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恒
藏族作家的漢語散文創(chuàng)作在數(shù)量上并不少,查閱《西藏文學》創(chuàng)刊以來和《西藏日報》1977年以來藏族作家發(fā)表的散文,數(shù)量上與詩歌、小說足可等量齊觀,但影響遠不及詩歌和小說。特別是《西藏日報》1977年以來成為藏族作家發(fā)表散文的重要陣地,其開辟的文學副刊“雪蓮花”基本上每星期出一版文學作品,一般都有一兩篇甚至三四篇藏族作家的短小散文。幾十年來,《西藏日報》發(fā)表的藏族作家的散文作品數(shù)量十分可觀,可惜沒有引起文學評論界和文化傳播出版方面的注意。本文有意于對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藏族作家的散文創(chuàng)作進行推薦式評論。為明了起見,用歸類討論的方法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介。
一
傳播民族歷史文化,介紹名勝古跡,是藏族作家散文創(chuàng)作的重要方面。藏族由于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但藏族以外的人們知之甚少,甚至普遍覺得藏族是一個很神秘的民族。因此,藏族作家也包括一些漢族作家(比如馬麗華)創(chuàng)作的介紹藏族歷史知識的散文很受歡迎。比如,赤列曲札的《藏族發(fā)祥地》、《舉世矚目的布達拉宮》,赤列曲札和蔡賢盛合著的《雪域藝術寶庫——薩迦》,普美、廣澄合著的《千年滄桑話拉薩》,旺堆次仁的《噶丹頗章政權時期的拉薩》,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介紹了藏族的歷史文化和名勝古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宗教活動是藏族歷史的重要內(nèi)容,佛教寺院是名勝古跡的主要代表。在寫法上這些散文也各具特色?!恫刈灏l(fā)祥地》以游記形式通過幾個有重要歷史代表意義的名勝古跡,介紹了藏族的幾個重要歷史發(fā)展階段和有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值得重視的是這篇散文對藏族歷史文化的敘述典型地表現(xiàn)了藏族歷史文化的神話傳說狀態(tài),這種歷史文化本身就十分具有傳奇色彩,因此,講述這種文化的散文自然也會魅力無比。比如松贊干布變成一只大鵬與五頭怪龍的爭斗、“肩坐王”的產(chǎn)生與佛經(jīng)從天而降、金城公主的遭遇,這些史實與傳說混雜的歷史文化,既有實事,又有虛構,讀起來往往變得情趣盎然?!杜e世矚目的布達拉宮》也是以游覽講解的方式,介紹了宏偉的布達拉宮的結構、功能和它與重要歷史人物的關系,以及其中的一些文物陳列情況。特別是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由逐步神圣化到再由神圣走向世俗,到“解放前”時,竟然和“監(jiān)獄”聯(lián)系在一起。作家的這種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超越了簡單地介紹歷史文化知識的范圍,表現(xiàn)出深刻獨到的歷史文化評判能力。普美、廣澄合著的《千年滄桑話拉薩》用抒情的筆調,在千年歷史長河中選取了幾顆耀眼的珍珠,介紹了拉薩的古建筑和這些古建筑隱含的歷史變遷,贊美了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以及宗教領袖宗喀巴的歷史功績,最后把目光投向近現(xiàn)代,控訴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批判了農(nóng)奴制度的落后、黑暗,歌頌了社會主義時代拉薩的進步和光明前景。旺堆次仁的《噶丹頗章政權時期的拉薩》也有類似的主題,只有回顧的歷史從公元十七世紀開始。
