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林
時間;1931年11月29日,傍晚。
地點:南京紫金山麓沙子崗。
一輛囚車被兩輛軍車一前一后護衛(wèi)著,從富貴山炮臺廢墟中沖出夜色,向湯山方向開去。車隊通過衛(wèi)崗,經過白水橋,出麒麟門,直抵沙子崗后猛然剎車。囚車駕駛室里跳下全副武裝的一個人,他本是黃埔一期生、已任蔣介石衛(wèi)隊長的王世和。王世和打開囚車門,對里面的“囚犯”詭秘地笑笑說:老師,車拋錨了。請先下車吧!
“囚犯”剛走出車門,迎頭便是一陣槍聲,子彈如暴雨傾瀉在他魁梧的身軀上……
一代英杰鄧演達,就這樣慘遭殺害,時年36歲。
黃埔軍校的重要籌建者
鄧演達(字擇生),1895年3月出生于廣東省惠陽縣的一個貧寒家庭。當其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在華南沿海地區(qū)蓬勃興起,鄧演達8歲就開始參加革命活動——做革命黨人姚雨平的交通員,14歲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受到時任校長鄧鏗的器重,親自介紹他加入同盟會,先后參加了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后進入保定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yè)后在粵從軍,并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南征北討,孫中山授予他大元帥府少將參軍職務。
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下令成立陸軍軍官學?;I備委員會,鄧演達被任命為籌委之一。
軍校選擇在黃埔島原廣東陸軍學校和海軍學校舊址上。參與籌建的鄧演達對這塊地方并不陌生,他15年前就曾在這里學習過,但眼前的舊址早已荒廢,昔日盛況已蕩然無存,遍地雜草叢生。鄧演達率領同事們立即投入緊張的修葺重建工作,經過艱苦勞動,終于使這里煥然一新。緊跟著,他又不辭勞苦,奔赴上海,物色軍校管理人才,招收學生,同時還要遵照孫中山、廖仲愷兩位先生的指示,親往浙江奉化勸說正在鬧“情緒”的蔣介石回粵辦軍校。
黃埔軍校正式籌辦起來后,鄧演達先后任教練部副主任、代主任,學生總隊長、教育長等職。他遵循軍事教育與政治教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嚴格要求學生,對違紀行為不遷就不姑息,但也從不以權壓人,對持不同見解的學生耐心說服,諄諄教誨。他時常與學生一道跑步出操,一道吃飯。每次參加全校大會,他都是正襟危坐,始終保持軍人儀表,處處以身作則,因此在軍校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學生奉為崇拜的偶像。
自辛亥革命以后,鄧演達與蔣介石都是在軍事上輔佐孫中山的風云人物,但真正在一起共事則始于黃埔軍校。盡管二人工作關系非常密切,但私人感情很差。期間,鄧因不滿蔣重用“最為人所不齒的王柏齡”和目睹“個個垂涎做官”的壞風氣,而離開黃埔赴德國留學近一年·又因批評蔣制造“中山艦事件”,被蔣借故調任潮州分校教育長。北伐開始后,已獨攬黨政軍大權、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需要廣攬人尤為其所用,于是委任鄧演達為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親臨北伐前線。從長沙打到武漢,身先士卒,不怕犧牲,很得蔣介石的器重。讓鄧兼任總司令部武漢行營主任,在武漢行使總司令職權。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創(chuàng)立者
北伐軍攻克武漢后,革命勢力進至長江流域。黃埔生在北伐軍中的骨干作用使鄧演達對軍校的創(chuàng)加情有獨鐘。
為培養(yǎng)更多的政工人員,深入民眾中去發(fā)動組織民眾,鄧演達決定在武漢創(chuàng)辦政治訓練班。他以總政治部的名義任命富有政工經驗的共產黨人包惠僧為政治訓練班籌備處主任。
在鄧演達的親自勘查下,訓練班校址最終選定在武昌兩湖書院。鄧演達領導政訓班籌備處的成員,發(fā)揚創(chuàng)辦黃埔校本部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革命精神,用不足兩萬元的修繕費,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把因逢戰(zhàn)亂已成荒蕪的校舍修好,使從廣州黃埔校本部遷到武漢的第五期政治科學生能及時住進新校舍。
由于革命中心的轉移,此時全國各地革命青年云集武漢,紛紛要求參加革命,光一個政治訓練班根本不能適應需要。鄧演達審時度勢,立即向國民黨中央提出將政訓班易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擴大招生。鄧演達重新起草了軍校的教育綱要,另行組織了新的招考委員會,其委員包括有郭沫若、王法勤、董必武、陳公博、包惠僧等人,鄧演達自任主席,大批共產黨人如惲代英、李富春、陳潭秋、李達、項英、周恩來、蔡暢、施存統(tǒng)等均被聘為政治教官或被委以重任。
