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元主導、多樣并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結構特征?!耙辉鲗А笔侵笀猿稚鐣髁x因素的一元化主導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tǒng)領全局;“多樣并存”是指允許和鼓勵多種非社會主義因素與社會主義因素多樣共存、健康互動、共同發(fā)展,使社會更加豐富和富于活力。這一格局的形成,是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和提升,也是當代中國社會快速健康發(fā)展的需要。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道路;社會主義因素;非社會主義因素
[中圖分類號] A849.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9)02-0013-06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向多樣化方向發(fā)展,形成了一元主導、多樣并存的格局:在國家結構制度方面,以社會主義國家單一制為主體,同時又允許某些復合制的因素存在,包括“一國兩制”的實踐;在政黨制度方面,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執(zhí)政地位,同時積極實施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在基本經濟制度方面,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允許和鼓勵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fā)展;在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在思想文化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多元文化并存,等等。這種格局的形成,既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教訓的鄭重借鑒,也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認識和處理好這個復雜的多元復合社會結構,對于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歷史教訓的時代性反思
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相對于資本主義的價值目標,也是一種有利于文明進步的制度體系。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必然有其基本規(guī)定性。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有如下概括: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生產資料由全社會共同占有,消滅私有制;個人消費品實行等量勞動領取等量報酬;按照社會需要對生產進行計劃調節(jié);過渡期內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等等。[1]這些論述都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依據唯物史觀從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guī)律中得出的科學結論,是社會主義社會應當具備或能夠體現(xiàn)的基本特征。然而,社會的演變不可能是驟然的突變與過程的中斷,資本主義或前資本主義社會不會一下子發(fā)展到社會主義社會,非社會主義因素也不可能一下子被社會主義因素全部取代。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必然存在一個過渡期。在過渡期內有社會主義因素,也有非社會主義因素,其中社會主義因素占主導地位。
列寧曾就為什么在過渡期要實行新經濟政策而分析了當時的蘇俄社會,指出:“我們還處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最初階段,而俄國的特點使這一過渡更加復雜。”[2]根據列寧的觀點,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只在生產關系上實現(xiàn)了對資本主義的超越,要完全建成社會主義還必須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并最終實現(xiàn)生產力的超越。新經濟政策的實行,實際上就是建立“以社會主義經濟為主體的多層次經濟形式”[3]。在中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是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時期”[4]。從總體上來說,前蘇聯(lián)和中國的過渡期理論與實踐基本上是正確的,一方面保證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然而,前蘇聯(lián)和中國都急于求成,過分夸大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人為地提前逾越這一過渡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形態(tài)上推行社會主義因素一元化。在前蘇聯(lián),列寧去世以后不久,斯大林便中止了新經濟政策,實現(xiàn)社會主義因素“一元化”。即在政治上,實行共產黨一黨制和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在經濟上,實行單一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思想文化上,強化馬克思主義一元化地位,整肅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在新中國歷史上,同樣出現(xiàn)過社會主義因素一元化傾向。1956年,毛澤東宣布中國完成過渡并正式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宣告資本主義和小生產“絕種”,中國正式建立單一而純粹的社會主義制度。雖然在蘇共二十大之后,中國領導人意識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并試圖糾正,但是隨著中蘇關系惡化,中蘇論戰(zhàn)的升級,中國在指責蘇聯(lián)現(xiàn)行修正主義時卻轉向全面肯定斯大林模式,[5]從而強化了社會主義因素一元化特征。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了與資本主義作斗爭,防止社會主義“變色變修”,更使社會主義因素一元化發(fā)展到了極端。可以說,中國從1956年到1976年實行的是帶有單一社會主義因素色彩的社會主義模式。具體而言,在經濟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一切非社會主義因素都被當作“資本主義的尾巴”和“資產階級法權”被徹底否定;在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和共產黨的絕對領導地位,民主集中制被集權制、家長制、一言堂所干擾,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職能未能有效實施和發(fā)揮作用;在思想文化上,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毛澤東思想被簡單化和教條化地理解,并被確立為絕對的權威,不能批判地吸收和辯證地繼承發(fā)達國家的先進文化成果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從而失去了文化繁榮的動力和源泉。[6]這一模式雖然在中國歷史上曾發(fā)揮過一定的作用,但最終卻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活力的釋放。
