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
在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鳳泉區(qū),14年前的耿莊村還是個出了名的窮村子,全村僅有耕地1400多畝,村集體賬面上只有700塊錢,還欠著168萬元外債,人均年收入600元。如今的耿莊村有11個村民小組,720戶,2538人,村黨委下設四個黨支部,黨員135員,主要以紡織、化工、三產、旅游為主導產業(yè),全村實現(xiàn)年產值9.1億元,上交稅金2166萬元,村集體收入256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4300元。集體經濟實力和規(guī)模得到快速增長的同時,村民生活條件有了進一步改善、干群關系變得更加密切,社會和諧程度得以不斷提高。以書記耿瑞先為首的村“兩委”班子艱苦創(chuàng)業(yè)、敢為人先,一步一個腳印,帶領鄉(xiāng)親們走出了一條輝煌的共富之路。
一、作風硬、紀律嚴,所以老百姓信任他們
耿莊村過去也有黨員,也有黨支部,為什么全村卻在一個時期以來搞得人心散亂,生活貧窮呢?就是因為那時候黨員不像黨員,支部不像支部。領導班子軟弱渙散,工作疲沓,干群關系緊張,集體的事情無人問,集體成材林一夜之間被砍光;群眾生活無人管,黨支部一班人,各跑門路掙各自的錢……事實證明,村黨組織哪一天離開了黨的宗旨,村里必然出大事,村干部自私自利,村民搞單干各顧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要結束村亂民窮的狀況,必須有一個好的帶頭人,一個好的黨支部。1995年耿莊村所在的新鄉(xiāng)市鳳泉區(qū)耿黃鄉(xiāng)黨委果敢地走群眾路線,把握時機發(fā)動群眾,果斷地對耿莊村“兩委”進行換屆選舉。正是那個時候,在部隊立功入黨,并歷任班長、代理排長的耿瑞先,首先進入了耿莊鄉(xiāng)民視野。這個年青人在部隊時就是組織上重點培養(yǎng)的骨干。本來他也可以有一條與后來不同的生活道路。可是,貧瘠的故土,受窮的鄉(xiāng)親,使他魂牽夢繞,改變家鄉(xiāng)舊面貌,建設新農村的憧憬在他心頭揮之不去,最終毅然退伍回鄉(xiāng)。就在選舉那一天,全村2538口人和50多名黨員翹首以待,渴望他挑起這副重擔。表決開始了,45名黨員把手高高舉起,推舉耿瑞先為黨支部書記;接著,在村委會選舉中,95%以上有選舉資格的群眾,把自己莊嚴的一票投給了耿瑞先。
這次選舉,耿莊村黨支部進行了“大換血”,除上屆支部兩位支委留任外,其余新任黨支部成員全部是退伍兵,平均年齡31歲。耿瑞先知道,要把支部建成帶領群眾披荊斬棘奔小康的戰(zhàn)斗堡壘,建成群眾矢志追隨的戰(zhàn)斗旗幟,有賴于全體黨員用行動為黨旗增輝添彩。
耿瑞先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黨支部的作風。他帶領支部一班人,把大家耳熟能詳?shù)牟筷犝喂ぷ鲀?yōu)勢,滲透到農村黨支部的建設中,按照連隊建設黨支部的標準,建設耿莊村黨支部。部隊嚴謹?shù)墓ぷ鞒绦蚝蛙娛禄贫?素以高效嚴格著稱,耿瑞先就是用這一思想利器,改變長期形成的懶散怠惰之風。他帶著支部一班人重新學習黨章,重溫入黨誓言,并鄭重宣誓:“在部隊為軍旗增輝,退伍后為黨旗增光。”此外,他們還制訂了黨支部考勤制度、值班制度、會議制度、述職制度、民主評議制度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把一切都制度化。
按照制度規(guī)定,村委和支部成員8點前上班簽到。8點一到,管紀檢的副支書就將簽到本收起,點名時宣布未準時上班人員名單及罰款數(shù)額。支部和村委對群眾承諾全天候24小時服務,因此,每天一名干部率三名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上班期間,任何干部外出辦事,須向值班人員說明去向和事由。耿瑞先知道“打鐵先得本身硬”的道理,第一個將鋪蓋卷搬進了值班室,在為群眾服務中接受群眾監(jiān)督,在接受群眾監(jiān)督中為群眾服務。
在耿瑞先掌帥印的耿莊村“兩委”班子里,沒有特殊人物,沒有“下不為例”。有一次,副支書耿守星有接待任務,午飯時多喝了幾杯酒,上班遲到了5分鐘,第二天耿守星作檢討不說,還被罰款100元。
有句熟悉的話: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黨支部作風煥然一新,耿莊村群眾看在眼里,喜在心頭。耿瑞先說,作風硬、紀律嚴,才有資格帶領群眾。別小看自己的一言一行,群眾就是從每個黨員的一言一行來看共產黨的。