在這幾篇介紹歷史文化和名勝古跡的散文中,《千年滄桑話拉薩》和《雪域藝術寶庫——薩迦》兩篇中收錄了民間歌謠,前者中的歌謠是贊美文成公主對西藏的貢獻的,后者中的歌謠描繪了薩迦城和薩迦寺的美麗景象和重要地位??梢?,歌謠具有表達主題和抒情的作用,這種詩與文結合、敘事抒情融匯的寫法,顯示了藏族傳統(tǒng)民間藝術“格薩爾”的特性。
二
描寫民族習俗和地方風土民情的散文在藏族作家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藏民族有獨特的可以區(qū)別民族身份的風俗習慣,同時,藏族聚居的各個地方又有不盡相同的風土民情。藏族作家描寫民族的風俗習慣,介紹各地的風土人情,創(chuàng)作出許多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散文。比如,央珍的《雜談西藏僧侶裝束》,從民族服飾文化的角度講述了藏族的僧侶和尼姑的服飾的起源和歷史變化、樣式差別及其意義,一篇小短文從頭到腳把僧人的衣著習慣介紹出來,其中有鮮為人知的宗教文化、歷史知識和民族風俗。這類散文從選材的角度講,可謂視角獨特、聚焦切中關鍵。因為藏傳佛教在整個藏民族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盡管僧人的服飾只是一個表層化的文化符號,但他們穿得很獨特且代表了一個民族的風俗,所以,了解了僧人的表面的裝束,實際上也就開啟了認識一個民族風俗習慣的窗口。類似的從不同側面體現(xiàn)藏民族風俗習慣的作品還有意西澤仁的《愛花的民族》、丹珠昂奔的《風馬》、索窮的《覺木隆藏戲》、白瑪玉珍的《永遠的藏歷新年》、尼瑪?shù)摹独_的甜茶館》等。
許多藏族作家或者說許多人描寫過藏民族的風俗習慣,索窮的描寫別具一格。他的著眼點其實不在寫風俗習慣,而是通過描寫藏民族風俗習慣在社會生活中的細微或巨大變化,展示時代的發(fā)展,揭示民族的進步。他的獨特眼光和勤奮的大量創(chuàng)作成就了他的藏族優(yōu)秀散文家地位。索窮的《覺木隆藏戲》雖然是一篇“豆腐塊”報告文學,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堪稱短小精悍的“重頭戲”。小文章能夠縱橫古今,有傳說,有史實。有人物故事,有折射舊時代黑暗的歌謠,有覺木隆藏戲在新時代大發(fā)展的典型事例和細節(jié)描寫,完全可以稱得上精雕細刻、精巧玲瓏的精美散文。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索窮在《西藏日報》發(fā)表了許多高質量的散文?!渡毯V械目蛋团桶捕嗯访鑼懥恕鞍死掷锏睦_女老板”中的兩股勢力,既寫出了商品經(jīng)濟大潮涌動這樣的時代,又贊美了藏族婦女的勞動創(chuàng)造精神,更剖析了康巴與安多的民俗文化差異和在這種文化影響下的女老板們的經(jīng)營差別?!独_,悄然涌現(xiàn)的租書屋》應該是一篇市場調查新聞報道,但從描寫地方風俗變化的角度看,也是一篇表現(xiàn)了拉薩風俗新貌的散文,體現(xiàn)了索窮對社會生活的敏感和關心?!丁靶恪迸c象棋》可以看作是一篇文化比較散文,副標題是“從男人的游戲看民族性格”,通過比較藏族的娛樂工具“秀”(包括由幾十個貝殼組成的“線”、墊子、用來擲骰子的碗和區(qū)別每個人身份的手持物)和漢族的娛樂工具象棋在玩法上的差異,概括出“秀”具有直觀性和偶然性特點,象棋具有實戰(zhàn)化和抽象化特點,進而歸結出“秀”重娛樂而象棋重斗智,由此比較了藏漢兩個民族的性格特征,作品在結尾指出:“如果兩個偉大民族的人民在看到自己身上的性格特征時,充分注意并且重視對方民族身上所具有的優(yōu)秀的品質和良好的習性;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將對兩個民族的共同繁榮和發(fā)揮大有好處,而且它將增進兩個民族之間的深厚感情。”