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忠
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軍隊軟實力,形象就是戰(zhàn)斗力。在信息透明時代,隨著我軍使命任務拓展,全面塑造我軍形象、提升軍隊軟實力,是需要從戰(zhàn)略全局考慮的重大軍事問題。
形象較量是軍隊軟實力的博弈
1949年5月,上海市外圍的激戰(zhàn)漸漸歸于沉寂。一天清晨,市民打開房門,一種場景把他們驚呆了:整連整排的解放軍戰(zhàn)士抱著槍露宿街頭,這與耀武揚威、作威作福的國民黨軍隊形成了鮮明對照。一位外國軍事觀察家評論:這樣的軍隊贏得中國在情理之中。
重視塑造形象、提高軟實力,是人民軍隊特有的優(yōu)勢,也是我軍的優(yōu)良傳統,這已融入我軍軍事文化。紅軍時期,在極不平衡的輿論環(huán)境下,紅軍經常被國民黨妖魔化成“殺人放火、共產共妻、十惡不赦”。紅軍則用“打土豪”、“分田地”,以及秋毫無犯的軍紀與行動以正視聽,同時,千方百計利用傳單、標語、海報宣傳我軍正義主張,展示良好形象。那時,由于國民黨對紅軍的輿論封鎖,我黨有時只能利用外國媒體、外國記者發(fā)出聲音。1927年,我黨在美國舊金山創(chuàng)辦了《先鋒報》,向美國和世界人民介紹工農紅軍的真實情況。1936年和1937年,毛澤東先后接受美國記者斯諾、史沫特萊和《大公報》記者范長江的專訪,介紹中國革命和工農紅軍的現實狀況。記者們寫出了一系列介紹工農紅軍、贊頌“赤色”革命的報道。“美國的話筒”唱起中國紅軍的“八一軍歌”??谷諔?zhàn)爭時期,我黨我軍抓住“國共合作”的機遇,在統一戰(zhàn)線范圍內利用公共宣傳資源,開展了公開的富有成效的軍事宣傳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八路軍、新四軍在全國全世界的影響力和吸引力。1941年,我軍及時組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對外播音,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產生了很大影響。
當今時代是以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時代,軍事是敏感的神經。在全球化、信息化、合作化的國際背景下,國家和軍隊形象直接關系到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和軍隊行動合法性、正義性的判斷及認同,進而關系到國家目標和軍事目的的最終實現。軍隊形象的較量、軟實力的博弈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具現實意義和軍事價值。
事實上,當今時代沒有哪個國家不重視塑造軍隊形象和提升軍隊軟實力。美軍盡管有著精良的武器裝備,但在形象塑造上從不含糊。伊拉克戰(zhàn)爭使美軍名譽掃地,美國政府擔心世界各地的反美情緒日益升溫,形成雪崩效應,專門組織中東親美宣傳公關活動。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白宮計劃在未來5年增加4倍的公共外交預算,著力改善美軍在世界上的形象。據法新社2009年8月26日報道,五角大樓已聘請公關公司——倫登集團公司調查駐阿富汗美軍隨軍記者的立場。倫登集團將以“正面”、“負面”及“中性”評估記者之前的報道,向美軍提出影響記者報道的建議。
我軍已發(fā)展成為一支諸軍兵種合成的、初步現代化的雄師勁旅,但與可能面對的更強大的對手相比,我軍在硬實力上總體處于劣勢,而且這種態(tài)勢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有根本改變。在加速硬實力建設的同時,軍隊需要與時代同步,解放思想,轉變思路,樹立起中國軍隊既是威武之師、勝利之師,又是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形象,為有效履行不斷拓展的軍隊使命提供軟實力支撐。
既是“鋼鐵之軀”,也是“血肉之軀”
2004年,我在國外學習時,一次與外國軍官談起他們對中國軍隊、中國軍人的看法,他們普遍承認我軍紀律嚴明、作戰(zhàn)勇敢、不怕苦不怕死,但同時又把我軍的艱苦奮斗、奮不顧身理解為“缺乏人性”、“盲目蠻干”、“不講效益”;有的甚至說“中國軍人不是人”,認為“中國軍人沒有感情、沒有娛樂、沒有人道”。這實際上是受國外媒體歪曲報道的影響對我軍形象的曲解;另一方面,也說明我軍在軍人形象塑造上存在不足。
過去我們習慣把中國軍人看作刀槍不入、鋼鐵之軀,這無疑體現了人民軍隊鋼鐵長城的特質,能給人民群眾以絕對的安全感。但僅僅以這樣的認識塑造人民子弟兵形象是不全面的。中國軍人必須擁有“鋼鐵之軀”,但他們又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有家庭、有愛情、有禮道,不僅是血性男兒,而且充滿著人性、人道和愛心。
2008年汶川地震中,幾十萬人民子弟兵向世人展現了中國軍人的愛心、同情心,17位大區(qū)領導、104位軍以上領導,300多位師以上領導,以及5000多位黨員深入一線救人。這向世人展現了中國軍人的新形象,被世界輿論稱為“史無前例的國家同情心的宣泄”,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里程碑”,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這是走向世界的中國軍隊應塑造的新形象,是提升我軍軟實力的重要著力點。
