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一需要他人幫助的情景發(fā)生,如果只有一個人看到,他會把自己的責任看成是百分之百;如果還有其他人在場,那么,他會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份責任,自己的責任就減輕了,心理學上叫“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晚上,在美國紐約郊外克尤公園附近的某公寓前,發(fā)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
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酒吧女經(jīng)理,在凌晨三點結(jié)束工作回家的路上,被一名不認識的男性殺人狂殺死。這名男子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而且,她當時也絕望地叫喊、呼救:“有人要殺人啦!救命啊!救命啊!”
她的呼救聲驚擾了附近大部分住戶。這時候,好多屋子都亮起了燈,有的甚至還打開窗戶,向外窺探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由于有很多人都往那里看,于是,心虛的兇手被嚇跑了。住戶們看了半天,沒發(fā)現(xiàn)歹徒,于是,又關(guān)上窗戶、電燈,進入了夢鄉(xiāng)。
當這一切恢復平靜之后,兇手又返回作案。于是,她又開始大喊大叫。接著,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窗戶,兇手又被嚇跑了。
也就在所有人,甚至連這名女子自己都認為,一切都已經(jīng)過去了,自己已經(jīng)安全了的時候,她回到自己的住宅區(qū)里,在上樓的時候,兇手竟然又一次出現(xiàn)在她面前。盡管她再一次地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四十多位到窗前觀看,但沒有一人前來救她,甚至沒有一人打電話報警。于是,她就這樣被殺死在自家門前的樓梯上。
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于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xiàn)。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
如果有許多人在場,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會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進而產(chǎn)生一種“我不去救,別人會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