為什么單一化的模式會成為社會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的嚴重障礙呢?首先,當時的社會還不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和生產力條件。無論是中國、蘇聯(lián)還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建立在落后的社會生產力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制度在這些國家的建立只表明在生產關系上超越了資本主義,要實現(xiàn)在生產力上的超越,還必須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的一切“肯定成果”,因此非社會主義因素還有存在的客觀條件和現(xiàn)實價值。其次,需要有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作指導。雖然中國、蘇聯(lián)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又受到了斯大林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簡單化和教條化的理解的影響,實際上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前蘇聯(lián)和中國的經驗教訓表明,現(xiàn)實社會主義國家急于結束過渡期,急于搞“又大又全又公”的社會主義因素,實際上違背了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脫離了社會的實際,妨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使現(xiàn)實社會主義喪失其應有的優(yōu)越性,喪失了群眾基礎,最終為人民所抵制直至拋棄。
與此相反,在前蘇聯(lián)和中國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中,也曾出現(xiàn)過放棄或弱化社會主義因素一元主導地位而強調多元化的傾向。戈爾巴喬夫針對原蘇聯(lián)高度集權的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提出了以“多元化”為取向的改革“新思維”,企圖把蘇聯(lián)建成有別于專制和集權時代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也曾出現(xiàn)過類似的多元化傾向,“資產階級自由化”、“極端民主化”、“民族虛無主義”、“全盤西化”等思潮一度泛濫,影響了改革開放的健康發(fā)展,使中國社會主義經受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考驗。實踐同樣證明,弱化或放棄社會主義因素的主導地位,一味地追求多元化,同樣不利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甚至會葬送社會主義事業(yè)。
二、“一元主導、多樣并存”結構的形成、現(xiàn)實依據及其內涵
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現(xiàn)實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對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作了重新定位,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他明確指出,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但還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耙呀浭巧鐣髁x社會”表明中國在生產關系上已完成了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表明中國在生產力上還沒有完成對資本主義的超越,還沒有完全建成社會主義,“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xiàn)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xiàn)的工業(yè)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xiàn)代化”[7]。
1.在國家結構制度方面,以社會主義國家單一制為主體,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實施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在香港、澳門、臺灣實行“一國兩制”
1949年《共同綱領》規(guī)定:“各下級人民政府均由上級人民政府加委并服從上級人民政府,全國各地方人民政府均服從中央人民政府。” 這標志著中國建立了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制度。中國之所以選擇單一制作為國家結構制度,除了受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應當堅持建立統(tǒng)一的、單一制的國家”的觀點影響之外,還充分考慮了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境遇。“大一統(tǒng)”的政治文化影響著秦漢以來中國的政治走向,也影響了新中國國家結構制度的選擇;近代中國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侵略斗爭中出現(xiàn)了大融合的趨勢,并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概念,使建立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民族國家成為可能;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民族融合中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不可能在所謂“一族一國”的基礎上建立聯(lián)邦制的民族共和國。上述特有的政治文化和特殊的民族特點,成為中國選擇單一制作為國家結構制度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國的國家結構制度又不是純粹的單一制,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推行,使它又具有某些復合制的特征。在統(tǒng)一的國家制度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既保證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又尊重和保障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特殊權益。除此之外,“一國兩制”的構想又使中國國家結構制度有了新的發(fā)展。1990年和1993年分別制定的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明確了中央與香港、澳門之間的關系,隨著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使特別行政區(qū)制度也正式成為中國國家結構制度的重要內涵。
在中國國家結構制度體系中,普通地方行政區(qū)與中央的權力關系是典型的垂直領導模式,各省、直轄市的權力基本相同且均源于中央的授予,受中央領導并服從中央;內蒙、新疆、西藏、寧夏、廣西少數民族自治區(qū)除了享有普通地方行政區(qū)同等權力以外,還能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事業(yè)和本民族內部事務,因而帶有分權聯(lián)邦制的某些因素;香港、澳門以及將來統(tǒng)一后的臺灣實行特別行政區(qū)制,有更大的自治權,在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聯(lián)邦制國家成員國的權力。[8]從數量上看,普通地方行政區(qū)在大陸有23個省和4個直轄市,占總數的79.4%;少數民族自治區(qū)5個,占總數的14.7%;特別行政區(qū)2個,占總數的5.9%。
2.在政黨制度方面,實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