武漢分校共辦兩期。其中第六期是在武漢招收的,初試生共6000余人,復試生共4000余人。考試的科目:初試有三民主義、國文、數學、中外史地、博物、理化-復試有國文、黨的知識與政治常識,檢查身體。先后初試復試各5次,由此可見考試之嚴格。第六期學員共設11個中隊和一個學兵團,其中有3個是女生中隊,這在當時的中國軍校是破天荒的,也是黃埔軍校校史上唯一的一期女生。她們中的不少人,有的后來成為喋血沙場的革命先烈,如胡筠、游曦等。有的成為難得的紅軍女將,如危拱之、張瑞華等,有的成為著名的抗日英雄,如趙一曼等。她們如同圣潔的革命之花,開遍祖國的大地。
與蔣介石決裂
1926年秋,北伐軍攻克武漢、南昌后,鑒于形勢的發(fā)展,蔣介石先后兩次電告廣州,要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速遷武漢。等到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的第一批委員已到武漢,并開始以黨政臨時聯席會議形式行使最高職權時,蔣為了把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置于他的控制之下,又提出遷都南昌,并截留了途經南昌到武漢的第二批委員。蔣介石出爾反爾,遭到武漢方面的強烈反對,鄧演達對蔣也深感不滿,多次做蔣的工作,反復向蔣說明遷都武漢的理由,勸蔣服從由他提議的中央政治會議作出遷都武漢的決定,蔣介石根本聽不進去。
鄧演達與蔣介石共事近兩年,深知蔣的為人,通過遷都之爭,進一步覺察到蔣介石正加緊背叛革命的行徑,他積極撰寫文章,在武漢各種集會上發(fā)表演說,對蔣介石分裂革命、實行封建獨裁進行了揭露和斗爭。1927年3月,蔣介石派親信曾擴情到武漢活動,勸說鄧演達放棄反蔣主張,并以由鄧出任總司令部參謀長要職來作誘餌。鄧當即表示:“當與不當參謀長,無關輕重得失,照蔣這樣領導革命,永久不會成功?!?/p>
1927年7月上旬,鄧演達目睹汪精衛(wèi)集團緊步蔣介石反革命后塵,憤然離開武漢,同年10月到達莫斯科,與先抵達莫斯科的宋慶齡,陳友仁等商量,決定成立臨時性的革命領導機關——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1月1日發(fā)表由鄧起草的《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宣言》,號召革命的國民黨人去團結領導被壓迫剝削的革命民眾,向一切反動仇敵進攻,直到完全實現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12月鄧演達離開莫斯科赴德國柏林,然后開始對西歐、近東、中東和印度各國進行學習考察,總結中國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1930年5月,鄧演達秘密回國,隱居于上海,在譚平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的基礎上,籌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同年8月9日,臨時行動委員會召開全國干部會議,通過了由鄧起草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政治主張》,選舉了中央領導機構——以鄧演達為總干事的中央干事會,并在全國各地成立了分支機構。
為了推翻蔣介石的反動統(tǒng)治,鄧演達積極進行組織策劃和宣傳輿論工作。他發(fā)起維織黃埔革命同學會,以上海為中心,在北平、武漢等地設分會。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十八軍的羅卓英、杜聿明,宋希濂、周至柔、肖乾以及西北軍的楊虎城、鄧寶珊都參加進來,很快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鄧演達還多次發(fā)表文章,淋漓盡致地揭露蔣介石集團的反動本質。鄧演達一系列活動,引起蔣介石的極大恐慌,蔣布置特務打手搜捕他。
1931年明中旬,鄧演達前往江西準備策劃起義的準備,臨行前去看望臥病在床的朱蘊山,對朱說:“我要穿草鞋去行動了,請你留守上海代我負責?!敝焓謸泥嚨陌踩?,對鄧說:“外面風聲很緊,你要警惕,倘有失處,瓦解全局?!编嚮卮鹫f:“現在一不做,二不休,生死只有置之度外?!敝煸手Z負責留守。誰知未過三日,在蔣介石的重金收買下,叛徒陳敬齋密告鄧演達行蹤,鄧旋即被捕。
被捕后始終不向蔣低頭
8月18日上午九時半,租界當局將鄧演達等人押至上海高等法院第一刑庭進行審訊,由庭長宋源和褚、葉推事升坐提審。
宋源問鄧:你是不是第三黨領袖?
鄧答:是。
宋又追問:你是不是共產黨分子,你為什么要反對政府?
