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云:“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又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云:“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边@里,老子和莊子都突出地講了一個“中”。而“中”究竟為何物7領會其中的奧義對人們有些什么意義7筆者以為:中即道也,乃“道之柄,德之樞”。眾妙之門,惟“得中”才能叩開。
當前,全國人民在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引下,同心同德,構建和諧社會。我們宗教界也積極行動起來,既要構建宗教內部的和諧,也要構建道教與其他宗教的和諧,更要融入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環(huán)境。當此之際,重溫道教傳統(tǒng)文化的“中和”理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中”的要義
“中”字,在《說文解字》里從“I”(豎部),解曰:“下上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音信)。囟之言進也”。又釋:“中,內也。俗本和也,非是,當作內也”。中字是一個會意字,通常都從“口”(音圍),大意是四方之中。其實,它的本義是“中直”?!蹲ⅰ分姓f:“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內也。”
“中”的引申義很多,用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和事物,其表達的意思各不相同。例如,木工制作梁柱或家具.用墨線取其直,謂之“中繩”,在這里,“中”是“直”的表意,因不直便不成器,故又有“準確”的意思。古代儒家講“中庸”,是講倫理道德的,其核心思想是“中正平和”,即所謂不偏不倚不乖戾,以常道治國?!皥?zhí)其兩端,用其于民”(《辭?!ぶ杏箺l》)。在這里,“中”是“正”的意思?!坝埂笔瞧匠?、常道的意思。引申開去,則為不走極端,取“中間”或“調和”之義。所謂“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禮記一中庸》)。佛教有“斷見”和“常見”之說,斷者不生,常者不變,皆為“偏”,而遷流無常。相續(xù)不斷。是為中道。在這里,“中”又是“動”的意思。即運動、變化,沒有永恒的,一成不變的“中”。
道教對“中”的解釋最為復雜,幾乎涵蓋了時間、空間、人體、意念等各個方面。大致說來,“中古”、“中宵”等是表示時間概念的,如對中宵的解釋“亥時盡而未盡,子欲來而未來,介乎亥子之間,謂亥子中間得最真”(《道教大辭典·1993年版·中宵條》)。“中五”、“中斗”、“中羅”是表示空間概念的。如“天五生土,以《易》言之,寄位坤。日主,日真土”(李道純《中和集》),中斗謂五方九斗居中之星,中羅謂天界之名?!爸小庇弥谌梭w修煉者更是多得難以計數(shù)。如中宮、中田、中竅等等,究其本義,大多指的是方位,屬于空間范疇,也有一些成了難以理解的“隱語”。就意念(包括思維、行為、理念)而言,最關鍵的是“中道”和“守中”,唐·李榮《老子注》云:“極下慮之滯有,舉之令不有也;不有不空,合于中道也”。這一觀點與儒家之“中庸”,佛教之“無?!贝笾孪嗤?。如“不靜不躁,處于中和,人道之基也”(道教大辭典·1993年版·中道條)與儒家“喜怒止于中,憂懼反之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如出一轍,并無二致。
道門中人,最注重“守中”。通常是針對人體的修煉而言的,但若仔細領會,則“守中”一詞非僅局限于此,它可以上升到道教的最高信仰——“道”來理解。望文生義,“守”是動詞,指意念,而“中”則玄之又玄,頗費參詳。老子云:“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道德經(jīng)·第五章》),在這里,“中”是相對于“動”,“數(shù)”而言的。說的是虛靜?!段檎嫒说さ谰牌吩疲骸爸幸舱?,乃虛空之謂中也”。進而與“空”相聯(lián)系。守中又謂守一,指意守中丹田,但《老子相爾注》則說:“一者,道也……,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融匯貫通,則“守中”便是“守一”,“守一”便是“守道”,而且是“守中道”。
道貴中和,也就是說人類社會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這種和諧與平衡,相比于儒家的“治國平天下”,格守人倫道德的思想理念。則要廣闊得多了。如《洞玄靈寶中和經(jīng)》云:“道言:道以中和為德,以不和相克。是以天地和合,萬物萌芽,華果熟成,國家合和,天下太平,萬物安寧。室家合和,父慈子孝,天垂福慶”。又云:“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室家不和,忿忿相加,以致禍殃”。這里道教把社會人倫的和諧與天、地、人三者的自然和諧聯(lián)系在一起,既有人倫的教化,更有深層次的哲理。