作家的思想深度和具有時代精神的美好愿望在一篇比較漢藏民俗文化的小散文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独_的“車夫飯館”》是一篇新聞調查性質的散文,也寫出了特定時期拉薩的獨特風情。從這篇散文的內(nèi)容看,索窮是深入實地做了細致調查研究的,這種為文作風是值得推崇的。人力客運三輪車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可以看到,但人們似乎很少關注他們的生活,索窮肯于去調查了解“車夫飯館”,
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對普通勞動者的關懷。這篇散文首先肯定了人力客運三輪車在拉薩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肯定了“車夫飯店”這個相關產(chǎn)業(yè)?!独_生意人》也是一篇通過深入調查寫成的通訊報道,表面上看似乎并沒有民俗描寫,然而,拉薩街頭出現(xiàn)的第一個從事高、精、尖技術工作的藏族鐘表修理工的故事、漢族人如何成為經(jīng)營哈達的老板、藏族農(nóng)民怎樣變成時裝街上的老板、藏族女理發(fā)師的火熱生意,這些街頭生意人的生活中無不包含著改革開放的時代對藏族社會的改造和藏族在經(jīng)濟大潮中的發(fā)展進步,這難道不是最大的民俗變化嗎?《藏族老人的健身之道》從放眼全國的老人健身運動說起,轉入西藏解放以來的體育運動與人民健康話題,順理成章地介紹了藏民族的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自然過渡到藏族老年人的散步健身法(轉經(jīng))。作品對轉經(jīng)的詳細介紹和評價,既是對藏族風俗習慣的介紹,更是對藏族老年人奉行的這種宗教習俗的新意義發(fā)掘和闡釋,也就是賦予了傳統(tǒng)宗教習俗以全新的現(xiàn)代社會意義。文章雖小,實際上隱含了作家對待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珍視與推動發(fā)展進步態(tài)度?!独_新老城區(qū)》表達了索窮對拉薩這座古老城市的現(xiàn)代化建設的贊美和思考,他敏銳捕捉到了拉薩老城區(qū)與新城區(qū)的建筑風格差異,在此基礎上挖掘了傳統(tǒng)的富有濃郁民族風情的商業(yè)活動(老城區(qū)狀態(tài))與現(xiàn)代商業(yè)文明(新城區(qū)狀態(tài))交相輝映的意義,傳達了作家在民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與現(xiàn)代化發(fā)展之間的文化選擇態(tài)度:“兩邊都是寶貴的。兩者不可或缺,相依相靠,缺了哪一個,都不是一個完整的拉薩?!睆倪@些小文章可以看出,索窮通過民俗文化描寫,寫出了時代的進步發(fā)展,表現(xiàn)了民族的氣質和成長進步。他觀察社會、感受生活的能力十分敏銳,能夠從繁華世界中抓取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人物、事件,升華出民族進步發(fā)展的意義,潤色成章,似乎隨手拈來,其實靠的是深刻的思想、敏銳的感覺、勤奮的筆耕。特別是一些看似不經(jīng)意的議論,頗具哲理,寓意深遠。
