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標
摘 要:針對技工學校學生的數學基礎總體水平偏低而又差異顯著的學生群體的現實,根據“最近發(fā)展區(qū)”、“掌握學習的策略”等理論,提出實施數學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具體措施及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技工學校 分層教學 數學學習
一、當前技工學校學生數學學習狀況
近幾年來,雖然國家對職業(yè)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但高校擴招導致的普高熱,以及職業(yè)學校實行無選拔、無淘汰招生,使現在職業(yè)學校聚集起一個學習準備總體水平偏低而又差異顯著的學生群體.具體表現為:學習興趣缺乏、學習自信不足、學習目標不明、對學校教育的有效性不甚信任而學習積極性水平偏低;缺漏各種必要知識,而已擁有的知識又欠準確、清晰、系統(tǒng),致使知識結構不良,讀、寫、算、思維等基本能力較弱;思維發(fā)展在“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等.
新生入學后,經過調查分析發(fā)現,技工學校學生在對數學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基礎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調查結果如下: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技工學校入學的新生中,54%的學生需要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26%的學生需要教師幫助改進學習方法,20%的學生需要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分層教學的提出
技工學校教育的目標決定了技工學校教育應注重個性化發(fā)展的特點,必須尊重學生就業(yè)或升學的選擇.每一個學生都有權確定自己的發(fā)展道路,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也應當是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有差別的.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模式中學業(yè)目標固定化、絕對化,用一個標準衡量差異懸殊的眾多教育對象等不合理現象已不適應新的教育形勢,它既遏制了有較高發(fā)展意向和較強學習能力的學生的發(fā)展,也在給學習基礎差的學生不斷制造種種挫折,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差甚遠,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學生入學后所表現出的數學基礎的顯著差異,已到了大多數班級都難以顧及全體進行教學的地步,實行分層次教學已是順應規(guī)律的選擇.
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qū)域被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fā),把最近發(fā)展區(qū)轉化為現有發(fā)展水平,并不斷創(chuàng)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的策略”的理論認為:“世上任何一個能夠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會.只要為他們提供了適當的前期和當時的學習條件.”美國學者卡羅爾也提出:“如果提供足夠的時間(或是學習機會),再具備合適的學習材料和教學環(huán)境,那么,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可能達到既定的目標.”分層次教學正是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新的教學手段.它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和認知能力的實際出發(fā),通過班級組織與教學形式的變化,創(chuàng)設“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環(huán)境,教師通過分層組織教學、改革教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努力能達到各自發(fā)展區(qū)的教學目標.
三、數學分層教學的實施
(一)模式
鑒于目前技工學校實際,可采用“班內分層目標教學模式”又稱“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模式,它在保留行政班前提下,在實際教學中,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確定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二)具體做法
1.了解差異,分類建組
根據學生入學的成績和前期的調查、測試,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的小組.
A層(優(yōu)良層次):入學成績在100分以上,學習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生.約15%.
B層(普通層次):入學成績在70分以上,有學習興趣,掌握基本學習方法的學生.約35%.
C層(基礎層次):入學成績在70分以下,學習習慣和認知能力均較低的學生.約50%.
2.針對差異,分類要求
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合理地確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
A層(優(yōu)良層次):以優(yōu)良成績完成技工學校數學課的學習任務,具備技工學校學生應具備的數學知識通用能力.具備參加成人高考、自學高考、升高職等考前沖刺輔導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學習習慣.
B層(普通層次):以合格成績完成技工學校數學課的學習任務,具備技工學校學生應具備的數學知識的通用能力.
C層(基礎層次):具備學習專業(yè)課的必備數學基礎知識.
具體要求:
(1)A層學生應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B層學生能理解課本例題,做一些簡單的新題;C層學生能模仿課本例題,做好課本配置的練習題.
(2)A層學生著重提高其思維品質;B層學生著眼于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C層學生立足對最基本知識掌握和記憶.
(3)A層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和自學能力;B層學生應做到基礎扎實,有一定的學習熱情;C層學生應對數學學習減少恐懼,肯記肯做,做到記憶好定義、公理、公式和使用它們的方法.
