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瑞華
〔關鍵詞〕聾教育;手語;心靈 ;心理健康
聾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失去聽力,缺乏與他人乃至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又由于國內特殊教育發(fā)展的落后,很多地區(qū)的聾童缺乏早期教育,其心智的成長滯后于普通兒童。聾生心靈的成長離不開特殊學校的重視和引導,更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聾生家長的悉心呵護以及社會的積極關注。多年來,我校根據(jù)聾生心理發(fā)展特點,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實踐中探索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實踐,取得了一些成效,獲得了一些經驗,產生了一些思考。
一、聾人手語,破譯聾生心靈的密碼
手語,根據(jù)聾人博士楊軍輝的定義,是“人們在聾人環(huán)境中使用手的手形、移動、位置、手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態(tài)(有時也配合口型),按照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來表達特定意思的交際工具”。由于聾人耳不能聽,口不能言,因此,手勢語言自然成為聾童從小習慣的最自然的表達方式,是他們自幼起在最自然的狀態(tài)下習得的“第一語言”。而進入聾校后,他們的手語在課堂教學和人際交往中進一步正規(guī)化、系統(tǒng)化、豐富化,成為最符合他們本身認知和思維特點,也最樂于使用的語言。手語是聾人的語言,手語是聾人與聾人之間最為直接、最為快捷、明了的溝通手段。
溝通是心理發(fā)展的重要前提,聾孩子的語言溝通障礙阻礙了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而手語是聾人溝通的重要手段,因此手語作為聾生學習成長和交流的工具在促進聾生健康成長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聾校(聽力語言康復也不能完全排除簡單手語),沒有手語的溝通和發(fā)展是無法進行教育教學的,手語在聾校的教育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只有嫻熟的手語,才能真正推動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才能破譯聾生心靈的密碼。
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手語是聾人學習成長的前提,是聾人身心發(fā)展的基礎,也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進行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切入點。為此,我們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積極倡導聾人自然手語,強化中國手語的推廣和普及,提升聾校師生的手語表達能力,為聾生的身心發(fā)展提供基礎保障。
1.全面提升教師手語水平。扎實做好教師手語培訓,每周五為教師業(yè)務學習時間,每學期安排一定比例的時間集體學習手語,并布置自學任務。建立集會翻譯制度。學校有聾人教師五位,政治學習、集體晨會、行政會議、外出會議、參觀學習等都必須為聾人教師配備手語翻譯。一方面尊重聾人基本權利,另一方面鍛煉教師的手語能力。建立手語互譯結對小組。為提高教師手語翻譯能力和看手語能力,學校通過教師自由選擇和新老教師優(yōu)化組合,將全校43位教師結成了十幾個手語互譯小組,借此以傳幫帶的形式促進教師手語翻譯能力的提高和看手語的能力的提升。
2.積極倡導手語校園。成立校園手語日??己诵〗M。學校要求有聾生在,教師之間的交流必須同時使用手語,負責這一項目管理和考核的人員由聾人教師承擔。建立手語考核制度,由聾人教師執(zhí)掌教師的手語培訓和日常考核,并與教師的獎金掛鉤。
3.積極開展手語研究。2003年學校成立了手語研究會,會長由學校的聾人教師擔任,并邀請朱永新市長為學校的名譽顧問。先后制作了手語光盤,開展對教師、社區(qū)、機關、大學、中學的手語宣傳和培訓。
這些措施和實踐有力地推動了教師的手語學習,提高了手語運用能力。
二、心育教師,守護聾生心靈的使者
特殊教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體殘疾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的以發(fā)展和預防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特殊學校的教師需要有心理學的理論和咨詢的技能,才能每時每刻守護聾生的心靈。