以上引經(jīng)據(jù)典,尋章摘句,無非是想探索“中”的含義,歸納起來,“中”有通之義,內之義,直之義。正之義,和之義,動之義,半之義(中間)。道之義,真可謂“一個中字藏宇宙”,豈可等閑視之。
二、“中”的淵源
談到“中”的淵源,人們大概會很自然地想到儒家的《中庸》,因為它集中闡述了“中”的理念。其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中”的闡釋,早在《中庸》之前,相傳為伏羲“觀天象,定八卦”乃至于后來在殷周之前廣為傳播的《易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有了。六十四卦中有“中孚卦”,辭曰:“柔在內而剛得中”。解曰:“上能以誠信,下必信行”,孚,誠信也。
《黃帝內經(jīng)》是講人體和醫(yī)藥的,但其闡發(fā)的思想何嘗不是道家的“中和”理論。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上古天真論》)、“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出處同上)等等,無不體現(xiàn)著“中”、“和”、“順”的基本哲理。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和”的內涵和觀念以及使用的語境也不斷地變化與豐富。進入東漢,在道教典籍中已反復多處出現(xiàn)“中和”的說教,《太平經(jīng)》便十分重視這一概念,甚至已上升到一般的哲學范疇。經(jīng)云:“太陰、太陽、中和三氣共為理,更相感動,人為樞機,故當深知之”;又云“故純行陽,則地不肯盡成;純行陰,則天不肯盡生。當合三統(tǒng),陰陽相得,乃和在中也。古者圣人治致太平,皆求天地中和之心。一氣不通,百事乖錯”(《和三氣順帝王法》)。以上僅僅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中”的理念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理論積淀。
“中和”思想沿續(xù)到今天,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今天我們所倡導的世界和平、和諧、合作、發(fā)展。以及“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論,追根溯源,仍是中華民族“中和”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不過,應該看到,我們現(xiàn)在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是以現(xiàn)代高度發(fā)達的文明為背景,用更高的視野,更科學的態(tài)度來理解和實踐“中和”理論的。
三、“中”的啟示
通過對“中”字的多種含義及其淵源的探索,我們能得到一些什么樣的啟示呢?
啟示之一:“中”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命題,在存在與思維之間,還有一個適中問題。也就是說,對立著的雙方還有一個統(tǒng)一。平常人的思維定式,習慣于非此即彼,非陽則陰,非進即退,非我即敵,以致于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推到極端的位置。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希特勒自以為強,目空一切,將自己置身于與世界各國為敵的境地,最終難逃覆滅的命運。蔣介石視共產(chǎn)黨為心腹之患,竟置民族整體利益于不顧,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結果為中國人民所唾棄。而在錯綜復雜的國際斗爭中,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卻能獨具慧眼,創(chuàng)立了第三世界的理論,從而使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立于不敗之地。
啟示之二:“中”又是科學的運用。齒輪離不開中軸,測量離不開中線,而秤有兩端,中間卻有一根繩子,起平衡的作用,這就是“中”的妙用。
啟示之三:“中”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中之為德。一曰“正”,即公正、端正、正直;二曰“和”。即為謙和、平和、和諧;三曰“虛”,即虛懷若谷,寬宏大度并以虛為用。這些,都是中國幾千年來大力提倡并相延不替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當年孫中山提出“天下為公”,其淵源即《禮記》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之句。對“公”字的解釋,王夫之說:“私欲凈盡,天理流行,則公矣”(《思問錄·內篇》)。這種倫理思想對于維系人們的集體觀念,國家民族觀念乃至于擴展到對整個人類的博愛精神,一直起到了極大的鼓舞教化作用。
