,記載離越冬蟲源田不同距離的成蟲和若蟲的數(shù)量。
1消長動態(tài)
1.1擴散動態(tài)
B型煙粉虱在興化地區(qū)不能露地越冬,只能在大棚里越冬。隨著春季揭棚以及大棚作物的自然衰老,B型煙粉虱逐漸向棚外擴散,擴散的方式主要有3種:一是風力擴散。風力擴散是B型煙粉虱的主要擴散途徑。據(jù)觀察,B型煙粉虱從越冬大棚向大田首次(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擴散范圍較近,一般在1km之內均能查到成蟲。而在棉田繁殖1代后(即在7月底至8月初),成蟲可擴散距離蟲源田2km。以后隨著時間推遲,發(fā)生范圍不斷擴大。到9月30日離蟲源田5km處均能查到成蟲,但距離蟲源田越遠,蟲量越少。據(jù)8月30日調查,離蟲源田1km、2km、3km、4km,平均單葉蟲量分別為52.6頭、33.5頭、21.3頭、6.9頭。二是人為擴散。將帶有B型煙粉虱的作物,如大豆成株拔起帶回家,或到市場上出售。而生活在大豆上的若蟲、卵就會隨之擴散,此擴散范圍較廣,一般以村前屋后、城郊附近發(fā)生較重。三是被動擴散。由于原寄主作物衰老,B型煙粉虱向附近適生寄主擴散,因此蟲源田附近蟲量相對較高。此擴散為短距離遷移。
1.2棉田消長
據(jù)系統(tǒng)調查,蟲源田附近棉田6月28日始見成蟲,7月上中旬單葉蟲量0.22~0.53頭,均為成蟲。7月13日田間始見若蟲,7月下旬至8月上旬單葉蟲量2.66~7.95頭,成若蟲的比例為4∶6;8月中下旬單葉蟲量16.38~23.10頭,成若蟲比例接近5∶5。9月1日、8日、14日、22日、29日和10月8日、15日、25日調查,單葉平均蟲量分別為12.8頭、9.2頭、2.5頭、3.5頭、3.9頭、1.25頭、1.2頭、1.1頭,其成若蟲的比例分別為42∶58、74∶26、77∶23、58∶42、65∶35、70∶30、73∶27、75∶25。綜上所述,6月下旬至7月中旬是B型煙粉虱從越冬蟲源地向棉田擴散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棉田B型煙粉虱增殖盛期。8月中、下旬為發(fā)生高峰期,此階段發(fā)生量最大,也是危害高峰期。9月中旬,蟲量開始下降,進入B型煙粉虱發(fā)生盛末期。由此可見,棉田B型煙粉虱各個發(fā)生期與田間成若蟲比例密切相關,擴散期即前期以成蟲為主,快速增殖期即盛發(fā)期,若蟲比例高于成蟲,高峰期成若蟲的比例接近于5∶5,下降期成蟲比例高于若蟲。
1.3不同時期在棉株上分布
B型煙粉虱主要生活在棉花葉片上,葉片上的蟲量占95.6%,其他4.4%的蟲量棲息在花蕾、莖桿、葉柄以及嫩頭上。B型煙粉虱主要棲息在葉片背面,占葉片蟲量的96.2%。上部葉、中部葉、下部葉的蟲量比例隨時間不同而有差異。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煙粉虱遷入期,加上溫度適宜,因此以上部葉為主。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處于高溫盛夏季節(jié),成蟲向棉花下部轉移、產(chǎn)卵、繁殖,因此中、下部葉片蟲量近50%。隨著煙粉虱繁殖,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下部葉片蟲量超過上部葉片。9月中旬后由于下部分衰老,營養(yǎng)不良,上部葉片蟲量又有所上升。
2防控技術
2.1加強大棚防治,減少蟲源基數(shù)
