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平與公正是社會文明、進步、和諧的重要原則,失去了公平與公正往往會引起社會矛盾的激化,導致社會動蕩。中外歷史上的許多重大改革,往往通過限制、沖擊原有特權的方式來追求社會的公平與公正。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財產的數(shù)量來劃分公民的等級?!煌燃壍娜?,則待遇有所不同?!翊髸x舉或罷免一切公職人員,決定宣戰(zhàn)等一切國家大事。
——(英)約翰·索利著,王瓊淑譯:《雅典的民主》
材料二設立20個等級的軍功爵制度……沒有軍功的國君親屬不再擁有世襲的爵位。立有軍功的平民,按其功勞的大小授予官爵?!珖鴦潪?1縣,縣級官吏由國君任免,領取國家俸祿,可以隨時任免調職。
——鄭良樹《商鞅評傳》
問題:
(1) 依據(jù)上述材料,概括兩場改革所涉及的共同領域?
(2) 這兩場改革以其獨特的方式推動著社會進步,結合上述材料談談社會進步在政治領域的表現(xiàn)。
(3) 上述改革都遭到了舊勢力的強烈反對,商鞅被車裂而死,梭倫最后被迫離開國家到國外游歷,但社會仍在改革中不斷進步。你認為作為改革者,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素質?
2. 指導政治社會改革總是困難的,尤其是當改革牽涉到統(tǒng)治者本民族切身利益時,其難度及危險更是足以嚇退大多數(shù)改革者。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北魏孝文帝改革確是歷史上罕見的事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說“在長時期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后存在的比較高的‘經(jīng)濟情況’;他們?yōu)楸徽鞣咚?,而且大部分甚至還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語言?!?/p>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親政后,進一步推行改革,其改革的重點轉向民族政策。孝文帝是沒有民族成見的皇帝,他曾說:“皇帝經(jīng)常犯的毛病在于不能處心公平、誠意待人。如能做到這兩點,則胡、越之人都可以做兄弟。”
材料三兩則材料
① 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徒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執(zhí)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魏書·列傳第七中》
② 孝文慨慕華風,力變夷俗,始遷洛邑,根本既虛,隨即崩潰,亦不過數(shù)十年,天下復還中國之舊矣。
——《魏書·習學記言序目》
問題:
(1) 讀材料一,結合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闡釋改革后的鮮卑族在社會制度、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方面發(fā)生的根本性變化。
(2) 讀材料二,談談孝文帝為推進民族政策改革而采取的措施及其重大意義。
(3) 讀材料三,在北魏政權是否應遷都洛陽的問題上,學術界歷來存在兩派不同的意見,即贊成派與反對派,為論證這兩派意見應分別使用材料三中的哪則材料?
3. 王安石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銳行變法,但因性格、運氣、舊黨及富豪反對和用人不當,導致變法失敗。王安石的變法為后人留下了許許多多有待品評的話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出現(xiàn)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防危機。面對嚴峻的形勢,社會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官僚集團內部存在著巨大的分歧,在1068年底前后,王安石與司馬光展開了一場針鋒相對的爭論。
(王)安石曰:“……且國用不足,非當世急務,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財故也?!惫庠唬骸吧评碡斦撸贿^頭會箕斂爾?!卑彩唬骸安蝗?,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惫庠唬骸疤煜掳灿写死??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彼設法奪民,其害乃甚于加賦!”
——《宋史·司馬光傳》
材料二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馬光曾說:“介甫文章節(jié)義過人處甚多,……方今……不幸謝世,反復之徒必詆毀百端,……朝廷宜加厚禮,以振浮薄之風。”
——司馬光《與呂公著書》
材料三南宋朱熹認為,王安石“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p>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八十六》
問題:
(1) 讀材料一,概括王安石與司馬光論戰(zhàn)的觀點。
(2) 讀材料二,司馬光是如何評價王安石的?
(3) 讀材料三,評論朱熹的觀點。
4. 在俄國的歷史進程中,亞歷山大二世所主持的農奴制度的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對于推動歷史發(fā)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被譽為“解放者”、“改革家”。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兩幅圖(下圖:農民在莊園里聽貴族宣讀“二·一九法令”。下圖:民粹派在農村宣傳。)
材料二列寧在評價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時說:“1861年2月19日標志著從農奴時代成長起來的新的資產階級的俄國的開端?!薄俺裘阎摹夥拧?,實際上是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是對農民施行一系列暴力和一連串的侮辱。”
問題:
(1) 論證1861年改革的性質。
(2) 材料一右圖中的民粹派是農民階級利益的代表,他們反對農奴制度,痛恨改革對農民的剝奪。試分析說明他們這時在農村進行宣傳反映了什么社會問題?
