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深入開展,高等師范院校歷史教學論課程存在著教育理念滯后、與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不相協(xié)調,教學內容與中學歷史教學實踐聯(lián)系不緊密、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學生教育理論基礎薄弱、教育技能訓練不足、教學研究能力較差等問題。文章在分析上述問題產(chǎn)生原因之余,就改革歷史教學論課程提出了初步設想。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師院校;歷史教學論
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從本世紀初開始,全國各高等師范院校歷史專業(yè)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制定了新課程體系并付諸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果。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深入開展,尤其是高中新課程在全國范圍的逐步實施,現(xiàn)有高師歷史專業(yè)的教學效果如何?能否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向前發(fā)展的需要?筆者對一些地方高師歷史專業(yè)的畢業(yè)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后發(fā)現(xiàn),目前的確存在著一些問題,而且大部分是與歷史教學論課程有關。本文擬對這些問題及其產(chǎn)生原因做一簡要分析,并就改革高師歷史教學論課程提出一些粗淺看法。
一、高師歷史教學論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教育理念滯后,高師歷史專業(yè)學生對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缺乏了解
經(jīng)問卷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對于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大部分學生基本上不了解或知之甚少。一些畢業(yè)生在正式上崗前都要經(jīng)過一到兩個月的短期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就是介紹新課程改革的相關問題。但由于時間短,事前又對新課程改革情況很陌生,所以仍然是一頭霧水,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在他們正式上課以后,面對新教材、新教學內容和一張張新面孔,深感壓力較大,很難快速有效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
筆者認為,出現(xiàn)以上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高師歷史專業(yè)的教學改革步伐滯后,與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的節(jié)奏不相協(xié)調;第二,沒有設置相應介紹新課改的課程或采取其他途徑如邀請中學教師到高師院校做有關新課改情況的報告,積極向學生宣傳新課改的精神,介紹新課改的內容;第三,歷史教學論教師沒有將新課改的相關問題適時適量的融入教學當中,沒有在傳播新的教學理念、教改信息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2、教學內容和中學歷史教學實踐聯(lián)系不夠緊密,甚至有脫節(jié)的地方
在調查問卷中,有60%以上的畢業(yè)生反映,高師所學歷史教學論的許多內容,對實際教學指導意義不大。即或把高師所學全部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仍有力不從心之感。歷史教學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和中學歷史教學實踐聯(lián)系不夠緊密,甚至有脫節(jié)的地方。
對于上述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其一,高師歷史專業(yè)的教學工作和中學歷史教學實踐缺少必要的互動與聯(lián)系,二者之間沒有努力建立合作機構、開辟互助合作的領域;其二,缺少高質量適應新形勢的歷史教學論教材,僅通過傳統(tǒng)的教學論教材無法向學生傳遞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讓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發(fā)展性評價等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教學內容陳舊。
3、教育理論基礎薄弱,教育技能訓練不足 畢業(yè) 生普遍認為,雖然在高師學過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課程,但當時授課時數(shù)少,理論性又太強,所以大都沒有用心去學。等到了工作崗位以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理論知識儲備不足。在教育技能方面由于缺少相應的課程設置,只是在教學法課堂上進行過模擬訓練和實習期間的短暫接觸,教育技能較差。筆者認為,只有通過向有經(jīng)驗的教師請教,加之自己努力在教學實踐中摸索,才能逐漸提高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
在筆者看來,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歷史教學論教師對一些前沿教育理論介紹不夠, 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 實際運用更少;其二,歷史教學論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和對學生引領的不夠,沒有幫助學生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其三,在課程設置方面,沒有相應的教師教育類課程作為支撐,使教學論課程教學內容承受過重的負擔,對學生的教育技能訓練不夠;其四,實踐環(huán)節(jié)薄弱,教育實習工作由于各種原因沒有落到實處,提供給學生實戰(zhàn)的機會及經(jīng)驗較少。
4、對教學研究工作不得門徑,缺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能
一些畢業(yè)生反映,學校領導鼓勵他們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能積極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把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感悟形諸于文字,總結出來以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但由于在高師沒有經(jīng)過這方面的訓練,所以不知道該如何入手,即使在教學中有了一點體會也不知道該如何升華成規(guī)律性認識。
筆者認為產(chǎn)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歷史教學論教師在這方面引導的不夠,沒有幫助學生形成新的教師觀,即新型中學歷史教師不僅是歷史課程的實施者,更是歷史課程的研發(fā)者;其二是缺乏相應的鼓勵機制,學校和教師沒有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歷史教學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比如通過撰寫一定數(shù)量的論文,來增強教學研究的能力。
二、高師歷史教學論課程改革的初步構想