1.加強全體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我們通過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心理學專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如:陶新華博士的“師生關系心理”講座,吳文君老師的“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案例分析”,團中央“知心姐姐”心理報告團的巡回報告,童輝杰教授的“殘疾兒童心理測試分析”講座,以及“心理健康進社區(qū)”系列培訓等。
2.重視發(fā)揮聾人教師在聾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聾人教師在聾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們自身的積極的陽光心態(tài)本身就是聾生的榜樣。因此,必須重視聾人教師這份無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寶貴資源,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和作用。學校共有五位聾人教師,他們分別承擔學校的聾高中部、初中部、小學部、雙語實驗班的班主任和政教主任這些與聾生心理健康息息相關的重要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溝通、引領作用。
3.積極支持在職教師參加報考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咨詢員。學校目前有兩位教師獲得了國家級心理咨詢師,一位教師獲得國家級心理咨詢員,還有兩位在讀。同時,積極鼓勵已經獲得咨詢師資格的教師開展聾生心理咨詢,參與“陽光家庭顧問中心”心理咨詢師俱樂部會員活動。一方面接受繼續(xù)教育,共同分享咨詢成果,提高咨詢理論和技能;另一方面接受心理督導師的督導和疏導,讓咨詢師以更陽光的心態(tài)參與到聾生的心理咨詢和治療中。
三、和諧柴園,促進聾生心靈成長的樂園
1.積極努力,建設良好的硬件環(huán)境。蘇州市盲聾學校座落在古樸典雅的私家花園——柴園。學校將整個柴園作為心育活動區(qū),把學校心理教育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創(chuàng)造出一種融洽、輕松、幽雅的校園人文環(huán)境。注重在活動中形成、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通過環(huán)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生活,學會處理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緩解心理壓力。學校充分利用了私家園林特色,配以現(xiàn)代的教育設施設備:石板天井里的七彩玩具,高聳圍墻下的卡通攀巖,古樸長廊中的學生活動主題宮燈,古色古香的旱船坊里的背投電視,小橋流水邊的多媒體教室……古韻今風,和諧輝映。
2.發(fā)展特色,創(chuàng)設適合的人文環(huán)境。(1)畫信——為聾孩子找到一條便捷的、跨國界的溝通渠道。畫信是學校與日本繪手紙協(xié)會的一個交流合作項目,學生們通過圖文名片傳達真情與友誼,共享溝通的快樂。日本的無數(shù)封畫信飛落在柴園里,同樣我們的畫信也飛向日本、飛向巴黎世遺會場……畫信讓聾孩子看到了“柴園”外的真情世界,體驗到了溝通與成功的快樂。(2)雙語——為聾孩子接受早期教育和提高交往能力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中挪(SIGMA)聾教育雙語實驗項目,為聾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營造了良好的聾教育人文氛圍:配有手語的植物標簽、科室牌、教師胸牌;到處流動的手語……(3)網(wǎng)絡——為聾生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無障礙交流。每個聾生都擁有自己的E-mail、QQ或網(wǎng)站、BLOG,他們可以自由地馳騁在網(wǎng)絡的世界里,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與健全人并駕齊驅。柴園音影社團,是學生利用校園網(wǎng)絡技術組建的一個學生社團,負責挖掘學校存在的問題,關注學生心靈成長,是學生自我教育、接納自己、接納他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綠色通道。建立在校園局域網(wǎng)基礎上的校園論壇中專設了“校園心吧”,有專業(yè)心理教師為學生提供匿名咨詢。
