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龍門陣》2008年第9期《神通無敵的四川近代武俠》一文,敘述“鐵人”馬寶是行刺尹昌衡的兇手,頗感疑惑。據(jù)郭沫若《反正前后》稱:“陶澤錕殺了趙爾豐后,尹大都督立地升他為標統(tǒng)。大都督自己把趙的首級提在手里打馬出都督府,游街示眾。待他跑到東大街,從一家店鋪的樓上‘搭’的一聲打了一槍下來,打中了他背后的一位馬弁。大都督回馬便跑,提著人頭又跑回都督府里去了。放槍的人,有人說就是幫助趙爾豐成為‘屠戶’的那位傅華封。”
而《龍門陣》所載的這篇文章所述卻是:“趙爾豐對馬曾有知遇之恩,馬寶決意為趙報仇……尹昌衡穿著呢軍裝,頭戴金邊大軍帽,腰掛指揮刀,洋洋得意地騎在高頭駿馬上。行至走馬街口,街邊樓上忽然‘嗖’的一聲,閃電般飛出一鏢,把尹昌衡的軍帽擊飛。尹大驚失色,伏在馬背上落荒而逃……”
兩文對照,情節(jié)大體相同,然而人名和細節(jié)卻有很大差異:傅華封打了一槍;馬寶(哲良)放了一鏢。傅是趙的謀士;馬是民間武林中人。如此反差,到底誰準確?
“辛亥革命”至今將近百年,時間不太久遠,屬現(xiàn)代史,有關人物史料竟如此模糊,讀書人應如何求知?(讀者 姚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