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磚雕是我國獨特的建筑雕刻藝術(shù),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臨夏磚雕的制作工藝主要分“捏活”和“刻活”兩種。保存于北寺照壁明末清初的磚雕作品《黑龍三觀圖》為早期臨夏磚雕之精品,此外,臨夏紅園和東宮館是臨夏回族磚雕藝術(shù)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也是臨夏磚雕精品薈萃之地。
【關(guān)鍵詞】臨夏磚雕;制作工藝;藝術(shù)特色
【中圖號】【文獻標(biāo)示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3-0249-01
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甘肅省西南部,素有\(zhòng)"小麥加\"之稱,秦漢以來歷為絲綢之路要道,伊斯蘭文化和穆期林風(fēng)情獨具特色。臨夏磚雕,又稱河州磚雕,更是民族特色濃厚、深受回族人民喜愛的民間藝術(shù)奇葩。
磚雕是我國獨特的建筑雕刻藝術(shù),發(fā)展源遠流長,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中的磚雕,各自呈現(xiàn)出不同的工藝手法和風(fēng)格特點。區(qū)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也反映于磚雕藝術(shù)中,形成了中國磚雕藝術(shù)博大精深的面貌?;刈宕u雕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元時回族先民們所建清真寺和他們墓地的建筑中,如元代所建的杭州真教寺大殿磚砌的墻面上伊斯蘭風(fēng)格的磚雕,非常精美,顯示了回族先民們高超的磚雕藝術(shù)。明清以來,回族在吸收我國漢族傳統(tǒng)的磚雕藝術(shù)的基礎(chǔ)上,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fēng)格。臨夏回族磚雕藝術(shù)從漢代祠堂、墓室、宮殿等建筑物上的雕刻、畫像磚演化而來,起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能工巧匠輩出,作品多姿多彩,雕鏤精細,構(gòu)圖嚴謹,立意新穎,形象生動,古樸多姿,富于極強的想象和表現(xiàn)力,主要用于寺院廟觀和民居建筑中,在西北地區(qū)享有很高的聲譽,它既具有獨立的的觀賞價值,又和整體渾然一體,以景拖情,幽雅飄逸,具有強烈的生活趣味。
臨夏磚雕的制作工藝主要分“捏活”和“刻活”兩種,一軟一硬?!澳蠡睢本褪悄筌浤?,即先把配制好的粘土泥巴用手工或模具捏制、倒壓成各種圖案,然后入窯燒制為成品,作為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屋脊、墻面、墻角等處使用。捏活好做,關(guān)鍵靠燒窯師傅掌握火候。其圖案多為龍鳳虎獅、花卉禽鳥等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所謂“刻活”,即在燒好、打磨光滑且土質(zhì)良好的青磚上用刻刀鏤刻成各種圖案,通常一個圖案由幾十塊青磚拼接在一起,磚雕用磚一般使用長寬各25厘米、厚7厘米的大塊方形綿磚,由磚雕藝人分頭按圖紙雕刻,最后組合必須達到巧合無縫,這種磚雕藝術(shù)作品大多裝飾在門庭、照壁之間,山墻、臺階及檻墻、須彌座等部位。穆斯林傳統(tǒng)中青色藍色是上上色,所以,一般磚雕工藝都用青磚。磚雕藝人的功夫主要看他的刻活。就是外行,也能一眼看出刻活跟捏活的差別??袒钤谟泊u上刻,匠人的刀法一目了然,圖案的棱角線條很流暢,質(zhì)感強,而且細膩,像花卉的瓣和蕊,葉子枝干的展開部分的動態(tài),鳥獸的神態(tài),都能刻畫出來??袒畹墓ぞ叨己茕h利,镩,專門用來鏤細處,平刀專門刻長線紋,斜刀往深往側(cè)面拉,粗處細處斜面?zhèn)让娑嫉轿?,效果就出來了,花草樹木就是一片葉子都很精致,動態(tài)十足。雕刻制作過程分制胚、燒磚、粗刻、細刻、對接五道工序,其中細刻工藝最為考究,要運用多種工具,進行多層次雕刻,即陰線雕,凹面線雕、凸面線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等等,多層次雕刻也是臨夏回族磚雕藝術(shù)的精華之所在。
