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瓊
緣起
能去哥本哈根對我而言是個因緣際會,也是個小小神跡。
十一前一天偶遇《黑金》導演MARC,他在做一個非洲和中國的項目,幫他聯(lián)絡了幾個人,做了一些無效功:十一假期后一上班收到一封邀請函,哥本哈根紀錄片節(jié)的,邀請參加他們2008年11月12—14日的紀錄片論壇,落款:TINE,CPH-DOX的頭,說是MARC推薦的。
在當當網(wǎng)買了一本哥本哈根小冊子,知道從機場去中央火車站可以直接坐火車。將近10小時的飛行,到達哥本哈根是當?shù)貢r間傍晚19:00左右,外面漆黑,下著小雨,邊走邊問,很順利地坐上了火車。到了中央火車站,咨詢處的鐵路大叔非常細致,給我打印了一張詳細地圖,并告訴我如何左拐右拐,在廣場的第二個路口碰到一個從阿姆斯特丹過來的荷蘭女孩,正好跟我一個方向,她要去一家意大利素食館,一直幫著我找到那條街道(longganggrade),看見HOTEL 27的字樣,心里一下子開了花。
酒店不大,但異常舒服。美美睡了一覺后,第二天一早從前臺拿了一張免費地圖,按圖索驥找到了丹麥電影學院(DOX的主要場所)和DOX的OFFICE,在這兩個地點之間是KINGGARDEN——哥本哈根一個非常美的古老公園。
紀錄片論壇——提案展示
本屆CPH-DOX一共有13個提案,跟HOTDOCS(多倫多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有點不一樣的是,在這里呈現(xiàn)的提案基本上都是快完成的項目,不是預售融資,所以圓桌上坐著的都是各國發(fā)行商,上場后每個人需要介紹:我是誰,做什么,到這里來找什么。
第一場有四個紀錄片項目,大豆王國,All Boys(男孩們),Refugees of Tech-nooracy(電磁輻射難民),Like a Pascha。臺上的發(fā)行商有:美國Indiepix的Liz,法國Wide Management的Emel,巴塞羅納EL Documental的Joan,美國ICA Films的Jonathan和加拿大Hotdocs的Sean。
我在第二場的評委團里,一起在臺上的還有:德國Onlineflim的Cay,英國ICAfilms的Mark,美國Microclnem8的PatricK加拿大Hotdocs的Sean,和First Hand films的Esther。
我最喜歡的是Firsl Hand Films的Esther的介紹,她稱她們是愛的勞工(Labor of Love),她們最大的驕傲是她們持續(xù)不斷在全世界銷售多年那些充滿愛的影片F(xiàn)irst Hand films的選片標準是,她們的影片讓人笑,讓人哭,讓人相愛并讓人學到點什么。當電影制作人帶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當他們給我們講一個我們從來不知道還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故事,當他們帶著我們穿過地獄再回來,當他們踏著彩虹和我們一起,當我們學到點什么關(guān)于這個復雜的世界,當我們跟隨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在他們的故事中期盼,微笑或者只是好奇,當所有的情感都傳達出一個宣言,一個政治的宣言,一個人類的宣言,或者電影導演自我的宣言,當誠意和幻想充滿在這些影像里,當……在一個小時或者二個小時后,故事達到高潮而結(jié)束,我們重新回到現(xiàn)實中,能夠發(fā)現(xiàn)一個跟從前再也不一樣的世界……這樣的影片就是我們在尋找的影片。
她們的每一句話都充滿詩意,說到人心坎里去了。連忙碌緊張的主持人都一下子記住了,第二輪再介紹都不用Esther自己開口,好幾個人都在自動傳誦這些詩一樣的語言。
MARKET片庫
MARKET PLACE設在丹麥電影學院的四層一個不大的房間里,二,三排桌子,大概擺放了不到20臺電腦,登記注冊后,你可以根據(jù)目錄介紹任意挑選你想看的片子。
