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保存的一則《苗刀考證》上記載:“苗刀……兩手持之,用以沖鋒陷陣,遠勝單刀及其它短兵。迨明戚繼光將軍,改鑄精絕,傳之于其部下,殺敵致果,斬將搴旗,賴此刀法,威鎮(zhèn)華夏……。”
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tǒng)刀技。苗刀,亦稱單刀或長刀、陌刀,其形狀苗條、刀身修長,全長5尺(其中刀身長3尺8寸,刀柄長1尺2寸),刀盤呈圓形或橢圓形。
苗刀不同于其他花刀,它主要以雙手握刀,每招每勢樸實、嚴謹,以身催刀,刀隨身轉,逢進必跟,逢跟必進,進退連環(huán),動作剽悍雄健,勢如破竹。它善于連續(xù)進攻,攻中有防。明朝程宗猷所說:“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秘,人莫能測,故長技每每敗于刀?!睘榱伺c一般單刀相區(qū)分,后逐漸稱其為苗刀。
苗刀之源,最早可追溯到我國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秦末到西漢初年,由于大量成建制騎兵出現(xiàn),劍之擊法在騎兵中已成劣勢,于是,厚脊單刃的環(huán)柄長刀(即苗刀的雛形)在西漢時期應運而生,并逐漸取代長劍而登上戰(zhàn)爭舞臺。
歷史上苗刀有勢、有法,而無名稱。明朝戚繼光將軍著成《辛酉刀法》。明朝程宗猷為使苗刀便于流傳,他取其名、取其勢著成《單刀法選》、《單刀法圖說》。清初,吳殳又對苗刀進行了一番研究和整理,他以左右撩刀為基礎,吸收“漁陽老人”劍法之要,編寫成了《雙手刀十八勢》和《單刀圖說》。
清代河北滄州桑園鎮(zhèn)謝晉汾得此刀,謝傳南北聞名的常勝將軍劉玉春等人,劉于民國初期又傳滄州郭長生等人。郭長生深得苗刀、通臂拳、劈掛拳的真?zhèn)?,在原來苗刀一?老架)的基礎上,集前人之精華,創(chuàng)編了二路(新架)苗刀。
1991年,郭長生(郭燕子)之子郭瑞祥應邀訪問日本時,表演了苗刀,受到日本劍道高手的高度評價。郭瑞祥先生廣收弟子,傳播苗刀。其親傳弟子馬俊祥也依仗此刀,曾應邀到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交流表演,并多次在國際國內武術比賽中獲得金牌。
第一段
1、并步抱刀:
兩腳并攏,兩腿伸直,左手大拇指壓于刀盤,食指和中指扣于刀柄,無名指和小指托住刀盤,抱刀于體側,刀背貼靠左臂,刀尖向上,刀刃朝前,右手自然下垂,挺胸收腹,兩眼向前平視(圖1)。
2、虛步抱刀:
兩腳不動,右手內旋上提于胯側,手心斜向下;左手抱刀,稍上提于胯側,刀背貼靠左臂,刀尖向上,刀刃朝外,挺胸收腹,目視左前方(圖2)。
右腳向右前方跨出一步,同時,左手抱刀上舉于體側,右手自然上舉,與肩同高,目視左手(圖3)。
重心右移,右腿屈膝下蹲,左腳前移,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左手抱刀屈肘向前,右手在胸前接握刀柄,兩臂成圓圈,刀背置于左臂上,刀刃朝上,且視前方(圖4)。
3、馬步攔腰刀:
右腿挺膝直立,左腿屈膝上提,腳面繃直,右手持刀經左肩在頭右后側環(huán)繞背刀,右臂微屈,左手向左側自然伸出,刀刃朝斜上方,目視左手(圖5)。
左腳下落,兩腿自然屈膝,右手持刀向右前繞行,左手在右肩前接握刀柄,刀刃朝右,刀尖朝后,目視刀身(圖6)。
身體左轉約180度,右腳向左前方上步,兩腿屈膝下蹲成馬步,雙手持刀向前向左斜劈于腹前,目視刀身(圖7)。
4、右獨立勢
身體右轉約180度,右腳向右后擺步,雙手持刀向右后在頭上繞圓絞刀,刀尖朝前,目視刀身(圖8)。
重心右移,右腿挺膝直立,左腿屈膝上提,腳面繃直,雙手持刀向前上方斜削,刀刃朝上,目視刀身(圖9)。
5、左獨立勢
左腳下落,腳尖外展,身體左轉約90度,雙手持刀向下向后在左腿外側攪掛刀,刀尖朝后,目視刀身(圖10)。
重心左移,左腿挺膝直立,右腿屈膝上提,腳面繃直,雙手持刀向上向前斜砍帶刀,刀尖斜朝上,目視刀身(圖11)。
6、迎推刺刀
右腳向前下落,身體右轉約90度,左腳跟進;兩腿自然屈膝下蹲成騎龍步,雙手持刀向右前方擰轉推刺刀,刀刃朝右上,上體前俯,力達刀尖,目視刀尖(圖12)。