在革命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感召下,各民主黨派曾緊密團結于共產黨周圍,為革命的最終勝利貢獻了巨大的力量。為了肯定各民主黨派的歷史貢獻和現(xiàn)實作用,在新中國誕生前夕共產黨發(fā)起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并以《共同綱領》確立了共產黨領導下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的政黨格局。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根據馬克思主義“過渡時期”理論應當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一黨制,一些民主黨派人士認為革命的使命業(yè)已完成,紛紛宣布解散。從理論到實踐仿佛都表明建立共產黨一黨制的條件已經成熟。然而,毛澤東卻堅持要保留各民主黨派,并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把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作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就為什么要保留各民主黨派的疑問,毛澤東曾這樣回答“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xiàn)在看來,恐怕還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拔覀冇幸庾R地留下民主黨派,讓他們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對他們采取又團結又斗爭的方針?!薄斑@對黨,對人民,對社會主義比較有利?!盵9]然而,在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得以恢復并有所發(fā)展。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并頒發(fā)的《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意見》正式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概念,并于1993年八屆人大第一次會議正式把這一制度寫入了憲法。時至今日,在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下,各民主黨派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發(fā)揮了重要的監(jiān)督和參政議政的作用,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實踐證明了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的決策。
從結構上看,在中國的政黨制度中,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雖然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組織上是獨立的,但各民主黨派都必須在其綱領中明確承認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從黨員隊伍來看,共產黨是中國最大的政黨,不僅黨員人數最多,而且分布最廣。
3.在基本經濟制度方面,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生產資料是否實行公有制。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當然應該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應當實行單一的公有制。由于中國還處于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還應當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與之共同發(fā)展。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所以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既有深刻的理論根源,又源于歷史的經驗教訓。從理論根源上講,作為生產關系的經濟制度必須與生產力相適應。晚年馬克思在探討非西方落后國家是否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時認識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可以超越,但資本主義生產力卻不可以超越。非西方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吸收資本主義一切“肯定成果”,以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1956年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只是生產關系上實現(xiàn)了對資本主義的超越,而生產力水平卻遠遠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此,鄧小平曾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xiàn)代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10]。于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確立了“在一定范圍內允許非公有制經濟存在和發(fā)展”的改革方向,并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從實踐經驗和教訓上講,片面理解和夸大生產關系的反作用,脫離生產力實際水平而急于變更生產關系,必將帶來嚴重的后果。改革開放之前,由于過分強調生產關系的反作用,希望通過不斷變革生產關系的方式來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發(fā)動了一系列政治運動,以實現(xiàn)并維護“一大二公三純”的社會主義單一公有制。其結果是,把原有的與生產力基本適合的生產關系變革掉了,把適合變成了不適合,[11]因生產關系過度超越生產力而產生了新的矛盾,從而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從1953年到1980年,全民所有制工業(yè)年產值增長率呈遞減趨勢,從“一五”時期的19.7%下降到1980年的8.1%。[12]與之對照,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調整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在公有制基礎上允許部分非公有制經濟存在和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的事實說明,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正確的決策。
從結構上分析,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居主導地位,各種非公有制經濟與之長期存在、互相競爭、共同發(fā)展。公有制的主導地位首先是量的優(yōu)勢,即在國民經濟的結構中國營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公有成分是其主要部分;公有制的主導地位還表現(xiàn)為質的優(yōu)勢,即控制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對經濟發(fā)展起主導作用。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表示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13]
4.在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制度取決于基本經濟制度。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中國的分配制度必須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制度并存。公有制和按勞分配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就得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制度。然而,由于生產資料不是單一的社會占有,產品必須在占有生產資料的不同的集團或個人之間進行分配,這一分配方式就是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就實質而言,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的分配方式,中國雖然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但在一定領域一定范圍內還允許私有制存在,因此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也就成為中國分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實踐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頭20年,在個人消費品分配方面是單一的按勞分配,甚至急于過渡到按需分配。這種分配制度雖然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人人平等”的理想,但在生產力落后、物質匱乏的社會,最終只能導致共同貧窮。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分配制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而發(fā)生了變革,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單一的按勞分配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分配制度轉化。在這一分配制度下,勞動、資本、土地、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在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下,紛紛投入到生產當中,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極大地發(fā)展了社會生產力。