黨支部一班人把人民軍隊政治過硬,作風優(yōu)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那一套完整的用于村集體的管理工作,很快就得到廣大村民的信任。我們一定不能忘了,耿瑞先是怎么得到村民的信任的,那還是中國共產黨以及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宗旨、作風在發(fā)揮作用,耿瑞先和新的耿莊黨支部只不過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到這條正道上來而已。耿瑞先他們的成功的開頭,在于他們拿出了軍人的勇氣,展現(xiàn)了革命軍人“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zhàn)”的氣慨和風采,在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道上,邁出了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步,這一步不容易,不簡單,是扎扎實實的,今天我們回首去看,在他們那低調的運作中,誰能說那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戰(zhàn)斗呢?憑什么說我黨、我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過時了?關鍵是真心實意地去恢復發(fā)揚那些過去好的東西,要有勇氣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要善于結合具體實際,在與時俱進中間,創(chuàng)造性的把我們過去的好東西發(fā)揚光大。耿莊人走的這創(chuàng)業(yè)第一步,意義重大啊!
二、老百姓信任,所以更要繼承創(chuàng)新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耿瑞先,多年來始終堅持一個信念,把群眾的呼聲和需要當成第一信號、第一需要。他說:我是農民的兒子,如果心中沒有群眾,那就不像個共產黨員。耿瑞先和村黨支部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換中,沒有迷失方向,他們把握了一個不變的真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們堅持原則,堅持真理,但他們又不是僵硬的堅持原則,而是在具體工作中采取 “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這就是在繼承我黨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又不斷根據(jù)具體情況,有所創(chuàng)新。
村支部首先堅持自己的原則,在個人問題、家庭問題上過得硬,這主要靠的是繼承傳統(tǒng)的方法。在村里,耿瑞先家是日子過得較好的人家,父親承包著村里的窯場,大哥承包著村里的面粉廠。經過耿瑞先提議,從村里實際出發(fā),支部和村委會決定把交給個人承包的村辦企業(yè)收歸集體,顯然,第一刀就要讓他家先做出“犧牲”。為此,父親罵他,大哥與他反目。在耿瑞先的耐心勸導下,他家里最終還是帶了頭。村里為統(tǒng)一規(guī)劃,決定拆除未經批準、未辦手續(xù)的房屋,他又動員兩個哥哥帶頭拆除。
耿瑞先和支部成員承諾:關心群眾“不漏一人,不漏一戶”,不讓耿莊有一個困難戶,不讓村民有一件為難事。他們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村民劉金梅孤獨一人,生活不便,村支部決定由村支部副書記馬合印與老人“結親”,長期承擔照顧老人的義務。馬合印將老人視為親人,老人生病,親自床前服侍,喂藥喂飯,端屎端尿。全村像劉金梅一樣的孤寡老人,都有村干部與其“結親”。村民耿萬連過去是有名的“上訪戶”,多次收集干部的“黑材料”,到省、市告狀。后來,他被事實折服,并拿出1萬元資助村里辦企業(yè)。在建設生態(tài)園時,他看到村干部經常忙到深夜,每日午夜做好雞湯面條,挑到工地,送到干部手中。
耿瑞先經常這樣說,支部和鄉(xiāng)親的感情應該深的,只有群眾心里順了,工作才好做。他和支部成員汲取前任支部與群眾對立的前車之鑒,在新支部誕生伊始,他們就深入到群眾中去了。
