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計量屬性是會計計量的組成部分之一, 它是被量化描述的客體的特性或外在表現形式。本文對六種會計計量屬性進行了比較,并在比較的基礎上初步探討了選擇的理論基礎及原則。
關鍵詞:會計計量;計量屬性;比較;選擇
會計計量屬性是指在會計實務中必須計量的財務會計要素的特征或外在表現形式。不同的計量屬性,會使相同的會計要素表現為不同的貨幣數量,從而使會計信息反映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大相徑庭。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會計信息需求的多元化,選擇何種計量屬性,從而形成能夠達到會計目標的計量模式,是會計改革過程中需要研究和探討的重要問題。迄今為止,會計上出現了6 種計量屬性: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和公允價值。這六種計量屬性的出現各有其歷史背景和優(yōu)缺點。
一、會計計量屬性的評價
1.歷史成本
通常歷史成本是針對資產要素而言的,是取得一定資產而付出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或所承擔的義務。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以幣值不變?yōu)榧僭O,以交易結果為依據,強調配比原則和權責發(fā)生制原則,能夠真實、客觀地取得經濟業(yè)務的資料,容易被信息使用者接受。其局限性為:第一,無法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在物價變動明顯時,其可比性、相關性下降;第二,利潤的計算不夠真實;第三,收入與費用的配比缺乏邏輯統一性;第四,經營業(yè)績和持有收益不能分清,非貨幣性資產和負債出現低估,難以真實揭示企業(yè)的財務狀況。
2.現行成本
現行成本也稱重置成本,指在目前市場條件下取得相同或類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F行成本否定了幣值不變,強調資產的持產收益?,F行成本有利于收益的正確確定和資本保全,便于信息使用者區(qū)分收益的口徑,配比上邏輯一致,財務報表能提供現時信息。其局限性為:第一,確定重置成本較困難, 無法與原持有資產完全吻合, 從而影響信息的可靠性;第二,報表項目之間缺乏可比性。
3.現行市價
現行市價指銷售或假設銷售某項資產可望獲得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F行市價計量屬性能夠提供來自資產銷售的現行價值,能夠提供企業(yè)應變能力和變現價值的相關信息,能較好地評價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與經濟學上的價值信息接近。其局限性為:第一,放棄了實現原則,違背了持續(xù)經營假定;第二,脫手價值難以確定,主觀性大;第三,某些資產或負債不存在脫手價值,如無形資產。作為資產的現實價值與決策的相關性較強,能評價企業(yè)的財務應變能力,能消除費用分攤的主觀隨意性。
4.可變現凈值
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正常情況下,資產的預計售價減去追加的生產費用及銷售費用和稅金后的差額。可變現凈值計量屬性能夠反映與現金等值的信息,與決策最為相關,可以克服費用分配上的主觀性。但是,可變現凈值運作較困難,且不易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勺儸F凈值僅用于計劃未來將銷售的資產或未來將清償的負債, 反映了企業(yè)預期的變現能力, 體現了穩(wěn)健性原則, 但它無法適用于企業(yè)所有資產。
5.未來現金流量現值
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指某項資產未來可望變成現金的折現值。資本化價值側重于未來的計量。該計量屬性能夠提供反映主體經濟價值的信息,信息的相關性最強但是,利率確定的主觀性使得計量結果的可靠性較差這種計量屬性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與決策的相關性最強,但其未來現金流入量現值是不確定的,其決策的可靠性最差。
6.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指在公平交易額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價值。特點是交易是雙方在自愿、公平條件下進行交易,它以存在交易為前提,并且交易可以是現在的,也可以是尚未實現的預期交易因此公允價值更適合于未來的交易。公允價值是參與交易的雙方對市場價值的一種判斷,因而公允價值主觀性較強,可操作性較差。
二、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
(一)理論基礎
1.資本保全和收益的確定
資本和收益有密切的聯系, 只有維護好資本, 才談得上確認收益, 即真實的收益應當建立在資本完整無損和保持企業(yè)同樣的生產經營能力的基礎之上。當今, 國際財務會計慣例中對資本保全有兩種觀點: 財務資本保全和實物資本保全。財務資本保全的觀點主張保全貨幣資本,視當期收益為期末凈資產的金額減去期初凈資產的金額,再扣除當期所有者投資和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潤之后的余額。要達到財務資本保全,選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即可。實物資本保全的觀點主張保全實物資本即實際生產經營能力,視當期收益為當期會計期間內的實體資本的增量。這樣只有采用現行成本、現行市價等現行價值作為計量基礎,才能真正保全實物資本。顯然,不同的資本保全觀和收益確定要求有不同的會計計量屬性與之相適應。
2.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選擇計量屬性的直接理由是會計是一個經濟系統,其主要職能就是向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信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并非都是會計專家,他們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質量。從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角度看,信息質量的相關性是首要特征,在當今充滿風險和不確定的經濟環(huán)境中,投資者和管理人員最關心的是決策中所需要的現實價值信息,而不是歷史成本數據,要求提供的信息必須具有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這樣才可以避免或減少由于決策失誤而造成的投資和信貸風險以及不確定性。因此, 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要求選用現行價值或資本化價值作為計量屬性。但是從受托責任的角度看, 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當為最佳選擇, 因為由此反映的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最客觀、可靠、有據可查、不偏不倚,能較好的向所有者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和解脫管理者的責任。
(二)應當遵循的原則
選擇是一個權衡利弊, 趨利避害的過程。每種計量屬性各有優(yōu)缺點, 在享受其優(yōu)點的同時, 就必須承受和設法克服其缺點。因此, 在計量屬性的選擇上, 我們應當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1.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進行權衡, 溝通會計計量屬性的事實基礎和決策價值
對于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和公允價值這6 種計量屬性而言,其可靠性依次由強變弱,相關性依次由弱變強,因此,對可靠性和相關性的強調程度不同,也就會選擇不同的計量屬性。
2.選擇的會計計量方法具備充分的可操作性和現實可能性
會計計量作為會計實務的理論基礎,必須要考慮到計量屬性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會計計量方法在實務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為會計人員熟練掌握且不影響提供信息的及時性。
3.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和重要性原則
以產生的邊際效益是否大于邊際成本為界, 即衡量該計量模式所提供的信息能獲得的效益是否大于或能否補償為提供信息所需付出的成本代價, 以免得不償失。
4.考慮信息使用者的水平
所選擇的計量屬性必須要能為廣大會計人員所接受,切實可行。如果會計系統自身發(fā)展水平不同,會計人員素質低下,就不可能要求在會計實務中采用復雜的計量屬性與計量方法。
在我國目前的會計實務中, 貨幣資金、債權債務等往來款項、負債、凈資產等主要是歷史成本屬性計量;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以可變現凈值作為參考計量;而交易性金融資產、具有商業(yè)實質的非貨幣性資產置換、債務重組等具體業(yè)務中以公允價值屬性計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計量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多種會計計量屬性將更合理地并存,必將滿足各種會計信息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玉海.會計計量屬性問題的探討[ J ]. 遼東學院學報,2005,(6).
[2]李麗青. 我國會計計量模式的現實選擇[J ].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2000,(4).
[3]李姝.淺談會計計量[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1999,(4).
[責任編輯:李繼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