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 《正說紀曉嵐》而著名的紀連海,最近有個表態(tài) —— 特地澄清自己其實與紀曉嵐家族沒有一點關系。 “外人以為我和紀曉嵐家族有關系,實際上我是因為講紀曉嵐,才認識了他的后人。他的后人找到我,想把我排進紀家的家譜,還給了我個 ‘清字輩,說這是現(xiàn)在紀曉嵐家族最高的輩分。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我也猶豫過,想答應,但我老婆堅決不同意。我其實與紀曉嵐家族沒有一點關系。” (2009年5月17日《重慶晚報》)
都是姓紀的,五百年前是一家,再有這等送上門來的 “好事”,且沒有潛在的風險,而由虛榮可以得到實惠,怪不得有些誘惑力。如果不是賢內(nèi)助的 “堅決”,紀連海的頭上肯定要多一道 “光環(huán)”,金錢與注意力一起流動,諸多 “粉絲”又得歡呼崇敬雀躍一番。
名人家譜,作為史料價值,應該求真求實,然而,出于家族利益的考慮和顯耀門庭的需要,偽俗之風長盛不衰,甚至在現(xiàn)代,有些后裔還強調(diào):“有些現(xiàn)象從歷史價值的角度來看是不可取的,但從文化價值的角度來考察,它又往往起到了 ‘凝聚族群的作用?!?/p>
名人家譜,一強調(diào)所謂的 “凝聚族群”,亂稱子孫或冒認祖先便成了世界歷史的家常便飯,兩者一旦有機 “結合”,就像 《水滸》里的金槍手徐寧穿上了雁翎鎖子甲,“鎧如環(huán)鎖,射不可入”。
《拿破侖傳》里有個細節(jié)挺有意思:約瑟芬在貴族沙龍里撒開裙擺翩翩起舞時,追求者波拿巴即使是 “準將”,也只好焦急地呆在門廳外耐心地等候。誰讓未來的大帝此時此刻只具有平民的身份呢?而在中國,自古至今, “貴族”身份的認同,倒始終并不嚴格,人們比較 “現(xiàn)實”,一般皆以當前的才識、膽魄或財富、氣質(zhì)來掂量對方的門庭,因此,某些出身貧賤的暴發(fā)戶往往有機會攀附名門,冒認祖先。
所謂的 “名人家譜”,僅僅是具有記載名人繁衍后代的能力罷了,醉心于家譜的后人,喜滋滋地看著家族這棵大樹盤根錯節(jié)越長越茂盛,卻沒有意識到他們實際上也在培養(yǎng)災難、制造饑饉。 “名人家譜”還比不上那些 “名人辭典”,有些 “名人”是倚財取名,無才卻有財;而 “家譜”呢?只要是個人,管他是傻子,還是瘋子,哪怕是禍國殃民的無賴潑皮,都得在“家譜”上有名有姓!“名人家譜”啊,只管繁衍的量,卻不管繁衍的質(zhì)。要給紀連海以 “清”字輩的后人,無疑在做糾正或增強某些方面的努力。
眼下,人們已經(jīng)看到了不少拿“名人家譜”打造的 “品牌”及因此而產(chǎn)生的實質(zhì)性利益。
譬如貴州省的馬家寨,有一代美人陳圓圓的墳塋,因為全寨一千多口人幾乎全部姓吳,所以他們都自稱是 “明朝被封為山海關總兵元帥、清朝被封為平西王吳三桂和陳圓圓的子孫后代”?,F(xiàn)在很多 “標準”都被顛倒了過來, “先人”的墳塋開發(fā)、升華為信息的富礦。集體冒認祖先,尤其是冒認叛徒與妓女作祖先,大概是不太可能的,然而在 “凝聚族群”這四個字面前,又有什么奇跡不能創(chuàng)造呢?
前一陣子,有人提倡培養(yǎng) “貴族”,要開展 “尋找自己的名人祖先”活動。按照“名人家譜”,按血統(tǒng)論,好像是人,都可以找到自己 “系出名門”的根據(jù)。大家都在翻開 “家譜”的一剎那,搖身一變成了“貴族”。這難道真是提高“全民素質(zhì)”的極好契機?
“名人家譜”所強調(diào)的 “凝聚族群”是一枚不可隨便入口的 “兩面針”, “善”當然是有的,而它的 “惡”也顯而易見,在它的影響下,凡人的 “家譜”也講 “家族凝聚”,如此,實際上是強調(diào)親族關系在整個社會關系中的重要性,“家族”的利益一馬當先,則肯定要架空、削弱基層組織的 “堡壘作用”,降低或破壞黨和國家的公信力。不久前發(fā)生的海南感城械斗事件,因為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 “整體不作為”,因為群眾普遍對當?shù)刂伟仓刃虻牟粷M,也因為 “把事情鬧大,驚動大領導”的維權思維,更因為在 “凝聚族群”這個厚實的基礎上的 “能量累積”。
前有車,后有轍。只是這輛“前車”沉重得厲害,故而 “后轍”才扭曲得可怕。
【原載2009年5月29日《諷刺與
幽默》】
插圖 / 家譜 / 蔡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