他和支部成員一起,進需要幫助的家,入最窮的戶,以誠懇之心表心跡,述說今后打算,聽取大家意見。按耿瑞先的話說,這叫“納民言,聚民意”。耿瑞先知道,“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在取得群眾信任的基礎上,他們廣泛發(fā)動群眾,對支部、村委工作提意見,提建議,幫助支部改進工作。耿瑞先一班人把批評意見視為是群眾給自己的提醒,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他再次給自己定位,群眾是村里的主人,他就是服務員。凡是大多數(shù)群眾要求辦的、合理的,都要立即辦,他和班子成員用行動回答群眾的批評建議。他們這種嚴于律己的作風,進一步得到村民們的信任。
村黨支部書記耿瑞先處處起模范作用,上任以來,對一切重大建設項目,堅持“陽光操作”,支部作出決定后,交村紀檢組和公仆監(jiān)督員論證后實行。耿瑞先多年前的一個“鐵哥們”,聽說耿莊村有建設上馬,送去2萬元作“見面禮”,想承包工程,被耿瑞先一口回絕。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多年來,耿莊村的黨支部成員先后拒收各種禮金、禮品80多次,現(xiàn)金60多萬元。然而,1998年在耿莊村換屆選舉中,卻發(fā)生了令大多數(shù)群眾吃驚的村民上訪事件,有人向上級寫信告耿瑞先等人有“嚴重經濟問題”。數(shù)百村民得知后,自發(fā)到上級機關,聲淚俱下要求查明事實真相,還村干部清白。經深入查實,上級工作組召開村民大會宣布,耿瑞先和黨支部成員不僅沒有貪占行為,而且是廉潔干部。
在誤解與誣告面前,耿瑞先和班子成員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率領群眾繼續(xù)上新臺階。他們先后投資800多萬元,改善村民生活,出村土路窄路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公交車直通村中,8000多米的街道安裝了路燈,兩旁種上了花草,建起了全市農村一流的學校、圖書館、閉路電視網,村民安裝了程控電話,全村形成了集種子、化肥、農藥、耕收全部免費的農業(yè)服務網絡 。
可以看得出來,保持不變的思想作風,對于村黨支部工作多么重要,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任何創(chuàng)新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同時僅僅停留在繼承的層面也不夠,還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從思想到行動都要有所創(chuàng)新。
耿莊這一切的變化,都源自耿莊近幾年的土地制度改革與創(chuàng)新。
人地關系的高度緊張是中國“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指出的對我國“三農問題”起制約作用的兩大矛盾之一,全國如此,耿莊亦然——耿莊村人均土地不足0.7畝,是典型的中部地區(qū)農村。不過,耿莊也有其一定的地理優(yōu)勢——地處新鄉(xiāng)市郊,毗鄰全國500強大型企業(yè)白鷺化纖。依托大工廠,搭車發(fā)展,1990年代末,耿莊村集體經濟已具一定實力,村集體已經對農業(yè)生產實行了“五統(tǒng)一”,即對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實行統(tǒng)一的供種、犁耙、播種、灌溉和收割。但是到了2000年,耿莊村集體經濟的支柱企業(yè)由于屬污染型企業(yè),必須關停,而土地分散經營的生產關系和人多地少的緊張狀況也未能得到根本改變,農業(yè)生產效率增長緩慢,這迫使該村不得不開始靜下心來思考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問題。
如何實現(xiàn)土地規(guī)模經營并同時使農民從規(guī)模經營中受益呢?村干部從對北京、河北、天津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和觀光農業(yè)的考察中得到了啟示:土地是唯一的資源,所以,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如何使有限的土地發(fā)揮更大的效益,成為考慮的最大問題。
2001年7月4日-8月10日,耿莊村先后召開了8次兩委會、黨員會、村民代表大會和土地承包大戶會,對土地調整方案進行討論,決定以二道堤為界,將堤南確定為人口地,堤北確定為暫時承包地。人口地承包經營權仍分到戶,但由村集體集中實行“五統(tǒng)一”;暫時承包地在村集體不使用時,可以個人承包,但在村集體使用時,交村集體使用。
