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是成語故事,我見證了螳螂捕蟬的實情,卻沒當(dāng)黃雀。
那是一個夏日星期天,我和一群小朋友來到小樹林里玩。刺耳的蟬叫聲,把我逗引上了一棵大樹上。我實實在在想捉住一只叫聲最好最響的蟬。我正準(zhǔn)備慢慢靠近蟬時,不知從哪兒突然飛來了一只螳螂。那螳螂膘肥體壯,一身綠裝。從鳴叫的蟬背后,小心翼翼地向蟬靠近。我正納悶兒了:難道這螳螂真的和我爭搶這玩意兒?我捉蟬是為了好玩兒,而它捉蟬真的是為了生計?況且,一只蟬的體重遠(yuǎn)遠(yuǎn)大于螳螂。蟬為何就能輕易成了螳螂的口中之食呢?我決定靜觀這場惡仗的到來。
只見螳螂不動聲色地爬到了正歌唱在興頭上的蟬身后了,它猛地舉起了它那大鐵鉗一樣的臂向蟬抓去。眼望著這只蟬就要成為了螳螂的美餐了。在這生死攸關(guān)的緊急關(guān)頭,我不知怎么的,動了惻隱之心,突然感到了蟬的可憐與無助。我不想看見悲劇在我眼前上演,就趕緊搖了一下樹枝,把那只蟬驚飛了。蟬飛走以后,我心里暗自高興。心想,我總算是救了蟬一命,做了一件好事。而我又覺得對不住螳螂,因為我把它的美食攪黃了,讓它挨了一次餓,我虧欠了它。在自然界中,生物們本來就是弱肉強食的,我救了個弱的,說不定就會餓死一個強的。幫了這個,準(zhǔn)會對不起那個。說不定就因為人類過多的干預(yù)其中的一些事,就會造成生物鏈的缺失,會發(fā)生人類不愿看到的新的自然現(xiàn)象。它們應(yīng)該自己去珍惜生命,而不是讓別的勢力去保護它們。說不定,這次你救了它,下次它一不留神,又成了別的動物的美餐了。救它和不救它,幫它和不幫它,都成了沒意義的事。想到這里,我決定給那只螳螂捉一只蟬去補賞它,我在樹上找了很久,終于在隱蔽處發(fā)現(xiàn)一只蟬,我一把抓住它。我突然感到奇怪,怎么這只蟬一點也不掙扎?我把它放在手心里,它一動不動。我意識到它是只死蟬。不過,死了也可以吃嘛,動物也不講究這一點。于是,我把蟬放在那只餓急了的螳螂前,那只螳螂立即用它的一對大鐮刀割了割,放在嘴邊一聞,就把這蟬丟了。我立即感到了些愧意,也突然悟出了一些道理:螳螂不吃別人恩賜的食物。不吃已經(jīng)死了的食物。它吃的是自己捕獲的食物,它靠雙手養(yǎng)活自己。
見證螳螂捕蟬,我想了很多很多:要生存,必須拼搏。只有靠自己的能力,付出辛勤的勞動,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不勞而獲的東西,不一定是好東西,也不會給自己帶來好處。
[簡評]史冠男見證了螳螂捕蟬的真實情景,并在救出蟬和送蟬過程中,心靈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拷問,在現(xiàn)實面前,他感悟出了生物生存的規(guī)律道理,從而明白了取舍中含著的意義,這是非常難得的感悟之作。讀來令人長知長志。(方思安點評) (人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