3.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采用復式備課,改革課堂結構,既有“面向全體”的“合”,又有兼顧優(yōu)、差生的“分”.
教學內容分層:A、B、C層基礎知識教學內容相同.在此基礎上,A層著重于提高,B層著重于理解,C層著重于模仿.A層學生由于能較快地掌握基礎知識,所以能有較多的時間用于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拓寬知識面;B層的教學則以教授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為重點;C層的教學則以教授基礎知識為主,此外,可安排一定的時間補缺、補差.
教學方法分層:根據A、B、C層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A層以“啟發(fā)——研究——討論——自學”為主要方法,目的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B層則采用“啟發(fā)——研究——討論——講解”為主要方法,目的是教會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C層則采用“低起點,多反饋,段段清”的方法,使學生能學得進,跟得上,感興趣.
作業(yè)分層:對于A層次的學生應該加大訓練量,爭取每日都有相應教學內容的提高題;在布置B層作業(yè)時,則掌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培養(yǎng)興趣、夯實基礎的原則;對于C層次的學生,布置的作業(yè)數量較少且難度較低,同時C層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可能通過一次的作業(yè)練習就能達到,還要有一個重復再練的過程.
4.階段考查,分類考核
依照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命題,實行分類考核,以確保各類學生都達到預定的階段目標.一張試卷中試題從易到難排列,要求A層學生全部做完,B、C層學生做到某一題.同時教師積極鼓勵他們繼續(xù)往下做,做對的加分,同一層次的考題,C層的得分值可超過B層,B層的得分值可超過A層.
5.評價激勵,層間互動
不同層次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注重過程的評價與定量和定性分析,對學困生多采用表揚評價,同時要讓學困生多動眼、動口、動手,培養(yǎng)其自覺、主動的學習能力.三個層次的學生,在每學期結束后,根據一學期的學習情況和學期成績以及學生個人意見,進行層次間的調整,以培養(yǎng)低層次學生的成就感,增加高層次學生的學習緊迫感,以激勵和鞭策學生.
四、實施分層教學可能存在的問題
分層教學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優(yōu)點,但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1.要消除學生及家長的思想負擔.分層對學生的心理沖擊表現為“自卑”,特別是C層次的學生.而家長的感覺是“沒了面子”.因此在分層前,一定要客觀地宣傳其有利的一面,向學生及家長說明分層的目的,消除心理壓力,以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到學習中去.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出口”與“進口”的對接,能“低進高出”,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發(fā)展中柔性銜接,使學生從分層開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動力、有了希望.
2.要解決好分層的原則.對學生的分層主要依據新生調查摸底的結果,但測查的內容、難易的程度,調查的結果等,是否科學、客觀,有沒有參考價值,這是個重要的問題.再加上學生的思想顧慮,因此分層的原則能否被學生接受將關系到分層教學的成敗.所以要盡可能地根據學生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分層原則,并公開所有調查摸底的結果.同時在公布分層結果前,對部分層次模糊的學生,要征求個人意見,幫助其確定合理層次.
3.對教師的要求.分層教學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挑戰(zhàn),教師再也不能“拿一個教案用到底”,而是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選擇合適的例習題以及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評價方法.無疑,對教師在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上都有更高的要求.
總之,分層教學模式,是適合技工學校實際的教學組織形式,解決了技工學校目前面臨的學生數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難以組織的問題,使數學課堂教學針對性更強,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發(fā)揮.改變了過去那種以一份教案、一張試卷、一種訓練方式、一個標準面對全體學生的做法,根據學生的不同數學學習情況,對他們提出不同數學學習的要求.各層次的學生只要按相應要求去做,努力完成各自的練習,都能在“各自的發(fā)展區(qū)”中得到發(fā)展,課堂上學生學得懂、學得會,調動了大多數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大面積提高數學成績.
參考文獻:
[1]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
[2]陳丹輝.職業(yè)學校學生學習特點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6).
[3]簡煥鎮(zhèn),戴明生.歸級交叉分層次教學模式概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0).
(責任編輯:廖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