如今在臨夏,還可以看到許多磚雕珍品。較早的有臨夏市清真大寺八坊華清寺的影壁上,保存著一幅明末清初的磚雕作品《黑龍三觀圖》。北寺照壁座東朝西,高6米,寬13米,以雕花青磚裝飾,其頂為仿宋建筑結(jié)構(gòu),下部為雕花臺座。壁正中為浮雕“黑龍三觀”,壁左右為“鳳凰來儀”,象征著盛世一派升平景象。整個影壁富麗堂皇,氣勢壯闊,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技藝精湛,實臨夏磚雕之精品。此外,臨夏紅園和東宮館是臨夏回族磚雕藝術(shù)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也是臨夏磚雕精品薈萃之地。紅園的磚雕作品多系回族磚雕名家周聲普及其族人的杰作。一字亭南側(cè)照壁上的《泰山日出圖》采用國畫荷葉皺的技法,兩峰巍峨對峙,峭拔挺秀,中間石經(jīng)奇險,透迄曲折,更有寶塔聳立,泉水淙淙,崇閣朝陽,軒窗當(dāng)風(fēng),面對這幅藝術(shù)珍品,似有身臨其境,心曠神恰之感;北側(cè)照壁上的一幀《石榴雙喜圖》更是玲瓏別致,惹人喜愛,石榴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一雙喜鵲似已飽賞了那珍珠似的石榴,正在舉起一只爪子,擦去尖喙上的殘汁。高明的構(gòu)思,精湛的雕工,把生動的畫面和傳神的意趣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在幾頁青磚之上,令人拍手叫絕。東宮館座落在臨夏市區(qū)東南部,占地面積50多畝。始建于1938年,是原國民黨四十集團軍副司令、柴達木屯墾督辦馬步青的公館,為臨夏市文物保護單位。東宮館磚雕藝術(shù)容納、匯集了河州雕刻藝術(shù)之精華,在這座官邸庭院的照壁、廊檐、柱頭等部位,裝飾有大小不同的磚雕上百幅。東公館的磚雕,全部出自綻成元和其門徒之手,花卉禽鳥造型獨特,神韻多姿,山水圖景,構(gòu)思嚴謹,意境高超。天庭正面墻壁上長7米、高8米許的大山水是一幀力作:紅日高照,把陽光灑滿崇山峻嶺,巍峨的山巒,郁郁青松都歷歷在目;江面上白帆點點,桅桿倒影水中,浮光耀金;無垠的碧空飄蕩著白云,仿佛充滿生機的仙境。雕幅上方用剛勁有力的行書刻著題圖詩句“間摘柳條編太極,細分花瓣點河山”,使詩書畫意融為一體,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技藝高超,實屬磚雕藝術(shù)中難得的佳作。另一幅《葡萄攀援圖》,形象十分逼真,幾枝葡萄歪歪扭扭,搭在用“竹子”豎起的架上,碩果累累,也許工匠怕那一吊吊令人讒涎欲滴的瓊果太沉,會滑下架來,便用細細的“麻繩”將其枝干綁在架上,真是妙不可言。
遍覽河州磚雕,不論是哪一種圖案,均不見人物活動的場面,這是河州回族磚雕的重要標(biāo)志?;刈搴V信伊斯蘭教,真主獨一,不崇拜任何偶像,所以,即便在他們的客廳寢室,也不掛有人物形象的圖畫。
河州磚雕廣泛運用于甘青寧等地的回、漢、藏各民族的寺廟觀庵、宮廳公寓、廳院居室等的山墻影壁、屋脊欄桿、甬道門牌等,因物設(shè)圖,巧施雕鏤,美不勝收。近代又吸收繪畫、木雕等藝術(shù)特長,內(nèi)容與形式更為豐富?;刈宕u雕藝術(shù),現(xiàn)已廣泛流傳到全國各地,其影響已日益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