茶和茶館是藏族風俗習慣中的一道獨特風景,也是藏族作家散文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人們常常用酥油茶的味道來比喻文學作品中的藏民族特色,可見藏族的茶文化是足以標示民族身份的風俗習慣。普美、廣澄合著的《藏族和茶》堪稱關于茶文化的一篇氣勢磅礴的散文,從多個角度比較全面地講述了藏族和茶的關系。這篇散文立意宏大,有多重主題。首先,在茶是世界飲料這個大背景下,在中外飲茶方式的比較中,講述了藏族的飲茶特點和對茶的珍愛,以及與茶相關的禮儀,甚至介紹了茶在藏民畜牧業(yè)生產(chǎn)中的奇特功效,以此說明茶與藏族的密切關系。第二個主題通過鉤輯史實,講述茶葉輸入藏地的歷史和藏民嗜茶習慣形成的時代和原因,回顧了宋代開始的“茶馬互市”貿(mào)易的繁榮,揭露了明代、民國時期的“以茶治邊”政策的反動和帝國主義進行茶葉貿(mào)易侵略的罪行,歌頌了藏族人民的艱苦反抗精神和心向祖國的情懷。茶葉在這些故事中已經(jīng)轉化為連接藏地和祖國內(nèi)地的堅強紐帶。第三個主題從科學的角度介紹了藏族人喜歡茶的原因,并自然過度到在社會主義時代,藏族人“喝上了自己生產(chǎn)的茶葉”,從而歌頌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藏族人民翻身解放的新時代。丹珠昂奔的《年茶》也是一副極好的藏族風俗畫,描繪出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生活的艱難和樂趣,有反思文學的主題,人物描寫很成功。藏族人是那么喜歡喝茶,因此,有關茶的散文也就常寫常新。似乎有說不盡的故事,寫不完的禮俗。比如,平措扎西在2004年通過《西藏日報》發(fā)表了三篇系列“藏鄉(xiāng)茶話”散文,《茶馬古道駝鈴響》有歌頌漢藏親密相依的歌謠和“美麗的送茶鳥”傳說,《茶香情濃有朋來》和《放歌一曲共相聚》介紹了藏族獨具特色的茶道和以茶待客的禮儀常識。小拉巴次仁的《茶館里的故事》介紹了拉薩的茶館文化。
另外,塔熱·次仁玉珍的《矮門之謎》講述了拉薩、日喀則、林芝等地的藏族居民房屋建筑風俗中的隱情,她的《神女的耳墜》則是一篇描寫藏族狩獵風俗的散文,這兩篇散文在題材上獨具價值。還有喬高才讓的《多彩的華銳婚禮》也是一片獨具特色的全面介紹藏族婚俗的散文。丹珠昂奔的《風馬》通過宗教風俗寫出了20世紀80年代的傷痕、反思主題,表現(xiàn)出寫人、敘事的小說家優(yōu)勢。尼瑪?shù)摹恫貧v鐵蛇新年手記》用日記體介紹了藏族“古樸、真純的”鄉(xiāng)村年俗,表達了城市歸來者對傳統(tǒng)習俗的眷念。還有像扎西達娃的《電腦是什么?天知道!》、平措扎西的《自行車在西藏》、白瑪娜珍的《拉薩卡拉OK歌舞廳打工見聞》等作品,雖然有的偏重個人體驗敘述(扎西達娃),有的側重寫實敘述(平措扎西、白瑪娜珍),總歸是通過講述拉薩出現(xiàn)的新事物,通過描繪這些新事物對藏族社會生活的改造或對個人生活的影響,把握著時代變動的潮流,實際上也折射出都市民俗的新動態(tài)。
三
藏族聚居地區(qū)的山川湖泊和江河大地往往與美麗神奇的傳說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藏族作家的寫景散文在描寫景物的同時,也融合了許多神話傳說,形成了具有濃郁浪漫氣息的獨特藝術景觀。世界上恐怕再沒有哪個民族能勝過藏族那樣喜愛大自然并發(fā)展出大自然崇拜文化,青藏高原上的山川、江河、湖水甚至一塊草地和田園,都被藏族同胞賦予神圣色彩。他們的具體做法是圍繞山川湖泊和江河大地創(chuàng)造了許多民間神話和宗教神話,從而賦予大自然神性的(即超自然的)人類文化意義。這種文化現(xiàn)象實際上是原始的神靈信仰思維的表現(xiàn)。當藏族作家用散文表現(xiàn)這種民族文化現(xiàn)象時,實際上已經(jīng)不自覺地創(chuàng)作出了奇幻浪漫的具有獨特品質的散文。