7、拗步斜削刀
左腳向左前方上步,腳尖外展,右腳跟進,身體左轉約90度,雙手持刀向下向左在左腿外側斜削刀,刀刃朝左下方,刀尖斜朝前,力達刀刃,目視刀尖(圖13)。
8、迎推刺刀
右腳上步,左腳跟進;兩腿屈膝下蹲成騎龍步,身體右轉,雙手持刀向右前方推刺刀,刀刃朝右上,刀尖朝前,上體前俯,力達刀尖,目視刀尖(圖14)。
9、拗步斜削刀
左腳向前上步,腳尖外展,身體左轉90度,右腳跟進,雙手持刀向下向左在左腿外側斜削刀,刀刃朝左下方,刀尖朝前,力達刀刃,且視刀尖(圖15)。
10、迎推刺刀
右腳上步,左腳跟進:右腿屈膝成弓步,身體右轉,雙手持刀向右前方推刺刀,刀尖朝前,力達刀尖,上體前俯,目視刀尖(圖16)。
11、上步右撩刀
身體右轉約90度,左腳上步,兩腿自然屈膝,雙手持刀向上向后向下帶刀于身體右側,刀刃朝后,目視刀尖(圖17)。身體左轉約180度,右腳向左前方上步,腳尖點地,成高虛步,雙手持刀向前向上撩刀,刀刃朝上,刀尖朝斜前,目視刀尖(圖侶)。
12、黃悶刀勢
身體右轉約180度,右腳尖外展上步,雙手持刀在身體右前側攪撥刀,刀刃朝下,刀尖朝斜前,目視刀尖(圖19)。
兩腿屈膝下蹲成歇步,右手持刀,左手按于刀背向下在胸前按刀,刀刃向下,刀尖朝前,目視刀身(圖20)。
13、弓步推刀
左腳向前上步,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右手持刀,左手附于刀背向前推出,刀柄高于頭,刀刃朝前,刀尖向下,目視刀身(圖21)。
14、撥刀斜砍
兩腿自然站立,身體稍后仰,右手持刀,左手附于刀背向左向后在頭上方逆時針云撥刀,刀柄朝前,刀尖向后,目視刀身(圖22)。
上動不停,右手持刀,左手附于刀背繼續(xù)逆時針云撥刀至體前,刀刃朝左,刀尖向前,上體前俯,目視刀身(圖23)。
重心右移,右腿自然站立,左腳后撤點地,右手持刀,左手附于刀背繼續(xù)逆時針攪撥刀至體下,刀刃朝右,刀尖斜向下,上體前俯,目視
刀身(圖24)。
左腳向前上步,兩腿自然站立,右手持刀,左手附于刀背繼續(xù)逆時針撥刀上推架至頭前上方,刀刃朝上,刀尖向左前,且視刀身(圖25)。
上動不停,右手持刀繼續(xù)逆時針繞刀至頭后上方,左手在右肩上方接握刀柄,刀刃朝上,刀尖向后,目視刀尖(圖26)。
左腿半蹲成左弓步,雙手持刀向前向左下劈砍刀于身體前,刀刃朝下,力達刀刃,刀尖高于肩,目視刀尖(圖27)。
15、回身劈砍刀
左腳蹬地,右腳跟離地,雙手持刀經頭上方向后反點刀,刀背朝下,刀尖斜向下,力達刀尖,上體后仰,目視刀尖(圖28)。
右腳后退,左腿半蹲成左弓步,雙手持刀向前向左下劈砍刀于身體前,刀刃朝下,力達刀刃,目視刀尖(圖29)。
16、單手后撩刀
雙腳碾地,身體右轉約270度,右腳尖外展,雙手持刀在身體右側向下向后掛繞刀于右腿外側,刀刃朝下,刀尖朝后,目視刀身(圖30)。
上動不停,雙手持刀在身體右側向上向左繞刀于左肩前,兩臂交叉,刀刃朝前,刀尖朝斜上,目視刀身(圖31)。
身體稍右轉,重心右移,右腿挺膝直立,左腿屈膝上提,腳面繃直,右手持刀向下向右上方撩刀,左手自然上擺,刀刃朝上,刀尖朝前,目視刀尖(圖32)。
17、帶刀勢
左腳下落,兩腿屈膝下蹲成半馬步,右手持刀向左后抽帶刀,左手接握刀柄將刀置于腹前,力達刀刃,目視刀尖(圖33)。
18、前刺刀勢
左腿伸直,上體前移成右弓步,雙手持刀向前刺刀,刀刃朝下,刀尖朝前,力達刀尖,目視刀尖(圖34)。
19、歇步帶刀
身體右轉約180度,右腳尖外展,左腳前移,兩腿屈膝下蹲成歇步,兩臂交叉,雙手持刀用力向右后抽帶刀,刀刃朝前下,目視刀尖(圖35)。
20、退步帶刀
右腳向后退步,雙手持刀經頭前向后帶刀,刀刃朝斜下方,刀尖朝后,目視刀身(圖36)。
21、右撩點刀
身體左轉約180度,右腳向左前方上步,腳尖點地,成高虛步,雙手持刀向前向上撩刀,刀刃朝上,刀尖朝前,目視刀尖(圖37)。
身體右轉,左腳上步,右腳稍向后移,左手前滑至刀盤旁,右手順勢后滑,雙手持刀,刀尖向上,刀刃朝前,目視刀身(圖38)。
身體稍右轉,左腳尖點地成高虛步,雙手持刀使倒柄上提,刀尖用力向下點劈,力達刀尖,刀刃朝下,目視刀尖(圖39)。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