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太陽升起,小船開渡,雙槳在澄凈的水面蕩起層層漣漪,一圈,一圈,散開去。夕陽西沉,小船收渡,一抹溫暖的金色蔓延。這生活無形就構(gòu)成了一幅圖畫,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和味道。
生活是流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這座小小的古城,也許就是一幅靜止的圖畫,亙古不變。生活在其中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似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這些看似身份低微的畫中人,對美依然充滿渴望,對幸福的生活依然充滿向往。
平靜而沉默,古老而祥和,自然而樸實,這是我對《邊城》最深刻的感受。
美麗的鳳凰城,山水環(huán)繞,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shù),深翠顏色的細竹長年挺立。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夏天則晾曬在日光下耀眼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人家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位置卻永遠那么妥帖,與周圍的環(huán)境總是極其協(xié)調(diào)。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妙處,無一地無一時不使人心馳神往。
也許這是同一片藍天下的另一處世外桃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源里的人們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卻依然可以怡然自樂。
作為圖畫,邊城有著永不褪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在畫中的人們,卻更有著一種悲涼與無奈。
《邊城》是沉默的。作品從頭到尾似乎都在隱忍著什么。清新濕潤的空氣,溫婉明凈的湘楚景致,依舊無法抵擋從那淡淡的文字中流露出的淡淡的悲傷,淡淡的惋惜……
就像是童年一個有太陽的下午,溫暖的陽光照進窗戶。一個不經(jīng)意的碰觸,就能聽到滿地的陽光破碎的聲音——嘩啦,嘩啦,觸動人的心弦。
邊城中的它們和他們,沉淀了太多的恢弘沉寂的滄桑,凄婉的悲壯!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經(jīng)濟文化的產(chǎn)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于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chǎn)物,而非動物的本能!
翠翠的命運多舛。作為一個孤兒被疼愛自己的爺爺撫養(yǎng)長大,卻未曾料到一個深愛著自己的男子會意外而亡,而用歌聲把她睡夢中的靈魂輕輕浮起的男子,卻因為愧疚去了永遠的遠方。一個仲夏的夜晚,一場雷雨帶走了她唯一的親人——她親愛的爺爺。巨大的悲痛過后,她依然搖起爺爺蕩了一生的雙槳,每天靜靜地守在溪邊,開渡,收渡,和守望一份羞于表達的、純粹屬于自己的幸?!?/p>
所有的心思浮動,所有的山川日月都沉靜入畫中,凝結(jié)畫中。這樣一幅滄桑的圖畫,給人無以承受的悲愴。沉積它厚重的背景,它終究是世外桃源,還是古樸小城?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令翠翠夢牽魂繞的年輕人還不曾回來……
一條溪,淌了千年,卻沖不淡那一份幽柔的情。
一首歌,唱了千年,卻道不盡那一段纏綿的愛。
[江西奉新一中高二(6)班 指導老師:涂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