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平
1882年對洋人來說是個好年景,這一年,歐洲的蠶絲大豐收,但這一年對中國的蠶農(nóng)卻不是好時光,因為他們的蠶絲欠收近三成。那個時候的胡雪巖正處于人生的頂峰,盡管三年后,他就會在潦倒中病死,但當時他是大清國的首富,財產(chǎn)約白銀3000萬兩,超過大清國的貨幣儲備。所以他認為他應(yīng)該做一件大事,也是為整個民族做一件大事,所謂“邀人集資同買,則夷人必服”他要改變洋人對蠶絲的壟斷,蠶絲可是國人最先發(fā)現(xiàn)的。據(jù)說他當時動用了總資產(chǎn)的三分之二在上海開辦了蠶絲廠,并囤積了14000余包生絲,這絕對是個大手筆,因為這個量超過了上海生絲全年交易總量的三分之二。生絲果然開始漲價,他也感到意滿志得。但其實他并不懂蠶絲市場也不懂國際市場,因為洋人控制了海運和國際市場,所以他的生絲根本無法賣給最終消費者。就像多年前中國高高在上的那些莊股,唯一的命運是等待資金鏈斷裂的那一天價格雪崩。胡雪巖的結(jié)局,相信中國人差不多都知道,只是不同的人會從這個結(jié)局中看到不同啟示。
今年全球經(jīng)濟如愿復(fù)蘇,但明年各國政府都會考慮同一個問題:刺激政策如何退出?為什么呢?因為很多貨幣會像胡雪巖富可敵國的財富一樣,在囤積一些東西。以黃金為代表的資源是第一個去處;股票市場是第二個落腳點,房地產(chǎn)則是第三個方向。囤積是泡沫的基礎(chǔ),能否成功則要看兩個條件能否滿足:一是供給;二是出路。所以投資書畫的人都知道,畫家如果去世,則價錢會立馬上漲,因再也沒有供給了。
資源是漲跌最快的泡沫,因為資源總是有新增的供給。而資源的價格也總是以邊際成本為地平線,做彈性運動,當供大于求時,成本定價,供不應(yīng)求時,價格高漲,刺激供給增加。其實一百年前,五兩黃金可能就能買北京的一個四合院,現(xiàn)在可能只能買一組進口沙發(fā)。
對國內(nèi)投資者而,中國股票的供給是有管制的,重組則提供了出路,所以價值投資在中國會有無效的地方,這也可以理解為中國特色,只要股票供給一天不放開,這種特征就可能存在一天,投資者其實不用抱怨,因為沒人強求你參與,而大部分的股票還是適用價值投資的。
中國土地的供給也是控制的,這為囤積住房提供了前題條件。一次一個中國福布斯榜排名靠前的房地產(chǎn)老板來路演,問他對房價的看法,他說還會漲20年,主要理由也在于此。所以許多比較富裕的人囤積了相當多的住房。但土地的事有些復(fù)雜,中國雖然18億畝耕地不能動,但中國農(nóng)民的宅基地可能有2億畝,如果有50%用來蓋房,容積率1.5,按大點面積算,每戶120平米,中國還可以蓋近8億戶。按三口人算,中國也就是5億戶人。所以除非將來人口超過30億,所以從總量上看,囤房的人將來會比較麻煩。對于政府而言,現(xiàn)在高價賣地相當于對富人征稅,房地產(chǎn)商雖然現(xiàn)在很贏利,但如果高位沒走,掙的錢全變成了地,也相當于還給了政府。只要控制好銀行貨款,大不了泡沫破了時,政府再注資救一下,可能中國地產(chǎn)的泡沫也就這樣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