鄧慷慨激昂:我不是共產黨人,但我要革命。蔣介石背叛三民主義,投降帝國主義,我們要恢復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民主義,實行耕者有其田,建立農工平民政權。
宋源驚慌失措,草草收場,宣布把鄧等人引渡給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
鄧演達被捕的當天,正在南昌指揮對朱毛紅軍第三次“圍剿”的蔣介石,飛往上海,他要王懋功、張群盡快把鄧解往南京,并對鄧案批示:“煽惑軍人,擾亂邦家?!贝藭r,蔣介石也井未下定決心要殺鄧演達,他認為鄧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要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陳立夫,酌情做鄧的工作。又派身邊的南昌行營黨務指導處處長段錫朋,以私人關系找到鄧的助手,迂回做工作;同時又授意王柏齡,勸鄧出面調解寧粵沖突,并許以中央黨部秘書長或參謀總長之要職,均一一為鄧所拒絕。
鄧演達被捕的消息傳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一些黃埔學生積極營救。國民黨中央教導總隊黃埔生鄧克敏、張濤等組織武裝劫獄,事敗被通緝。黃埔生許源國利用親信衛(wèi)兵一個班,在值班期間負責營救,并籌集5萬元作為安置他們家屬的經費。正準備就緒,蔣介石突然將鄧演達由陸軍監(jiān)獄轉移到紫金山麓一個廢墟的茅屋里,斷絕鄧與外界的聯系,使營救計劃落空。又有不少的黃埔生聯名上書蔣介石,要求釋放鄧演達,遭到蔣的拒絕。最后,文中開始的那一幕,終于無可挽回的上演了。
周恩來親自過問,叛徒終受嚴懲
1950年3月31日,章伯鈞、彭澤民、黃琪翔及民革中央常委朱蘊山、李世璋和王枕心、王平秋、麥朝樞、莊明遠,以當事人的身份,聯名函呈政務院總理周恩來,陳述陳敬齋出賣鄧演達的經過,要求對“此種破壞革命出賣領袖之叛徒,自應依法處刑,以張人民法典”。
當天,周恩來看到呈文,立即批示中共中央辦公廳督促辦理。當天深夜,一份急電從北京傳到南昌,中央辦公廳要求江西省委:“謀害鄧演達之案犯陳敬齋,如已轉解南昌,請告該地將其案情迅速弄清速報,以便處理。”
中共江西省委當即決定:由省委常委、省公安廳長王卓超親自審理此案。并請省農工民主黨領導入廖少儀配合。但在審理中又出現新的問題。陳敬齋從被捕時起,知道難逃法網,雖承認出賣鄧演達,但為了減輕罪責,一口咬定是第三黨領導成員王枕心指使他干的,并編造了情節(jié),故意把案情搞亂。企圖蒙混過關??磥聿皇煜み@段歷史,不掌握確鑿的證據,一時很難結案。農工民主黨中央一方面積極取證,一方面同公安部商定,將陳敬齋押到北京,由公安部直接審理,農工民主黨中央配合。4月27日,江西省公安廳派處長宋達生親自押送陳敬齋到京。
陳敬齋被捕后,在民主黨派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關注案情的進展。4月15日,與鄧演達同時被捕的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羅任一送來一份證明材料,為搞清案情提供了重要依據。6月16日,當年在上海抗擊日寇的十九路軍正副總指揮、民革中央常委蔣光鼐、蔡廷鍇,致函章伯鈞、彭澤民、黃琪翔:“查陳敬齋謀害鄧演達先生,罪惡絕無可寬,理應要求政府。早正典刑?!?月27日,章伯鈞、彭澤民、黃琪翔將此函轉抄給羅瑞卿部長、楊奇清副部長。公安部通過內查外調,在民主黨派的積極配合下,搞清了一些疑點,最后提審陳敬齋。在事實面前,陳敬齋不得不承認出賣鄧演達的全部事實,供稱:“由于反動勢力壓抑,對前途悲觀,乃思賣黨求榮之念,于1931年7月中旬,向蔣匪密告該黨領袖鄧演達先生之行蹤。并與匪特暗中計謀,待機行動。”公安部于10月結案,并將結案簡報一份送農工民主黨中央,提請對案犯處理意見。羅瑞卿將結案情況,向周恩來作了匯報,周總理明確指示,鄧演達應如革命烈士對待。后來,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的關懷下,由政務院撥款,將鄧演達的遺骸由沙子崗遷葬于紫金山南麓靈谷公園東側,新碑,刻有何香凝親筆題字:鄧演達烈士之墓。
1950年11月,公安部將此案轉交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審理。1951年3月2日,最高人民檢查署同北京市人民檢查署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軍法處起訴。6月19日軍法處判處陳敬齋死刑,執(zhí)行槍決。出賣鄧演達的陳敬齋終于受到應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