3.手語沙龍,成為聾生心靈互動的驛站。手語沙龍最初的宗旨是:由聾人教師負責,以聾生為主體,由聽人教師、社會上的聾人、聾生家長和社會有手語學習需求的人員組成的一個松散型的手語學習交流的平臺。在實踐中,我們很快發(fā)現(xiàn)聾孩子特別喜歡這個平臺,愿意把心里的話、甚至把家庭的秘密告訴聾人教師。我們從中得到啟發(fā),將手語沙龍變成以預防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陣地。
4.積極啟動“陽光工程”,全面建設和諧柴園,促進聾生身心健康、有序地發(fā)展。2006年初,學校提出了“創(chuàng)陽光學校,做陽光教師,育陽光學生,建和諧柴園”的“陽光工程”,并結合市十一五重點立項課題《打造特殊教育學校陽光學生的研究》為紐帶,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聾生提高心理預防能力;建立了心理咨詢室,由專業(yè)咨詢師堅守著聾生心理健康的最后防線。
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以及豐富的資源環(huán)境對聾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發(fā)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家長培訓,起航聾生心靈的港灣
家庭,是每個孩子心靈起航的港灣,聾孩子由于其父母多為聽人,往往不會手語,相互之間無法交流和溝通,因此聾孩子三到六歲后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其心靈的航船雖然起航了,但還沒有駛出家庭的港灣,更沒有揚起成長的風帆。我校的家長手語學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和思考下應運而生的。家長學校的目標是讓聾生的家長、家庭掌握與聾孩子溝通的語言——手語,和特殊教育學校形成合力,共同促進聾生的健康成長。
1.家長手語培訓。家長手語學校有學校五位聾人教師負責,利用周一至周五下午3:00到3:30雙語班的家長來接聾生前的半小時,對家長進行手語培訓,有單獨培訓也有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手語。每周五下午一小時對全校的聾生家長進行手語培訓。學校負責統(tǒng)計出勤和在學期結束前進行手語考試,或進行家長手語比賽,由聾生、聾教師等作為評委,對學習優(yōu)秀和比賽獲獎的家長進行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有效地促進了家長的手語水平,提高了其與聾孩子的溝通能力。
2.手語親子活動。手語親子活動由學校出資,邀請社會上的聾人和學校聾人教師組織,家長和聾孩子共同參與的遠足、考察、學習活動,基本條件是整個活動中必須使用手語,激發(fā)了家長學習手語的欲望,拉近了聽人父母和聾孩子心靈的距離。
3.家長心育培訓。我們利用學校資源先后舉辦了《聾教育的突破口——聾兒早期干預》、《尊重需要挖掘潛能,讓每個孩子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嬰幼兒心理發(fā)展和殘疾孩子早期教育干預》、《了解耳聾,親近聾童,走進聾教育》等講座,對家長進行培訓。
五、社會宣傳,讓聾生心靈永沐陽光
教是為了不教,每個聾生終將離開學校,步入社會,而目前社會對特殊教育、對聾人了解甚少。因此,特殊教育學校除了肩負教育的責任,還肩負面向社會宣傳特殊教育的責任,讓更多的人了解聾人,讓更多的人理解聾人,關注聾人的未來,讓聾人心靈永沐陽光。
1.通過新聞媒體積極宣傳特殊教育。充分挖掘聾校師生的閃光點,學校設專人負責宣傳報道校園中的先進事跡。
2.通過網(wǎng)絡擴大特殊教育的影響,讓更多的人了解聾人的學習生活。完善學校網(wǎng)站,建立校務公開網(wǎng),發(fā)布教師和聾生個人網(wǎng)站、BLOG,讓教師參與特殊教育網(wǎng)站及教育在線的版主管理。
3.開放學校,讓更多的人了解聾人。每年舉行社會開放日,邀請社區(qū)人員走進學校聽課、參觀、學習手語。
4.走出校園,讓更多的人參與學習培訓。利用三八婦女節(jié)、殘疾人日等節(jié)日和寒暑假日組織教師赴機關、中學、社區(qū)、企業(yè)開展宣講活動和手語培訓。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摸索出了通過多種途徑、以預防為主的聾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相信通過學校全體特教工作者的積極投入,一定能讓柴園成為聾生心靈成長的港灣,讓聾生揚起理想的風帆,駛向遼闊的大海。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盲聾學校。電郵: zhangwp85@163.com)
編輯/于 洪 終校/李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