耿莊村農地股份合作的整個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三種類型。兩個階段即非耕地股份制和耕地股份制階段,三種類型即死滯企業(yè)占地、宅基地拆遷遺留地(通常所說的“空心村”現(xiàn)象)和耕地。
2000年4月和2004年初,耿莊村先后以企業(yè)死滯土地、村民飼養(yǎng)用地和墳地等非耕地300多畝入股新鄉(xiāng)眾邦公司和紡織集中園。2001年,耿莊村拆遷了村北部的260戶村民住宅,盤整出86畝土地,以土地入股,與房地產公司合作開發(fā)了26棟、15萬平方米的商品住宅樓。由于位置好,價格優(yōu),目前已經建好22棟,銷售率達95%以上,除去給拆遷村民的補償款,村集體獲利3000多萬元。相對于非耕地股份制改革的大刀闊斧,耿莊對耕地的股份制改革顯得十分謹慎。該村沒有一下子就提出把全部耕地集中起來的號召,而是在土地調整中集中的暫時承包地上進行試驗。
2001年8月,村里提出建議:將村堤以北的800畝暫時承包地的承包權作為股份入股,加上村集體企業(yè)的投資,成立新公司,集中進行高效生態(tài)觀光農業(yè)的綜合開發(fā),全村每位有承包經營權的農民分別擁有其中的一份土地股權。每畝土地的承包權折合股本金3000元,新公司確保每畝土地的年收益率不低于股本金的20%。新公司經營收益超出20%時,公司在提取法定公積金和公益金后,按股權全部分紅;當經營收益不足20%時,由村集體企業(yè)予以補足。
2002年,經過村民大會的反復討論,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廣大村民在集中土地經營權建設青青生態(tài)園的決議上摁下了鮮紅的指印。我們純樸的農民兄弟,喜歡用這種傳統(tǒng)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決心。由此我們也可看出,一旦基層干部堅定走群眾路線,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那是發(fā)自肺腑的啊!
2003年11月和2004年4月,耿莊村先后成立了耿莊集團和耿莊土地資源股份公司。耿莊集團負責經營耿莊村所有集體資產,而耿莊土地資源股份公司則作為耿莊集團的子公司,以土地經營權為資本,采取投資、入股、合作等多種形式,圍繞土地開展經營活動。
2005年,耿莊村將整合出300畝的閑置地,以廠房和設備入股,進行招商,籌建了紡織園,當年新建廠房1.5萬平方米,購置設備400多臺。目前已經吸引10家紡織企業(yè)入駐,實現(xiàn)產值4.2億元,已形成全國最大的蜈蚣紗集中生產基地,化纖紡織產業(yè)已成為耿莊的第一主導產業(yè)。對村內耕地進行股份制改革,留夠口糧地,對剩余土地以村民入股的形式,加上村集體的投入,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高效農業(yè)和觀光農業(yè)綜合開發(fā),增加農民收入。土地股份合作經營也使耿莊的村民發(fā)生了改變:一是耿莊的村民人人有村辦企業(yè)的股份,家家是村辦企業(yè)的股東。分紅、勞務收入和三產已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二是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自主的生意或者是到各個企業(yè)務工。
農業(yè)部的一位處長曾到耿莊調研,當時的村干部還心存疑慮,怕耿莊的做法突破了國家政策,在向這位處長介紹情況時還有意遮掩,誰知這位處長哈哈一笑說:“我長年在全國各地農村搞調研,各種各樣的探索和嘗試我?guī)缀醵剂私?你們也沒必要再遮遮掩掩了,其實你們的做法我是知道的,并且是肯定的。”
耿莊在繼承基礎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無疑是走的是一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正道。
三、繼承創(chuàng)新,所以走出共富之道
耿瑞先有著名的口頭禪“四個不斷”:“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借鑒,不斷思考,才能不斷發(fā)展。”耿莊黨支部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各種人員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尤其在發(fā)展村辦企業(yè)上,走出了符合自身特點的共富之路。