建國后,我軍主要承擔著保衛(wèi)祖國、保衛(wèi)人民的和平勞動之責,從總體上看,承擔的國際性任務不是很多。長期以來,我們十分偏重對內軍事宣傳,在全國人民面前塑造了軍隊良好形象,但同時,也導致了我軍對外形象塑造的不足和薄弱,致使國際社會對我軍不了解、不明白,軍隊軟實力建設處于“內重外輕”的失衡狀態(tài)。
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中國注定要成為一些西方媒體攻擊的對象,軍隊更易成為攻擊的重點。2005年11月至2006年4月,新華社用半年的時間,以美國的美聯社、英國的路透社、法國的法新社、俄羅斯的俄塔社、日本的共同社等2005年度播發(fā)的2640條、400多萬字的中國軍事新聞為樣本,進行研究。統計表明境外媒體對我軍的正面報道僅占6.9%,負面報道高達46%,比較中立的47%。一些外國人為什么對我軍形象總是存在著偏見?主要是外國人一般是從西方媒體中了解我國我軍,西方媒體說什么,他們就信什么,久而久之在腦海中便產生了刻板印象。這說明,我軍更需要加緊進行國際形象塑造。
要改變“有話說不出,有理說不清”的局面
軍隊形象塑造和軟實力的提升,主要靠兩種力量:一是行動,二是宣傳。我軍“做得好”是公認的,而“說得好”,特別是面向國際社會“說得好”,目前還是一塊短板。當前,國際輿論斗爭日趨激烈復雜,“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沒有改變,并且在短期內也不可能改變。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向新聞界提出希望:“盡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派出自己的記者,發(fā)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苯涍^幾代人的努力,我國傳媒實現了快速發(fā)展,但營造國際輿論的能力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國國內傳播實力相當于美國的89%,而國際傳播能力只相當于美國的14%。我國我軍在世界上的聲音還很微弱,進入和影響國際主流社會的能力還十分有限。由此可見,當今世界不僅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傳媒發(fā)展更不平衡。經濟落后要挨打,傳媒落后要挨罵,有話說不出,有理說不清,也會受欺負,也會打敗仗。
中華文化是一種內斂的、謙虛的文化,對“做得好”歷來比較強調,而對“說得好”總是抱著一種不好意思的態(tài)度,比如請客吃飯,明明菜肴十分豐盛,但當著客人的面也要謙虛一番,崇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應是過去一度不太重視軍事宣傳、形象塑造的社會文化因素之一吧。但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當今社會是崇尚張揚的社會,當今戰(zhàn)爭也是需要媒體協助的戰(zhàn)爭。美軍從伊拉克戰(zhàn)爭中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人類戰(zhàn)爭已進入直播時代”。美國國防大學針對戰(zhàn)爭發(fā)展的這一新趨勢,專門開設了“軍人與媒體”課程,開課的第一句話就是“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媒體,都要學會利用媒體”。他們認為,在戰(zhàn)爭高度透明的時代,要想在戰(zhàn)爭中爭取政治主動和軍事勝利,沒有強有力的信息制造傳播能力、輿論控制引導能力和軍隊形象塑造能力是不可想象的。
長期以來,我軍習慣于關起門來埋頭苦干、甘當無名英雄,不少官兵也滿足于“什么也不說,祖國知道我”。有些官兵不敢面對國際媒體、不善于與媒體打交道,只會做不會說成為軍事軟實力提升的軟肋。一個大國在崛起過程中,必然經歷“挨打”、“挨餓”和“挨罵”三個階段。中國先后經歷過近代“落后挨打”、上世紀60年代“饑荒挨餓”,在進入和平崛起、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形勢下,必然要應對“挨罵”的考驗。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泱泱大國,萬里海疆,建造一艘航母都會遭到無端指責,很多發(fā)達國家擁有多艘航母沒人提出異議。印度、泰國等發(fā)展中國家擁有航母,也沒有人提出異議,同為發(fā)展中國家的中國,為什么就不能有航母?為什么日本在二戰(zhàn)后已被剝奪了發(fā)展海軍的權利仍大肆發(fā)展海軍卻不受批評,而我們的海軍剛剛起步,就遭到那么多指責?
面對“妖魔化”宣傳,塑造和傳播我軍良好國際形象的任務異常艱巨,爭奪“話語權”、提升軟實力,改變我軍對外宣傳在國際上“有話說不出、有理說不清”的局面任重道遠,發(fā)揮輿論宣傳的作戰(zhàn)功能,為爭取政治主動和軍事斗爭準備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的任務十分迫切。坦然面對媒體、面對世界,像重視“做得好”一樣,重視“說得好”,是一個走向世界的大國軍隊必須著力解決的時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