因為B型煙粉虱在興化地區(qū)不能越冬,因此防治蟲源田是最有效、最經(jīng)濟的措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興化市一番茄基地,常年冬季大棚面積較大,B型煙粉虱2004年發(fā)生極為嚴重。2008年4月上、中旬大棚揭膜前,用80%敵敵畏4 500mL/hm2毒土熏蒸,2008年蟲害明顯減少,發(fā)生量僅為2007年的1/5,基本未出現(xiàn)大面積危害。培育大棚“無蟲苗”。育苗時把苗床和生產(chǎn)溫室分開,育苗前用高濃度藥劑熏蒸苗床,徹底清除殘蟲和雜草,防止蟲苗帶入大田。另外,還可利用黃色對煙粉虱成蟲有強烈的誘集作用,在大棚設置黃板誘殺成蟲。
2.2選擇合理作物,切斷煙粉虱傳播擴散環(huán)節(jié)
B型煙粉虱喜歡生存在葉片背面絨毛較為豐富的作物上,如大豆、棉花、瓜茄類等,而不喜嗜葉片光滑、無毛的植物,如芹菜、生菜、韭菜等。因此,可在冬季保護地內和大棚蟲源田附近栽培煙粉虱不喜嗜的蔬菜品種,棉花等煙粉虱嗜食的作物應遠離越冬蟲源地。從越冬環(huán)節(jié)、擴散環(huán)節(jié)等切斷煙粉虱自然生活史。大棚內避免黃瓜、番茄、西葫蘆混栽,提倡與芹菜、蔥、蒜接茬,做到在栽培農(nóng)藝上控蟲。
2.3抓住適期開展棉田煙粉虱防治
當煙粉虱種群密度較低時開展化學防治至關重要。棉田藥劑防治應在棉田B型煙粉虱的增殖期(若蟲高峰期),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進行,每5d防治1次,連續(xù)用藥2~3次。有機磷類和菊酯類農(nóng)藥對煙粉虱無效,應采用10%吡蟲啉2 000倍液、25%撲虱靈1 000~1 500倍液、3%啶蟲脒3 0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倍液、5%銳勁特1 500倍液等噴霧。興化市在200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即B型煙粉虱增殖高峰期,開展了2次防治工作,一般用10%吡蟲啉750g/hm2,用藥后田間蟲量明顯減少,據(jù)9月8日調查,用藥區(qū)單葉平均有蟲14.75頭,而未用藥區(qū)單葉平均有蟲42.63頭,防治效果達到65.4%。煙粉虱主要分布在植株的葉背面,故要對葉背面及下部老葉重點防治。同時還要對田邊、溝渠上的雜草開展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由于煙粉虱對化學農(nóng)藥極易產(chǎn)生抗藥性,在開展防治時要注意不同作用機理的農(nóng)藥輪換使用,延緩抗藥性的產(chǎn)生。棉田防治時要盡量統(tǒng)一,主要是由于煙粉虱危害多種作物和雜草,繁殖能力強,繁殖速度快,防治應較大范圍統(tǒng)一進行,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2.4減少人為傳播
煙粉虱若蟲、卵、蛹、偽蛹均固定在葉面取食,因此適生寄主的人為移動,特別是大棚里或靠近大棚的大豆等煙粉虱喜嗜的蔬菜,不要連株拔起帶回家或帶到市場上流動,以減少人為擴散。
3參考文獻
[1] 閻少琴.棉田煙粉虱的為害特點及防治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8(24):139,142.
[2] 張作躍,王莉莉,謝雨婷.棉田煙粉虱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綜合防治技術[J].農(nóng)技服務,2008(8):52,87.
[3] 王鳳英,陳志明,王莉莉.棉粉虱的發(fā)生與防治[J].農(nóng)村實用技術與信息,2007(6):22.
[4] 丁志寬,荀賢玉,林雙喜,等.煙粉虱發(fā)生為害特性及防治對策[J].植物醫(yī)生,2006(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