我看到里面有賈樟柯的《24城》,但點擊了幾次,都沒能打開,不知道是片庫沒有備份還是因為要看的人太多。DOX不大,所以去MARKET看片的人也不多,最多的時候也就5,6個人。MARKET從早上10:00一直開放到晚上20:00,在片庫里大概有將近400個新片。記得走之前,收到朋友的郵件,推薦了一個片子給我——《英格蘭外科大夫》,她在郵件里這樣寫道:這張悲天憫人的臉,讓我直覺它會是部好片子。果然,這是近期看到的最讓人難忘的作品。
作為一個被看作擁有上帝般起死回生能力的外科醫(yī)生,如何在做與不做之間取舍抉擇?如何面對失敗導致的死亡?或者如何區(qū)分勇敢和魯莽,明智和膽怯的界限?很難。這是倫敦外科醫(yī)生Henry Marsh在影片開始前的自述,也是這部極有人性深度紀錄片的情感主軸。
Henry本身的性格就十分吸引人。盡管是倫敦首屈一指的腦外科醫(yī)生,卻仍然天天騎著老舊的自行車上班。他有著英國人特有的bloody humor,最擔心的就是手術(shù)不當給病人帶來損害,因為:“我是在人的思想感覺處動手術(shù),稍有偏差,毀的可是他的人格?!弊?992年起,Henry每年都要到烏克蘭,帶著整箱被英國大醫(yī)院淘汰,但對當?shù)厥羌毙璧尼t(yī)療器械,幫助他的老友,雄心勃勃的lgor Kurilets診治病人,培訓醫(yī)生。除此,還要處理許多極為危險的手術(shù)。影片跟蹤他兩個多星期在烏克蘭的行醫(yī)經(jīng)歷,記錄了他為一個從鄉(xiāng)下來的窮困小伙艱難進行腦瘤切除手術(shù)的過程。但影片揪動人心的不是手術(shù)的成功,而是Henry如何面對,回答他在影片開始提出的問題,或者說,如何在殘酷的現(xiàn)實,醫(yī)生的職責,人的情感中掙扎。烏克蘭經(jīng)濟惡化,老百姓生活貧困,許多慕名來看病的人因為診斷延誤已經(jīng)根本沒有治愈的希望。面對充滿希望的臉,他該怎么說?面對高度危險的手術(shù),他是做還是不做?在給小伙子動手術(shù)之前,他痛罵lgor Kurilets用烏克蘭的英雄主義冒險。
除了一次次令人心碎的門診,壓力巨大的手術(shù),更讓他心靈無法安寧的是多年前一個因為他的誤診而死亡的烏克蘭女孩。最終,他決定去看望孩子的母親。那是烏克蘭一個窮鄉(xiāng)僻壤的地方,女孩的母親和家人歡迎貴客般在泥濘的路上迎接他。他們在艱辛生活中仍不失的寬容,尊嚴,感激,讓人無法不動容,久久難忘。Henry獨自來到女孩的墓地,墓碑上是一個青春少女的雕像。女孩如果還活著,該到這般年紀了。畫外音,Henry再一次自問自答:“What are we ifwe dont trv to help others?We arenothing”(如果我們不努力去幫助他人,我們是什么?什么都不是這是他焦慮的答案嗎?應該是他在矛盾掙扎中不動搖的信念。
很幸運,在片庫目錄里一眼看到這個片名時,我馬上迫不及待地改變回酒店的計劃,把整個下午都放在了看片室。當打開這個片子的視頻,片頭那些舒緩的鏡頭把那張悲天憫人的臉展現(xiàn)在眼前時,內(nèi)心
似乎流淌開了一條幸福的河流……
當看到Henry在那個60多歲外婆面前眼睛一直看著地上,或者游離在窗外,無法當面把她6歲孫子最糟糕的病情事實直截了當告訴給她時,那些猶豫和自責在那一刻的躲閃里一覽無余;當面對那個青春飽滿活力四射的豐滿的30歲女人,不知道如何告訴她腦部的致命腫瘤留給她最后的時間可能只有不到半年時間時,在短短的幾分鐘診斷時間里,Henry始終都沒有正視過那個生命勃發(fā)的女人無辜而充滿探詢的眼神……這些畫面是Henry在烏克蘭常態(tài)生活的一部分,沒有任何解說甚至音樂,干凈誠實的畫面讓人心里發(fā)酸,潸然落淚。當一些人的天職就是在一個逼仄的角落面對他人無可挽回的灰暗命運不斷直線下墜時,當在這一刻他和另一些人的命運不得不建立起聯(lián)結(jié)時,當這一切變成他無可回避的命運的一部分時,他的內(nèi)心是如何承受這些尖銳的痛苦,又將經(jīng)歷怎樣的掙扎?