比如,赤列曲札的《阿里——充滿神話的世界屋脊》、《羌塘草原散記》,格桑多杰的《雄偉、神奇、多彩的阿尼瑪卿雪山》、次仁玉珍的《文部青稞傳奇》等,讀這些作品,簡直讓人有點分不清作者是在創(chuàng)作描繪風土民情的散文,還是在整理民間傳說故事。但也正是那些無所不在的美麗傳說,使大自然的風景充滿了人情味,變得有生機、有靈性。不能簡單地把這種“人文化的地理景觀現(xiàn)象”看成是宗教信仰和神靈信仰,要從這種民間信仰背后,看到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看到藏族同胞對自然世界的親情關懷和生命體驗認識。這應該是一種十分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觀念。
藏族作家的寫景散文也不全是奇幻浪漫的,也有不少樸實的寫景狀物、描繪山水、抒發(fā)鄉(xiāng)情的作品,盡管這些散文里難免有一點浪漫奇幻的傳說,但所占比重已微乎其微。比如,巴桑羅布的《天湖巡禮》,雖然也寫到納木錯湖的云霧傳奇和湖水幻影傳說,但只有三言兩語,絕大部份篇幅還是用寫實的筆法介紹和描繪天湖的美麗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珍愛之情。益西加措的《神奇美麗的日土》客觀地介紹和描繪了阿里北部一片土地的神奇美麗,它由古城堡、湖光山色、成群的飛鳥鮮魚、皚皚雪峰和芳草地以及牛羊群、巖洞、壁畫、巖畫、野生
動物、寶石黃金組成,如此美麗的地方,不需要任何傳說加以夸張,只需要簡簡單單講述出來,描繪清楚,就會讓人覺得神奇如仙境。仁真多吉的《水井子情思》是一篇借寫景而抒情的散文,其中描寫到的康定城中的水井子,也可以看作是由母親傳授的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作者在客觀的鄉(xiāng)土景物描繪中隱含著對自己人生狀態(tài)的不滿,既有愧對母親期望的心態(tài),也有愧對民族傳統(tǒng)的心態(tài)。班丹的《阿里感懷》則完全是借助行走讓思想進入自由釋放狀態(tài),對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展開議論,寫景是為了抒情,阿里之景象已經(jīng)被后置為容納思想和引發(fā)思想活動的闊大空間。這與那些奇幻浪漫散文中景物始終是聚焦點完全不同。
四
藏族散文中也有一些作品直接講述個人情感體驗、生命感悟和生活哲理,表現(xiàn)出作者對生命意義、生存價值和人生追求的深刻、獨到的思考和認識。比如,才旺瑙乳的《隨筆二題》之一《一種蒼涼的聲音》以詩人的激情和執(zhí)著,用詩意的優(yōu)美語言。講述了古老的華銳部落的歷史和現(xiàn)實,之二《生命的飛翔》可以看作是一個詩人對詩之精神的理解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這類作品閃爍著智慧的光輝,給人以認識生命、宇宙的啟迪。索窮的《寫作》也說出了一個作家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深刻認識,主張“把寫作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流露出文學事業(yè)追求者的孤寂心態(tài)和堅持理想的堅強意志。德乾旺姆的《飛向天空的翅膀》雖然寫到了藏族的天葬風俗,但行文的重點不在介紹一種特別的喪葬習俗,而是通過參觀天葬臺,引發(fā)出聯(lián)想與抒情,表達對生命的理解、思考,傳達出對天葬風俗隱含的生命觀念的認同。仁增的《父親的手》是一篇散文詩短章,表達了一個農(nóng)民的兒子對辛勞一生以供養(yǎng)天下糧食的父親的懷念。這種散文情真意切,富有詩意美和對人生的獨到理解。如果說藏族散文家中的父親形象代表了勞動創(chuàng)造與頂天立地地支撐世界,那么母親則被敘述為慈祥、無私的愛與偉大的犧牲。這樣的情感與心態(tài),堪稱具有人類的普遍意義。