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忠
2000年7月,我結束了駐越南大使的任期,奉調回國。退休后,外交部有時仍交給我一些臨時性任務,參加首批外交檔案解密工作就是其中的一項。
很早以前,西方發(fā)達國家就實行了外交檔案公開。一般說來,重大外交事件經過若干年后,失去了保密價值,便可對外公開,讓外界自由查閱。聽說法國外交部有一個圖書館,絕大多數(shù)的外交檔案經過15年后,便可送到這個圖書館對外開放。上個世紀70年代,為準備中越陸地邊界談判,我外交部就曾派人前往這個圖書館,查閱中法界約和相關地圖等資料。
新中國成立后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人們感到外交工作十分神秘,許多做法自然非常封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逐漸同國際接軌,外交工作也不斷增加透明度,創(chuàng)造條件讓更多的人接近外交、了解外交,開放外交檔案便是一項重要舉措。
2001年10月,外交部檔案館邀集七位退休大使開會,請大使們參與部分解密檔案的復審工作。經過了解得知,外交部決定將1949年至1955年形成的部分檔案對外開放,部內地區(qū)司、業(yè)務司的有關同志經過認真審閱,認為有上萬件檔案可以對外開放。但由于這是第一次開放外交檔案,為慎重起見,要求7位大使把這些檔案再從頭審閱一遍,稱為復審,力求做到萬無一失。這7位大使是:徐貽聰(前駐阿根廷大使)、華黎明(前駐荷蘭大使)、祝有容(前駐尼日利亞大使)、陳文照(前駐新西蘭大使)、祖欽舜(前駐馬耳他大使)、楊克容(前駐亞美尼亞大使)和我。
我在外交部工作近40年,對我國的外交事業(yè)有著深厚的感情,雖已退休,但仍十分關注我國的外交活動。我是60年代初進入外交部的,對建國初期的外交活動不熟悉,聽說要復審的是1949年到1955年的外交檔案,既可開闊眼界,又是學習的好機會,我很愿意參與。
我們接觸的雖是半個世紀前的檔案,但透過那些已經發(fā)黃的卷宗,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各項事業(yè)蒸蒸日上、國家面貌欣欣向榮、到處都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升騰氣勢。就外交部來說,當時毛主席對如何建立新中國的外交隊伍,如何搞新中國的外交,提出了三條原則:“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所謂“一邊倒”,就是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要堅決站在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通過大約半年的復審工作,我們親眼看到了許多珍貴的原始史料和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同志的親筆批示。我們每人雖只審閱了這批檔案的大約七分之一,但同樣可以感受到初建時的外交部和建國之初我國外交活動的概貌,處處都體現(xiàn)了毛主席提出的上述三條原則。
這項工作雖然已經過去好幾年了,但我至今仍有幾點頗深的印象和感受。
其一,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和領導同志的革命作風。根據(jù)“另起爐灶”的精神,新中國的外交部沒有解放前國民黨政府外交部的留用人員。第一批駐外大使姬鵬飛、耿飚、黃鎮(zhèn)、王幼平、韓念龍等,都是從部隊選調的將軍,他們赴任前后的經歷在我們復審的檔案中都有詳盡的記載。部內的干部也有不少是從部隊調來的,還有一些是剛剛參加革命的年輕干部和外語院校畢業(yè)的大學生。當時全部干部不過170多人,辦公地點在現(xiàn)在的東單外交部街。有一卷檔案記錄了1949年11月8日外交部成立大會的情況。這樣隆重的大會沒有橫幅,沒有會餐,更沒有文藝表演,會場只擺有一張講桌,上面鋪有白布。兼任外交部部長的周恩來總理親自出席建部大會。當他由常務副部長李克農和辦公廳主任王炳南陪同步入會場時,全體同志起立,熱烈鼓掌。李克農副部長說:“同志們,我們的成立大會,首先請周總理給大家講話?!敝芸偫碚酒饋碚f道:“首先,我要糾正李克農副部長的一個錯誤。我是外交部長,今天到外交部任上來,你們是不是該稱我為周外長?不要叫周總理嘛?!闭f得大家都笑了起來。周總理打開花名冊,笑著對大家說:“有的好久沒見面了,有好些人是第一次見面,我來點點名,認識認識?!苯又芸偫戆l(fā)表了重要講話。檔案里仍完整地保存著周總理講話的全文。有一件小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時周總理雖然工作繁忙,但仍和到會的170多位同志逐一握手,充分體現(xiàn)了周總理對新中國外交隊伍的殷切希望和平易近人的作風。
其二,嚴格的紀律。周總理特別強調外交人員的素質培養(yǎng)。他提出外交人員要“站穩(wěn)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yè)務、嚴守紀律”。周總理把外交隊伍稱為文裝的解放軍,意思是說外交隊伍要有像解放軍那樣的鐵的紀律。從檔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例如當時外交部干部會見外國人,必須堅持至少兩人同行;同外國人談話必須有人做記錄,有時記得非常詳細,甚至連相互問候和談論天氣也都記在紙上,并歸進了檔案。還有一卷檔案說的是某位駐外大使為駐在國政府代表團訪華舉行了餞行宴會,由于未事先請示,便受到了外交部的嚴肅批評。大使館接到國內批評后,立即召開了特別館務會議進行認真檢查,一致認為部里的批評對每個人都很有教育意義,表示今后一定從多方面注意改正。第二天大使館又把開會情況向國內做了報告,并補充說待大使回國時,再向部領導做進一步匯報。還有,中國代表團出國訪問前,對代表團成員的成分也都要進行十分嚴格的審查,有一卷檔案提到,一個工會代表團出國,但某領導提出代表團翻譯的人選不合適,最后竟為此直接請示了周總理。今天看來,這些紀律似乎過于嚴格,甚至有些苛刻,但幾十年來正是這些紀律的約束,形成了外交部的傳統(tǒng)。幾年前我們到香港旅游,國旅的導游小姐說,她們每天接待來自各行各界的旅游者,只有外交部的干部最守紀律,約定幾點集合,肯定會準時到場。