從結構上看,以按勞分配為主,就是指勞動分配所得占據主導和統(tǒng)治地位,按勞分配所獲取的收入比例高于按資本等其他要素所獲取的收入比例。[14]不僅是工資,獎金、津貼、聯(lián)產計酬、技術轉讓收入、年薪等也都是按勞分配的形式,因為技術、管理、信息、特殊貢獻等都是勞動形式或勞動成果。即使私營企業(yè)主所獲得的收入也包含著其辛勤勞動和精心經營管理所應當得到的回報。而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不僅僅適用于公有制企業(yè),在混合所有制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也都實行按勞分配。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收入是按勞分配所得,這也體現(xiàn)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特征。
5.在思想文化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多元文化并存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根本目標,以建設“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文化為發(fā)展方向,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為基本特點,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為核心內容的文化。其中馬克思主義處于主導地位,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多元并存。
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結構中,馬克思主義是主流文化,它決定著我國文化事業(yè)的性質和方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我們的文化建設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健康發(fā)展,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響,不斷創(chuàng)造出先進的、健康的社會主義嶄新文化”[15]。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以及資本主義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也是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內涵,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
三、正確處理“一元主導”與“多樣并存”的關系
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社會主義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因素的主導地位,即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tǒng)領全局;要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還必須充分吸收發(fā)達國家的一切肯定成果,在一定范圍內允許某些非社會主義因素存在,使之與社會主義因素健康互動,共同發(fā)展。這便是中國道路“一元主導、多樣并存”的宏觀結構。然而,社會主義因素與非社會主義因素之間的關系并非靜態(tài)的,必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此消彼長”。那么,究竟應當如何把握和調整社會主義因素與非社會主義因素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呢?這正是“一元主導、多樣共存”結構給我們提出的挑戰(zhàn)。在處理二者關系過程中極易走極端,強調社會主義因素一元主導時,容易忽略多種因素各自的特點和應有的作用;強調各種非社會主義因素多樣化發(fā)展時,又容易放松社會主義的主導地位和核心價值。如何才能跳出“一統(tǒng)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根據國際共運史上蘇聯(lián)和中國的經驗教訓,我們認為應當在“一元主導”與“多樣并存”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并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發(fā)展而適時調整。第一,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因素的一元主導,但又要防止忽略和壓制多種非社會主義因素。第二,允許各種非社會主義因素多樣共存,但又要防止沖淡和消解社會主義的主導地位。第三,結合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水平,適時適度地調整“一元主導”與“多樣并存”之間的比例關系。
(本文系歐陽康主持的教育部2008年“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理論研究重大委托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2008JYJW006)
注釋:
[1]李金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基本思想[J].求索,1999(3):71.
[2]列寧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46.
[3]江丹林.東方復興之路[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562.
[4]中共黨史參考資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40.
[5]王鵬,一致與沖突:斯大林模式與中蘇關系的演進[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3(1):75.
[6]李藏等.發(fā)展中國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1993,200.
[7]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件選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上):445.
[8]黃昌保,“一國兩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結構的新形式[J].求實,1985(3):64.
[9]毛澤東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5):278-279.
[10]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73.
[11]洪成得,試談生產關系超越生產力性質問題[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2):43.
[12]何玉長.新中國經濟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60.
[13]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
[14]李太淼,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徑[J].中州學刊,2008(3):32.
[15]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44.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責任編輯: 楊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