所以,扎西羅布在《母愛》中發(fā)出的感受與倡議:趁母親尚健在,用心去愛我們的母親吧!不要在等到失去以后,才知道譴責自己的靈魂。這是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倫理教育呼喚。白瑪玉珍的《四季如春的歸處》鋪敘了人生不同階段“家”的意義,作者的由親情、愛情、責任、義務支撐起來的“如夢如詩”的家的觀念,本也是一種人之常情,但是,當現(xiàn)實生活中的燈紅酒綠正在挑戰(zhàn)這一切時,她的情感體驗與人生感悟就顯示出了理想守望者的高貴姿態(tài)。20世紀80年代初,整個國家的現(xiàn)代化步伐剛剛邁出,藏族青年一代向往大海,希望走出草原,走向外面的廣闊世界,這是生命渴望自由的表現(xiàn),也是向往現(xiàn)代文明的表現(xiàn);而海在老年人的心目中是江的“爸爸”,像“天”一樣,所以對老一代藏族人來說,向往海是山水崇拜和靈魂升天心理的表現(xiàn)。索窮的《郵局的微笑》也是一篇表達了渴望與外界溝通的具有獨特生命體驗的散文:阿里高原上一所草地小學里的青年教師,如何通過郵票一次次放飛自己的文學夢想,一個月來一趟的郵車給小鎮(zhèn)帶來的巨大歡樂;拉薩街頭有書可看的郵局如何成了“我”的圖書館;“我”對郵局的獨特情懷竟然變成了人生實踐(“去了一所小小的郵局打工”);在郵局里看人們的神情百態(tài)。索窮把自己的生命感受提煉成“郵局的微笑”,從幾個感人的小故事中升華出對整個社會的美好祝愿,構思十分新穎別致。盡管現(xiàn)實生活里郵局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微笑,也會有悲傷、憂慮,但藝術期盼生活的微笑應該是一種美好、快樂、健康的心態(tài)。
在講述個人生命體驗和生活感受方面,班丹的《感悟生命》似乎是要對個人命運進行玄想,實際上卻是借助走進阿里大草原的所見所聞引發(fā)抒懷,從一些生活細節(jié)中引發(fā)出關于生命觀念的感想、議論,比如從汽車在草原上的隨意亂闖碾壓青草,造成了混亂的道路這一現(xiàn)象,引發(fā)出“千該萬該,總不該人為地踐踏哪怕是巴掌大的草地啊。牧以草為天,草乃牧民之命根子?!比绻f神靈信仰和宗教信仰天然地創(chuàng)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不自覺地接近科學真理的生態(tài)觀念,那么,班丹的生命感悟則是完全理性的科學認識。
五
藏族作家創(chuàng)作的雜文和通訊報道及寫人敘事散文也很值得注意。就雜文而言,量不大,主要是一些隨感、文藝雜談和時政雜談。隨感有索窮的《敞開美好的自己》、《標價:想說信你不容易》、《熱愛漢字》、《獻身藝術是幸福的》,仁增的《“馬太效應”與人才》,次旺東久的《德國父母怎樣愛自己的孩子》,才旺的《賭到何時方能休》等。其中,索窮的幾篇隨感文藝色彩較濃,也就是在議論說理中注意了審美引導,特別是《獻身藝術是幸福的》,講述了一個不識字的回族老農(nóng)民,他“不知西藏是個什么樣的地方”,但是他知道西藏有個才旦卓瑪,唱過《北京的金山上》,因為他喜愛“花兒”,喜愛音樂,因此當場唱出《北京的金山上》。在這個令人信服的事例敘述的基礎上,不需要多少議論就把觀點講清楚了,文章十分活潑生動。文藝雜談有彭錯青繞的《貫徹“雙百”方針,積極搶救遺產(chǎn)》、次多的《電視劇(小羅布>觀后》、達瓦次仁的《形體優(yōu)美,蒼勁有力——淺談藏文書法藝術》等。這些文藝雜談或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或抓住了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或具有很強的知識性。藏族作家的時政雜談很少,次仁卓瑪?shù)摹吨挥性诜€(wěn)定中才能求發(fā)展》幾乎堪稱絕無僅有。