其三,領導謙虛謹慎、嚴于律己,處處率先垂范,帶頭做出好樣子。有幾份檔案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如:
——1954年3月,國內通知駐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使館:我國領導同志的名字均不作任何命名,懇切希望駐在國也不要以我國領導同志的名字作任何命名。
——1953年11月,保加利亞駐華使館參贊來外交部說,這一年正值毛主席60歲壽辰,保黨政領導人想了解中國如何慶祝。外交部非常明確地回答:不準備慶祝。
——1955年12月,國務院通知上海、江蘇等一些省、市黨委和政府:招待會須注意節(jié)約,切忌浪費,避免產生不良影響。其中具體提到北京接待外國代表團團長、團員每人每天費用10元,工作人員8元,宴會每桌不超過50元,要求各地參照北京的標準,按當?shù)匚飪r指數(shù)適當增減。
——1951年12月,羅馬尼亞文化代表團送給周總理8件禮品。外交部將禮品清單送呈周總理,請示如何處理。周總理在第一件(唱片6張)后面批示:外交部公用;在另7件后批示:存外交部陳列。
——1952年1月,鄧穎超從東德帶回蘇聯(lián)駐柏林代表崔可夫送給周總理的西餐瓷器一套,共4皮箱。周總理批示:送外交部處理。外交部辦公廳副主任閻寶航批示:根據(jù)以往辦法,凡送總理的禮品統(tǒng)由外交部交際處保存。
其四,中蘇關系處于最佳時期。有一卷檔案記錄了1955年我國新任駐蘇聯(lián)大使劉曉向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伏羅希洛夫遞交國書的情況。劉曉大使時年47歲,是中共中央委員,赴任前是中共上海市委第二書記。蘇方對劉大使到任十分重視。劉大使于1955年2月4日抵達莫斯科,蘇方于第三天(2月7日)便安排了遞交國書。遞交國書后,伏羅希洛夫挽著劉大使的手走進內廳,談話40分鐘。談到兩國關系時,伏羅希洛夫說,蘇中友好是永恒的、牢不可破的,是經得起任何考驗的。他還主動問候毛主席,說毛主席的健康是我們革命事業(yè)的需要,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幸福,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幸福與希望。檔案詳細描述了遞交國書的程序,其中還有一份示意圖,標明了當時在場的大使館全體外交官列隊的次序。劉大使和翻譯站在最前,面對伏羅希洛夫,后面共有16人,分站4排,每排4人。站在第一排的4人中有兩位參贊,他們是李強和劉放,就是后來的我國外貿部部長和石油部副部長。站在第三排的有一位大使館的三等秘書劉述卿,后來曾任外交部副部長。而當時丹麥新任駐蘇大使早于劉大使抵達莫斯科,但蘇方安排他遲至9日才遞交國書,可見蘇方對中蘇關系的高度重視。
當時我國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也處于最佳時期。有一卷檔案記錄了1953年我國駐保加利亞使館舉行國慶5周年招待會的情況,具體情節(jié)我記不清了,但記住了一點,就是招待會于晚上8點20分開始,直至深夜1點才結束。駐東歐某使館的一位二秘帶領幾個人去參觀駐在國的一個工廠,對方竟組織夾道歡迎和獻花,并設宴款待,前后長達四五個小時。僅從這些活動的時間,就可以想象現(xiàn)場的熱烈氣氛和我國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關系的火熱程度。
其五,關于復審工作的環(huán)境。應該說,我們的工作條件比較艱苦。7個老人擠在部里一個房間里,空間很狹小,累了想休息一會兒,連沙發(fā)都沒有。不管陰天下雨,也不管凜冽寒風,我們每天都要很早起床趕班車,相當緊張。但外交部檔案館廉正保館長和其他領導對我們很關心,盡量改善我們的工作條件。主管女處長張素林同志更是跑前跑后,同我們密切配合。為了讓我們中午能休息一會兒,檔案館特意為每人購置了折疊床和棉被。出于對工作的責任心,我們對每一卷檔案都認真復審,就開放與否提出意見,并在表格上簽名。然后再交給組長徐貽聰大使,他還要再看一遍,并在上面簽字。最后還要由檔案館館長簽字。我們總的指導思想是盡量擴大開放范圍,只要不涉及黨和國家的核心機密,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就爭取多開放一些,讓社會各界更多地了解我國的外交工作。經過半年的奮斗,7位老同志團結一致,齊心協(xié)力,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了任務。彼此也加深了了解和友誼。2002年春節(jié)期間,檔案館全體同志和我們舉行了春節(jié)聯(lián)歡,華黎明大使還表演了二胡獨奏《二泉映月》。一年后,我們參加復審的幾位老人和廉正保館長、張素林處長又在北海公園搞了一次團聚。
2004年1月16日,新中國部分外交檔案首次對外開放。當天在外交部南配樓七層舉行了“外交部開放檔案借閱處”揭牌儀式,李肇星部長和喬宗淮副部長出席。李部長對外交部檔案開放表示祝賀。他說,新中國外交檔案首次向社會開放是外交部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的新舉措,外交檔案對外開放是為公眾服務的具體表現(xiàn)。如今,外交檔案解密工作仍在繼續(xù)進行。通過幾年的實踐,逐步積累了經驗,操作上也更加熟練和簡化,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不再堅持初審和復審兩道工序,自然也加快了開放的進度。我們7位老人,為能有機會參與首批外交檔案解密工作而感到欣慰。
(責任編輯汪文慶 劉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