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華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銳的感覺。”語感的強弱直接體現(xiàn)學生閱讀文章和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語感敏銳者,在聽、讀時,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說、寫時,能以豐富的語言準確地傳遞信息。因此,對學生加強語感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在教學中究竟怎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
1 訓練朗讀能力,培養(yǎng)語感
朗讀是語感培養(yǎng)的基本方法,但如果朗讀僅僅停留在把文字讀熟的層面上,那樣還是體會不到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讀時要感情充沛,要使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優(yōu)美的意境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
1.1 加強朗讀示范教師要帶著感情朗讀,使學生從中獲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境,進而萌發(fā)朗讀的興趣。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教師以充滿喜悅和希望的感情基調(diào),以輕柔、緩慢的基本語調(diào)進行朗讀,在各層次間停頓時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語斷情不斷,便可將學生帶進春天優(yōu)美的景色中。學生被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所感染,便會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優(yōu)美意境中,進而產(chǎn)生強烈的朗讀欲望。
1.2 訓練朗讀技巧掌握了朗讀技巧,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增強語感,達到朗讀的目的。首先,要注重語音輕重。在讀表現(xiàn)凝重鮮明的情感態(tài)度的句子時,要重讀;在讀含蓄深刻、耐人尋味的句子時,要輕讀。其次,要注意停頓。第三,要注意語氣。如朗讀《故鄉(xiāng)》一課中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時語氣要有所不同:讀少年閏土時應該是明快、天真的語氣,這樣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絕、話猶未盡的樣子,感受到少年閏土的活潑、勇敢、機智和“見多識廣”;讀中年閏土時要用吞吞吐吐、斷斷續(xù)續(xù)、謙恭而又含糊的語氣,讓人感受到一個封建社會底層破產(chǎn)農(nóng)民的遲鈍麻木,生活的重負給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級觀念對他精神上的摧殘。
1.3 感受語言的美教師要根據(jù)文章的感情特點,選擇不同的朗讀方法:感情奔放的,組、班齊讀;感情婉約的,要求學生跟著錄音單讀;情景交融的,配樂朗讀;而對戲劇文學,則分角色讀。也可以一篇課文運用多種方式來讀。如教《雨的四季》這篇散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味文章的意境美、語言美,可以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錄音,去感受文中所表現(xiàn)的美妙境界;也可以由教師或朗讀水平高的學生范讀,讓學生沉浸其中受到感染。為了使感情色彩更濃,還可以配樂朗讀。這樣運用多樣的形式朗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語言美的感受,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2 指導背誦,積淀語感
語文課本上選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語言規(guī)范。指導學生朗讀成誦,讓他們真切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語氣、情感的變化,體味文脈的起伏、文氣的貫通,進而充分吸收文章精華,使他們便于學習借鑒。沒有背誦之功,我們就無法實現(xiàn)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積淀。背誦的方法有多種,尤其要重視“感知與試背結(jié)合法”。這種方法就是對要背誦的材料,品讀上幾遍后就嘗試回憶,然后再品讀,品讀后再嘗試回憶,循環(huán)往復,直到把材料回憶起來為止。如指導學生背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關于童年樂園的一段,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章喚起學生的想象,使他們在頭腦中展現(xiàn)百草園景象。接著再細細品讀,品讀中理解這段文字使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 這樣一組互相關聯(lián)的句式。前一關聯(lián)句式,略寫百草園的整體,先由低到高寫靜物,再由高到低寫動物;后一關聯(lián)句式,詳寫百草園的一個局部,敘述的景物從動物寫到植物,表明了作者歡樂、愉快的童心。然后再嘗試回憶往復幾次,學生就能輕松地將所背內(nèi)容記住。課后練習中以這段文字為例寫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學生就能創(chuàng)造性地有所拓展,但教師要注意避免讓學生機械背誦,而要讓學生在“品”中積淀語感。
3 挖掘教學內(nèi)容,領悟語感
語感是建立在一定語言內(nèi)容基礎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學內(nèi)容的挖掘上下工夫,使學生領悟語感。
3.1 體味語境語言離開了語言環(huán)境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如《我的老師》第3段中“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一句中,作者引用“狡猾”寫孩子的目光,當引導學生結(jié)合具體語境體味出“狡猾”一詞不僅毫無牽強附會之感,反而使這個本屬貶義的形容詞平添了機警、聰慧和乖巧的詞義。
3.2 品味語言,培養(yǎng)學生豐富而細膩的語感如教《背影》中父親買橘子一段時,教師邊讀有關句子,讓學生對照課文,比較少了什么,這些語詞有什么作用,討論明確:“蹣跚”說明父親老了,腿腳不靈便;“慢慢、用兩手、用腳”說明行動艱難;“努力” 表示父親竭力克服艱難。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品味這感人的父子深情。
3.3 擴展教材內(nèi)容,強化語感如《變色龍》結(jié)尾給讀者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教學時,可設想奧楚蔑洛夫穿過廣場時巧遇將軍的哥哥,兩人進行了對話。要求把小說的情節(jié)續(xù)寫下去,對話要符合人物性格。分組討論并寫出對話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結(jié)對上講臺表演。這樣,就能加深學生對小說內(nèi)容的理解,增強學生語感,從而提高學生語言交際的能力。
總之,語感的培養(yǎng)除了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以外,還可利用課外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課前5分鐘口述新聞或社會焦點問題,既訓練學生講、聽的能力,又開闊學生的視野;開辯論會來培養(yǎng)說的能力和思維能力,有條件的可進行報刊資料剪輯,積累資料,等等。正如語文專家所言:“語感的培養(yǎng)非一朝之功,而需要依靠長期反復的積累,經(jīng)過接觸大量新鮮活潑的語言現(xiàn)象,才能逐漸形成良好的語感?!?/p>
(作者單位:河北省巨鹿縣育紅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