1、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的實施是我國基礎教育戰(zhàn)線一場深刻的變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評價,強烈沖擊著現(xiàn)有的師范教育體系,對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盵1]歷史教學論課程在中學歷史教師培養(yǎng)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高師教育連接中學歷史教育的橋梁和紐帶。因此,理應緊緊把握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脈搏,密切關注中學歷史教育改革的動態(tài),通過各種途徑及時向學生傳遞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有關信息,并對歷史課程改革的未來發(fā)展趨勢作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使歷史專業(yè)畢業(yè)生熟稔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內容,把握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與發(fā)展方向,才能主動適應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新要求。
2、構建教育類課程體系,明晰歷史教學論課程的教學內容,與中學歷史教育實踐緊密結合
為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高師歷史專業(yè)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歷史基礎知識,還要通曉教育學、心理學及學科教學論等基本理論,具備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技能,熟悉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的具體思路和基本內容等。但眾所周知,高師歷史教學論的課堂教學時數(shù)是十分有限的,一般在36—72 學時之間,多為54 學時。教學時數(shù)少且教學任務繁重,所以只能對每方面教學內容做到淺嘗輒止。因而,構建以歷史教學論為核心的教育類課程體系十分必要。
具體而言,可以將教育類課程體系分成三類,一是基礎類課程,除教育學、心理學和歷史教學論以外,增置有關新課程改革的內容,如中學歷史新教材新教法研究、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研修、中學歷史教學新理念等。二是技能類課程,可以選擇設置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技能、中學歷史說課技能、中學歷史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信息網(wǎng)絡與中學歷史教學等針對性較強的技能訓練課。三是實踐類課程,除教育實習外,應增加學生接觸中學歷史教學的機會,如重視改善教育見習的環(huán)節(jié),定期組織學生到中學課堂聽課;定期邀請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中學歷史教師給學生做報告,聘請他們參與見習與實習的指導;充分發(fā)揮微格實習的作用等。
通過以上教育類課程體系的構建,歷史教學論所承擔的“重負”大大減輕了,教學內容更加明確,教師可以集中精力向學生系統(tǒng)介紹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分析和研究中學歷史教學方法,夯實學生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的理論基礎。
3、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努力踐行新的教育理念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應該具有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為自己專業(yè)行為的基本理性支點?!盵2](P.154)歷史教學論教師首先應該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要求中學歷史教師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歷史教學論教師必須首先掌握, 并勇于創(chuàng)新和實踐。只有把歷史教學論課堂變成一個貫徹新教育理念的大課堂,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能順應新課程改革趨勢,適應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其次,在教學方法方面要盡量采用務實、高效并具有示范性的新方法。教師在介紹教學方法時一定要提請學生注意,教學方法首先是理論知識,但絕不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只有有效地應用于實踐才能是真正地掌握。如在向學生介紹探究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比較分析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歷史課程標準的異同,探求產(chǎn)生異同的原因及其說明的問題。如此,學生不但了解了新課程改革的情況,又親身體會了探究法的內涵與作用,同時還體現(xiàn)了教師的示范性作用,可謂是一舉三得。
第三,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條件,改進與提高教學手段。歷史教學論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投影儀、錄像機、計算機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來改進教學。例如,通過播放錄像可以為抽象的教學理論提供形象、真實的教學案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利用微格教學,將學生講課過程拍攝下來,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通過收看自己的錄像查找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評議。運用這些教學手段不但提高了教學效率,還加深了學生對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感性認識,為以后在中學開展多媒體教學實踐提供了示范。此外,師生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進行具體問題的探討與研究。網(wǎng)絡的方便與快捷,在密切教師與學生聯(lián)系的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一大改進。
4、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研究能力,為實現(xiàn)其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一定的基礎
新的教師觀認為,“處于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既應該是教育者,又應該是研究者?!盵3](P.389)因而,通過歷史教學論課程,在高師學習期間就喚起學生教學研究的意識和培養(yǎng)初步進行教學研究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教學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教育類期刊或教育網(wǎng)站閱讀有關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方面的論文,對當下的一些教育理論和熱點問題有所了解。接下來,可以指導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寫些綜述性的文章,以鍛煉寫作的能力。而后,學生即可以根據(jù)自己能力和興趣,將某個歷史教學中的問題作為自己學期論文或畢業(yè)論文進行材料的搜集和文章的寫作。如此,學生的教學研究能力就可以不斷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為以后教學研究工作奠定初步的基礎。綜上,在新課程改革的歷史背景下,高師歷史教學論課程只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加快學科體系的建設,改革傳統(tǒng)教學方式,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才能為中學歷史教學輸送更多合格的歷史教師。
參考文獻:
[1]齊健,趙亞夫等.歷史教育價值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陳偉國,何成剛等.歷史教育測量與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王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