1995年10月,耿瑞先獲悉毗鄰耿莊村的國家特大型企業(yè)白鷺化纖集團所需二硫化碳缺口很大,就找集團領導提出合辦二硫化碳廠事宜,并把在部隊立功受獎的證書證章拿給他們,集團領導受到感動,答應合作建廠,但100萬資金需要村里自籌。面對資金缺口,耿瑞先主動拿出11萬娶親建房的錢,在他的帶領下,其他支委和群眾也拿出自己的養(yǎng)老錢、嫁妝錢和蓋房錢,終于堵上了資金缺口。施工期間,為節(jié)約每分錢,耿瑞先帶領支委組成義務裝卸隊,在冰天雪地里苦干10天,裝卸了16萬塊耐火磚,那年臘月二十一,村里訂的設備到了交貨期,正值大雪封山,耿瑞先和副書記耿守星冒著生命危險,駕車翻越太行山拉設備,在太行山間剎車突然失靈,險些車毀人亡,就這樣,他們冒險在山道上行車24小時,直到第二天早上5點,才到達目的地。二硫化碳廠投產后,他又將已停產的磚廠、面粉廠、五金加工廠,精鎦車間重新開工,并把二硫化碳廠的生產規(guī)模擴大到了年產500噸,年收入達400多萬元,集體經濟得到加強壯大。現(xiàn)在已經沒有辦法看到當年的二硫化碳廠了,雖然利潤可觀,但是存在一定的污染,在環(huán)保部門未下達整改之前,耿瑞先果斷下令不賺污染錢,改產成了環(huán)保型氫氧化鎳廠。其產品達到了國內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1999年4月,耿瑞先帶人到湖北襄樊一家閥門廠談合作,不幸遭遇車禍,兩名退伍軍人出身的支委身亡。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耿瑞先沒有退縮,他說:“兩名戰(zhàn)友為咱村群眾富裕獻出了生命,我活著就要用100%的勁為民富民”。說完,又拄著棍子出現(xiàn)在工廠一線。
為實現(xiàn)規(guī)模生產,適應環(huán)保的需要,2000年6月,耿瑞先又投資建設了聚丙乙烯改性塑料項目,建成了繼美國、德國的兩家公司之后的世界第三個生產聚丙乙烯改性塑料的廠家。2003年耿瑞先又引進了無污染的電子原件配件生產,替代了過去高污染的化工廠。這兩項就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上億元的產值。
1995年以來,耿莊村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文明村,濟南軍區(qū)“紅旗民兵之家”,河南省“五好”黨支部,新鄉(xiāng)市勞動模范先進集體等45項榮譽。耿瑞先被評為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個人,河南省優(yōu)秀基層黨支部書記,河南省基層政權建設先進個人。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在他的事跡報告上批示,稱贊他是一個好支書。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分別發(fā)出向耿瑞先和該村黨支部學習的決定。《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13家新聞媒體報道了他和黨支部的先進事跡。他還作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在人民大會堂向全國人民匯報了帶領群眾發(fā)展集體經濟而共同致富的先進經驗。
耿莊以耿瑞先為代表的兩委班子帶領鄉(xiāng)親們走自主創(chuàng)業(yè)共富之路,給我們很多啟示,根本的還是要在繼承我黨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首先要能夠在自身的作風上過得硬,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他們在部隊里練就了這樣的素質,他們在老百姓那里很快得到信任,他們沒有就此停住,而是發(fā)揚連續(xù)作戰(zhàn)的作風,繼續(xù)創(chuàng)新思路,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握全局,在市場上采取“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使得耿莊的企業(yè)得以迅速發(fā)展壯大,產業(yè)結構也不斷得到他們堅決的調整,而這一切都是靠他們帶領鄉(xiāng)親們用“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干出來的。這便是耿莊村的共富之道。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yè)大學管理學院。作者為本刊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