通訊報道作為一種新聞體裁歸在散文中討論雖稍顯勉強,但也是可行的,像益希單增的《八一鎮(zhèn)走筆》、《訪問俄羅斯》,次仁龍培的《一個道班一個家》,次多的《韓國七日》等,這些作品的藝術品質雖然不高,但歷史資料價值和表現(xiàn)時代的社會功用十分突出。按照大散文觀念,從散文的源頭上說,這類作品應屬歷史散文。
所謂寫人敘事散文就是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敘事散文。首先是人物紀念散文,例如,降邊嘉措的《藏族當代文學最熱情的倡導者和組織者——深切懷念伊丹才讓同志》緬懷了一位藏族優(yōu)秀的詩人,索窮的《地球需要索南達杰》悼念了為保衛(wèi)可可西里野生動物而英勇犧牲的血性男子漢,索窮的《我的父親——索朗班覺》追憶了一位藏族學者奮斗的一生。其次是人物專訪性質的通訊報道,比如,朗杰、多吉占堆合著的《西藏九歲活佛的一天》如實記錄了活佛一天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第三類是以作者為中心的回憶散文,往往帶著較濃的個人情感體驗敘述,所敘述的人和事也始終與作者相關,始終受到作者情感體驗把握,所以這類散文的人和事已經(jīng)受到了作者的情感過濾,作品的抒情色彩很濃。比如,白瑪玉珍的《母親心靈的廣場》、完瑪央金的《我的天空》、尼瑪潘多的《劃牛皮船的老漢》等。
六
一些藏族作家還獨立出版了散文集,各具特色。比如,阿姆·楞本才讓的《拉薩的秘密》,收錄了作者的23篇散文,絕大多數(shù)是短章,而且,絕大多數(shù)作品采用了“自我抒情式”敘述方法,個人生活事件和命運應該是作品表達的主題,好在文學的認識方式就是通過個性來認識一般,因此,阿姆·楞本才讓的書也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西藏和藏族。平措扎西的《世俗西藏》也是一本圖文并茂的散文集,比較起來,對西藏社會的關注更廣泛,行文客觀而少抒情色彩。梅卓在2006年出版了《藏地芬芳》和《吉祥玉樹》兩本散文集,堪稱介紹藏地山川物貌和風土人情的寫實文獻。特別是《藏地芬芳》的描述,從西寧開始,經(jīng)甘南、阿壩、甘孜、香格里拉、衛(wèi)藏、阿里、玉樹,“為時近四個月,行程三萬多公里”,對于一個藏族女作家來說,單說這次高原上的艱苦行程已堪稱奇跡,由此而形成的文字更是難能可貴?!恫氐胤曳肌酚每疾鞂憣嵉墓P法,配以大量精美的圖片,把藏族聚居地區(qū)的自然美景、宗教文化、民生情狀、鄉(xiāng)土文化、歷史故事娓娓道出,可謂一卷在手,萬里征程人胸懷。掩卷品味,旅行的快樂,旅行的驚險,旅行者細致的觀察和睿智的思索,旅行者對大地的情懷、對傳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融會成一曲獨具特色的藏民族歌謠,油然飄蕩在心間,令人難忘。
注釋:
[1]本文討論的赤列曲札的散文除特別注出外,都見于《當代藏族散文選》(劉萬慶、莫福山、吳雅芝縞,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
[2][3][4][5][6][7]汪曾祺主編,丹珠昂奔分卷主編,《國風文叢·西藏卷:雪域佛光》,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年1月版。第318~323頁。第324~329頁。第171~186頁。地19~30頁。第164-170頁。第330~340頁。
[8]梅卓,《藏地芬芳·結語·我和我的那亞們》,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年9月。第195頁。
責任編輯:克珠群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