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當隨時代,每一個時代的書法都有屬于自己的形式與意蘊。但我們不能保證每個時代的書法藝術都達到了同樣的技巧難度與精神高度。
當代書法在盲目吸收西方藝術的某些視覺表現(xiàn)手法的同時,脫離了藝術的終極關懷,喪失了書法藝術的優(yōu)雅氣質(zhì)和深邃底蘊,逐漸消解書法藝術的人文內(nèi)涵。錢穆先生說:“今日國人好言現(xiàn)代化,憎言傳統(tǒng)。所謂現(xiàn)代化,乃指西化言。”作為傳統(tǒng)的書法藝術遭遇了現(xiàn)代化,實際上這是西化風氣的強烈侵襲。這是一個非常值得人們認真思考的問題。今天許多人學習書法,尚未弄清長久以來形成這門藝術的核心價值標準,輕率地拿起毛筆,妄想在歐風美雨的洗禮中走向現(xiàn)代化。其實書法藝術的魅力正在于它自身所處文化的獨特性和原創(chuàng)性。堅守書法的人文價值標準應成為書法現(xiàn)代化的不懈追求??鬃釉?“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蔽覈總€歷史時期的文化都進行過現(xiàn)代化,它們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折中損益,完成著文化的傳承和轉(zhuǎn)變。面對書法的現(xiàn)代化,有人預言:“今后不論中國的書畫藝術如何發(fā)展,也不論東西方各國對中國的書畫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中國的書畫藝術始終是中國文化的縮影,也是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的確,書法比任何一種藝術更能反映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書卷氣息在幾千年書法長河中蜿蜒不息,盤桓縈繞在書法家們的字里行間。
書法在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過程中仍然不能沒有書卷氣。因為書法一旦脫離書卷氣,實際上就等于割斷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咽喉,將在低級膚淺的視覺構(gòu)成中窒息而死。清代陳其元在《庸閑齋筆記·蔣振生書法論》中說:“學者茍能立品以端其本,復濟以經(jīng)史,則字里行間,縱橫跌宕,盎然有書卷氣?!睍須鈱τ跁襾碚f絕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它是書法家的命脈,是書法藝術賴以生存的根本,是書法藝術制勝的法寶。
古人說書法以“氣味為第一”,意思是說書法作品當中有一種東西,視之無形,卻令欣賞者神有所感,心有所會;氣味首先決定了人們對書法作品的態(tài)度和立場。深得三昧之方家對書法氣味有超強的捕捉能力,他們的嗅覺異常靈敏。國學大師啟功先生說:“故古人筆跡,為唐為宋為明為清,入目可辨?!辫b定古人書法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依據(jù)就是氣味;因為每一個時代的書法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氣質(zhì)。假使一幅書法作品氣味渾濁,人們恐怕避之不及,又何談欣賞玩味呢?而誘人的氣味是書法作品的靈丹妙藥,令人駐足流連,物我兩忘。在書法史上,人們對書法作品的氣味做了詳細的劃分,大體上分為酒肉氣、氈毬氣、江湖氣、村氣、婦氣、兵氣、腐氣、市劊氣、傖氣、俳氣、匠氣、門客氣、蔬筍氣、金石氣等,諸多說法,難以盡述。只要經(jīng)常閱讀古代書論,你就會深切地感受到氣味不僅明顯彌漫在書法作品當中,而且確確實實左右著人們的欣賞興趣。
在書法作品所流露的各種氣味中,人們對“書卷氣”向來十分推崇。宋代的黃庭堅說:“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嘗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yī)?!?黃庭堅認為如果書者學養(yǎng)不足,即使筆墨技巧高超,也會因書卷氣少而不足為訓。他對北宋的王著、周越兩位書家毫不客氣地進行了批評,他說:“王著臨《蘭亭敘》、《樂毅論》,補永禪師、周散騎《千文》皆妙絕。同時極善用筆,若使胸中有書數(shù)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自勝李西臺、林和靖矣。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盡功也?!痹邳S庭堅看來,治療“病韻”的方法,一是要提高自己的人格品位,“不隨世碌碌”;二是提高自己的學問修養(yǎng),多讀書,讀好書,“使胸中有書數(shù)千卷”。王著、周越的書法缺少的正是書卷氣。相反黃庭堅對蘇東坡書法的評價是:“予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fā)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憋@然在黃庭堅看來,北宋那么多的士大夫,整日舞文弄墨者更仆難數(shù),唯有東坡的書法書卷氣最能奪人魂魄,他還說“東坡簡札,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痹蚓驮跂|坡先生學富五車,腹有詩書氣自華。
其實早在東晉時期,王羲之就在他的書論中,明確提出了“先文后書”的主張。書法家要想把字寫得雅而不俗,唯一的辦法就是多讀書善讀書,使“學問文章之氣”,滲透到筆墨當中去。這樣書法作品自然就擺脫了酒肉氣、蔬筍氣,而富有書卷氣息。說到底書卷氣的產(chǎn)生,是沒有辦法投機取巧的,它是知識者的長期自覺踐行的結(jié)果,它反映的是人生的價值取向、時代的審美追求和民族的精神維度。據(jù)資料顯示,中國2003年人均購書為35.79元,而美國2003年人均購書折合人民幣為882.4元,美國是中國的25倍。這或許從另一個側(cè)面提醒我們,讀書不僅對于書法家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刻不容緩,對于每個炎黃子孫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不妨可以這樣說,書法作品的書卷氣正是一個民族精神實力的最好證明。
在當今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書法的發(fā)展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一方面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標志,書法受到人們更多青睞,書法熱的興起,書法隊伍的不斷壯大,使得書法這一古老藝術煥發(fā)出蓬勃生機;另一方面在西學東漸尚顯強勢的背景下,許多人喜歡戴上“西學”的眼鏡審視書法,書法當下正處在中西文化相互發(fā)生碰撞的漩渦之中,書法觀念出現(xiàn)混亂已經(jīng)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很多學書者,甚至有些聲名鵲起的中青年書法家整天把精力投入到形式構(gòu)成的問題上,追求感官刺激和制作豪華,使最擅長表現(xiàn)人們優(yōu)雅精神生活的書法藝術變得躁動不安,魂不守舍。人們放棄了書法作品那些耐人尋味的“書卷氣”,取而代之的是附著在粗糙的心靈世界之外的光禿禿的筆墨技巧,充斥著村氣和匠氣。
當代書法到底應該如何選擇未來的發(fā)展道路?是重建精神向度,還是強調(diào)視覺構(gòu)成?我們只要承認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jié)晶,就應該始終保持它自身的獨創(chuàng)性。世之所貴者,必貴其難也。倡導書法藝術的“書卷氣”就是強調(diào)書法的文化性格,在現(xiàn)代化前行航船上,它永遠是迎風招展的一面旗幟。書法藝術只有追求精神的高度,它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簡介:楊開飛(1970—)男,書法專業(yè)碩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寧夏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書法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