有公乃能容。《道德經(jīng)》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有容乃大,歷史上“貞觀之治”成就了大唐盛世。最能體現(xiàn)中華泱泱大國之風,而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首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又使中國以謙虛的大國,與世界各國平等相處,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啟示之四:“中”是人們立身處事的行為準則。從“中”的要義中,我們可以領會到“中”是變化運動的,是相對真理中的絕對真理,仍以秤為例,大秤和小秤,其秤星的間距各有不同。而“定盤星”的位置自然也就因秤的不同而各異。人們立身處事。就是要根據(jù)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事物。找準“定盤星”的位置,才可稱之為“有德”。例如,在關系到國家利益、民族尊嚴的重大問題面前,“忠”就是“中”。在兩軍對壘。生死存亡之際?!坝隆本褪恰爸小薄>蛡€人修養(yǎng)而言,仁慈、孝悌、儉樸、勤奮,無不與“中”字相聯(lián)系。所謂執(zhí)中、守中。就是要有高尚的情操。
四、“中”的運用
世界是一個多元的混合體。人與天地、人與人(包括國與國)、人與山水草木、鳥獸昆蟲相互依存,組成了有機的整體,這就是道家所言的“三才定位”。然而,“道”的自然屬性又賦予“人”成為宇宙的主宰。人既為主宰則意味著對這個世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與天地、自然,特別是人類自身如何和諧相處,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要想打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唯有掌握好“中”的理論和“中”的運用。
首先,守中者必須守常。常字亦有多義。如“八尺為尋,倍尋為?!?,“三綱五?!钡鹊取5藗冎v得最多的是“平?!?,“經(jīng)常”。譬如人生,有順有逆,有榮有辱,有富有貧,何必心生不忿?惟以平常心待之,則怨念不生,樂天知命,自然百病不生。老子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就是告誡我們要以平常心待人待物,才能“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另外,“?!庇小昂恪钡囊馑??!皻w根曰靜,復命曰常”,人只有回復到自我生命的真正自然本性,才能體悟到宇宙的永恒法則。守中者,必持之以恒,認準的道路堅定不渝地走下去,才能不離正道,久必有成。
其次,守中者必須“知足”。所謂“知足者常樂,知止者常安”。人類從遠古一路走來,似乎欲望和追求乃與生俱來的本性。然而,人畢竟是具有高等智慧的生命,自然會明白:盜天、盜地、盜物,最終都將毀滅自己。由此,則適可止,“有所為有所不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成了題中之義。總之,節(jié)欲寡欲必將成為人類要走的路。
再次,守中者必須“行善”。善乃美好之義,即“善者不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國與國,或有意見相左,或有利害沖突,難以避免,此皆為爭斗之源。明白了“中”的道理,就唯有廣行善道,寬容大度,不以大欺小,不恃強凌弱,平等和善相處,則戰(zhàn)火不生,人類才能有持久和平。
中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可謂無處不在。父子尊卑之間以慈、敬為道,即可親情永久:行業(yè)同事之間以誠信為本,則怨忿不生:貧富貴賤之間,以平等待人,則和能生財;經(jīng)濟發(fā)展過“熱”或過“冷”,以“溫”、“穩(wěn)”處之,則能穩(wěn)健發(fā)展;社會變革劇烈激蕩,則以“法”治之,以“德”輔之,則能長治久安??傊爸小钡倪\用靈活多變、把握不易,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按照黨中央制定的方針政策和戰(zhàn)略部署,聯(lián)系實際,適物而用。就能無往而不勝。
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我們黨在新時期鞏固黨的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完成執(zhí)政黨在新形勢下的歷史任務所作出的重大決策。道教作為中華民族的本土宗教,傳承著上下五千年的本土文明。道家和道教對宇宙認識的基本思維,歷來就提倡和諧,強調眾生平等。關愛生命,尊道貴生。道教關于和諧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中和”。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深刻認識“中”的理論,躬行“守中”、“抱樸”、“無為”、“不爭”等傳統(tǒng)教義思想,其實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