在影片中,我看到Henry唯一一次正視的目光,是他和那個死去的女孩的母親的交流,在那頓晚餐中,Henry和女孩的母親幾乎無話,當你可以清楚地看見他們用目光探測性的交流,抬起、合上,再抬起,合上……在他們最后舉杯時,你看到,兩個人最后在所有的目光試探之后互相全然開放的眼神和那眼神背后不時翻滾上來的淚水時,我再也禁不住淚水奔涌。你知道,那些寬恕,坦然和愛是來自所有人對命運全部的承擔和全然的接納。
這樣一個“他人”的命運,對于像我一樣的畫面之外的觀眾,更像一次內(nèi)心清洗。
除了《英格蘭外科大夫》外,還有好幾個片子,讓人非常喜歡。
《川流不息——水之愛》(FLOW——FOR LOVE OF WATER)印象最深的是開頭的一句話:人沒有愛可以活一生,但沒有水一天都活不了。片中始終在追問的一個問題是:“一個人能擁有空氣嗎?不能。真的嗎?那為什么我們可以擁有水呢? ”,這也是當紀錄片《川流不息——水之愛》在帶著我們近距離去看世界上最大的三個飲用水公司——Thames,Suez和Vivendi時,被高高舉起的一個問題。
從中國的黃河經(jīng)過印度到玻利維亞,大衛(wèi)對巨人歌利亞(舊約圣經(jīng)里的非利士巨人勇士)似的反對水私有化的戰(zhàn)爭每天都在發(fā)生,紀錄片《川流不息——水之愛》是對影響到我們可能最重要的公共資源——水的私有化浪潮一個尖銳的批評,影片描述了一堆因飲水私有化帶來的大量灰暗未來。如果地球的喪鐘是為清潔的飲用水的枯竭而鳴,那后果是什么?責任在哪?解決之道在何處?
片中那些普通美國市民為自己的基本權(quán)益去抗爭和努力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一個有普遍公民意識的國家,普通大眾知道如何去為自己的個人權(quán)益和空間去做最大的爭取,他們也懂得如何有效地去努力。片子中那些美國知識分子也具有普遍的常識和基本良知,不為利益說話或舔權(quán)力屁股。
這個片子也告訴了我一個常識,水和空氣一樣,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禮物,也是所有地球公民的共有的公共資源,飲用水公司沒有任何資格把我們的公共資源裝在瓶子里賣給我們,而且越賣越貴,在這種追逐利潤的游戲中,他們犯下了雙重罪惡——侵犯和盜占了地球公民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資源,而且在這種毫無理由的剝削背后,同時又對環(huán)境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和污染,對一個地方水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和使用會導致當?shù)氐恼麄€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飲用水公司對于塑料的大量需求和使用對環(huán)境造成無可挽回的惡性污染。但是在一個需要通過飲用三聚氰安來報效祖國人口政策的“大國”,常識的缺失有時候反而可以讓我們在渾然不知的噩夢中安然而沉醉地死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少了更多痛苦。
紀錄片節(jié)印象
CPH-DOX規(guī)模不大,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很小的紀錄片節(jié),但是很溫暖,是那種說話不用太多,但是可以充分交流的地方。除了前面介紹的提案展示和片庫之外,還有一個主題論壇,也很有意思,討論的主題有紀錄片音樂,多元發(fā)行平臺,菲律賓紀錄片。每場只要有時間我都會參加。
論壇設在電影學院一樓的一個能一次容納200人左右的放映廳,每次參加的人都不是太多,放映廳從來沒有坐滿過,但是即便只有十幾個人在場,我從來沒有過“空”的感覺,有限的幾個觀眾討論的投入和熱烈,已然把那個空間撐得滿滿的。這個印象非常深刻,因為跟以前的經(jīng)驗反差很大,我們經(jīng)常遭遇的是,人很多,話也多,但你還是覺得空落落的。也許只是身體和大腦到場,靈魂不在場,縱有再多人影,還是虛空。
菲律賓紀錄片那個環(huán)節(jié)到場了三個菲律賓紀錄片人,他們自信而沉著的表情一直留在我的腦海里。紀錄片創(chuàng)作在菲律賓很活躍,從他們展示的片花和言語交談中,可以明顯感受到這一點。他們分享經(jīng)驗時,說了一句話,讓人感觸很深。CreateFirst,Critical Then(創(chuàng)造先,批評后)。是啊,新東西的出現(xiàn)和繁榮需要更多的是鼓勵,是建設性的推動,然后才是批評,修正和改善,但是我們壞掉的腦子和思維轉(zhuǎn)過來實在難啊。
紀錄片節(jié)主席TINE,是個30多歲的丹麥女人,懷孕7個月,每天頂著個大肚子跑上跑下,也讓我印象深刻。晚上的Party經(jīng)常會持續(xù)到11:00或12:00,她會把每個人送出門或送上出租車,才轉(zhuǎn)身離開回家。第二天一早在會場看到的第一個身影還會是她,依舊精神飽滿,笑意盈盈,而且你能感受到那笑容是從心里流出來的,讓人很踏實,很溫暖。
我想,應該不是我一個人感受到那些帶著光的溫暖。在這種溫暖中,你會看見周圍每個人臉上的那些善意以及因這善意而來的迷人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