(3) 評論材料二的觀點。
5. 19世紀中期,面臨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一向奉行“鎖國政策”的日本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運動。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從一個封建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亞洲強國,但是,這場改革也為日本走向軍國主義道路埋下了禍根。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維新時……依據(jù)英國模式建設鐵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yè)等;參照法國模式變革法制,改革軍事(后來采用普魯士模式),海軍當然還是學習英國;大學則歸功于美國。1898年頒布的《日本帝國憲法》以《德意志帝國憲法》為藍本,確立了同歐美各國民主政體大相徑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qū)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麄儸F(xiàn)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v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治維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知改革的顯著不平衡性、不徹底性。改革涉及物質、體制和精神三個層面,物質層面比較容易通過引進、移植來實現(xiàn)新舊更新,日新月異,成就驚人。在體制方面,實現(xiàn)新舊更替要難一些?!駥用鎸儆谏顚哟?,明治年間這方面的實質性進展很有限。
——齊世榮《15世紀以來世界九強的歷史演變》
問題:
(1) 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學習的特點。
(2) 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新領導人”感興趣的那些“增強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舉例說明日本民族是怎樣“為自己去掠奪”的?
(3) 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日本改革后在體制和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實。
6. 在近代1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發(fā)生過一系列值得銘記的重大事件。其中,1898年的戊戌變法雖然只是一個短暫的歷史瞬間,但它既是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高潮,又是現(xiàn)代中國歷史演變的一個前奏。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考日本維新之始,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舊維新,而采天下輿論,取萬國之良法。二曰開制度局于宮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為參與,將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設待詔所,許天下人上書。此誠變法之綱領、下手之條理,莫之能易也。
——《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
材料二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共計發(fā)布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p>
——(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材料三“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tǒng)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xiàn)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fā)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xiàn)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xù)性。也正因為如此,史學界才會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起點。
——《回顧戊戌 重溫歷史》(《光明日報》2008年12月7日)
材料四關于戊戌變法的研究,所依據(jù)的材料主要是運動過后不久出現(xiàn)的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和康有為后來的陳述如《康南海自編年譜》,由于作者就是當事者,所以很難作為信史。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強化了康梁系話語,而來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釋幾乎一直沒有看到。
——《回顧戊戌 重溫歷史》(《光明日報》2008年12月7日)
問題:
(1) 讀材料一,概述維新派的變法主張。
(2) 材料二是如何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的?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3) 材料三將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起點的主要依據(jù)是什么?
(4) 據(jù)材料四,說明文中提到的兩部文獻在研究戊戌變法運動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認為史學研究應注意哪些問題?
參考答案
1. (1) 共同之處:等級的劃分;官吏的任免。
(2) 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完善了國家制度,為普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提供了制度保證。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兵和后來統(tǒng)一全國奠定基礎;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3) 進取的精神、擔當?shù)臍馄?,等等?/p>
2. (1) 政治:三長制、整頓吏治、遷都。經(jīng)濟:均田制和租調制。文化: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通婚。
根本性變化:社會制度封建化;生產方式農業(yè)化;風俗習慣漢族化。
(2) 措施:遷都洛陽;改行漢制、移風易俗。意義:加強了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3) 贊成:①。反對:②。
3. (1) 王安石主張“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司馬光認為王安石變法是“設法奪民,其害乃甚于加賦”。
(2) 司馬光對王安石的道德、文章進行了肯定,而對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則全盤否定。
(3) 朱熹的觀點有失公允。王安石變法確實存在因用人不當、急于求成等造成的一些弊端,但變法是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做出的改革嘗試,給沉悶的宋朝帶來了希望和朝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局面。
4. (1) 1861年改革的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革使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使俄國的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2) 改革不徹底,保留了農奴制的殘余,沙皇專制制度依然存在,地主土地占有制照舊保留,勞動人民仍然處于被壓迫、被剝削的無權地位,社會矛盾尖銳。
(3) 列寧的觀點是辯證的。一方面:俄國改革對推動俄國的近代化進程產生了積極影響。1861年改革廢除農奴制,推動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政治改革,推動了俄國由封建君主專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專制轉變。另一方面:在改革中,農民為了獲得份地要交納贖金,這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掠奪。
5. (1) 特點:有選擇性地向西方各國學習。
(2) 破除舊的政治體制。殖產興業(yè),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文明開化,提倡資本主義文明。建立新軍隊,仿照歐美國家建立常備軍。局限性:保留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tǒng)。舉例:發(fā)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或侵略朝鮮)。
(3) 近代天皇制度;灌輸忠君思想(或“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則);軍國主義精神(或武士道精神)。
6. (1) 效法西方,革新舊體制,使立法獨立于行政之外;在中央設立若干專局,推行新政;建立現(xiàn)代教育制度,培養(yǎng)人才,準許天下人上書言事。
(2) 維新派在變法過程中急于求成;變法內容上貪大求全。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3) 觸動了傳統(tǒng)的中國政治體制,影響了以后發(fā)生的歷次革命運動。
(4) 缺陷:是當事人的陳述,易帶有主觀色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真實性。應注意的問題:要重視史料的甄別、辨?zhèn)魏突プC;要關注和收集正反兩方面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