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寬
服裝是“穿在身上的歷史”,透過人們的穿衣變化可以看到中國建國60年的滄桑巨變。從一片“藍海洋”,到如今的“亂花漸入迷人眼”,穿越了60年的風風雨雨,人們的著裝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常說:盛世有華服,太平舞霓裳,讓我們透過服飾,去感受祖國的巨大變化吧!
一、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建國初期,人們都是自己買來土布、粗布自染自裁自縫,衣服顏色不外乎就是青藍二色,樣式也不過是“皮巴襟”、“斜襟”、“對襟”等傳統(tǒng)中式。
那個年代,穿新衣服是奢侈的夢想。特別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經(jīng)濟條件匱乏,購買布料都需憑布票,想制新衣更是困難。對于有多個孩子的家庭,年齡小的總是撿哥哥、姐姐的舊衣服穿。一件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穿得衣服發(fā)白、窄小到穿不了為止。那時,經(jīng)濟條件不好,小孩們都盼望過年,因為過年才有可能做新衣服。
二、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時尚軍裝綠,流行中山裝
這一時期,擁有一套軍裝是無數(shù)年輕人的理想,穿上一身綠軍裝是光榮的,也是時尚的。那時候,鮮艷奪目這個詞與時代格格不入,無論大人小孩,人人都湮沒在黑、深藍、軍裝綠之中。
再后來,人們穿起了中山裝,這種中山裝制服有4個兜兒,款式不分男女。隨著經(jīng)濟條件稍微好轉,女士穿起了“的確良”。漸漸地,有了更多的布料可供選擇,如“卡其布”、“燈芯絨”、“滌綸”等。
三、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服飾“百花齊放”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著裝開始發(fā)生重大變化。當中國國門對世界敞開時,西方的喇叭褲、西服等涌入了古老的中國大地,為中國服飾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空氣”。
說起20世紀80年代的服裝,有好多代名詞:三個扣的小西裝、喇叭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穿著的樣式越來越豐富,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zhì)地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漸漸地,男士穿起了西裝,女士穿起了連衣裙……
進入20世紀90年代,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服裝的款式、顏色、面料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人們逐漸開始追求穿得好,穿得與眾不同。
四、新世紀——個性第一,講究品牌
進入新世紀,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們對穿戴越來越講究。服裝的質(zhì)地更加舒適、柔軟,顏色五顏六色,款式更是五花八門?!懊靠钪挥幸患镜貐^(qū)絕不重樣”,成了商家的重要賣點。
現(xiàn)在,市民身上的服裝,不僅四季分明,而且很多人還注意隨場合、環(huán)境變化配套穿著。春有風衣,夏有短裙短褲,秋有休閑裝,冬有羽絨服。在商場里,不同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裝隨處可見。
以后,服飾還會怎樣變,對于我們來說,永遠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60年來的服飾變化,見證了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歷程,見證了中國發(fā)展壯大的歷程,也見證了中國人思想開放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