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學(xué)作品閱讀,往往失分較多,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六個“不到位”的問題。
高考文學(xué)作品閱讀,往往失分較多,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六個“不到位”的問題。下面對這幾個問題試作分析,冀望考生從中得到幫助。
一、 句意把握不到位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對句子的理解,就是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去體味去理解,才能到位。如若偏離語境,答案必然空洞模糊,達不到準確解題的目標。
〔示例1〕2008年重慶卷14題:怎樣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麗的雪線一樣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相關(guān)語段:
十幾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時間的痕跡。我在梳頭時發(fā)現(xiàn)一根白發(fā),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麗的雪線一樣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時間其實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頭發(fā)里行走,只不過它這一次露出了痕跡而已。我還看見,時間在母親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齒脫落得越來越多。我明白時間讓花朵綻放的時候,也會讓人的眼角綻放出花朵——魚尾紋。時間讓一棵青春的小樹越來越枝繁葉茂,讓車輪的輻條越來越沾染上銹鏈,讓一座老屋逐漸駝了背。時間好似變戲法的魔術(shù)師,它能讓一個活生生的人瞬間消失在他們辛勤勞作過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親,就讓時間給無聲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腳印,只能在清冷的夢中見到他們依稀的身影。他們不在了,可時間還在,它總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著——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在我們不經(jīng)意走過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夢中。
〔分析〕
大多考生答:“我”從白發(fā)中發(fā)現(xiàn)了時間的痕跡。
得0分。結(jié)合語境就知道,“我知道時間其實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頭發(fā)里行走,只不過它這一次露出了痕跡而已”“時間讓一棵青春的小樹越來越枝繁葉茂,讓車輪的輻條越來越沾染上銹鏈,讓一座老屋逐漸駝了背”,時間也讓“我”有了白發(fā),被白發(fā)刺痛致使此次梳頭頓感時間飛逝,面對白發(fā)這個時間痕跡,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
〔參考答案〕
白頭發(fā)很明顯突出;一根銀白的頭發(fā)讓“我”發(fā)現(xiàn)了生命的衰老;白發(fā)讓“我”對歲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產(chǎn)生了感喟。
答題提示:(1)表達要樸實,要言簡意明,千萬不可用詩意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理解。(2)一旦語句確實無法準確到位時,就不妨直接摘出相關(guān)語句抄下。
二、 技巧賞析不到位
賞析句子技巧,主要注意兩點:第一是一般選擇有修辭手法或表現(xiàn)手法獨特的句子來賞析;第二是對整句中凡有亮點的句子都要賞析。
〔示例2〕2007年浙江卷20題:分析文中畫線部分的語言表達技巧。
相關(guān)語段:
從紅門到中天門一段,薄霧在風(fēng)中婷婷裊裊,若輕紗纏繞于古松脖際,如輕煙出岫于山谷巖隙,為山色平添許多妖嬈。更有鷓鴣唱和,濕風(fēng)潤面,真是無比清爽。過了中天門,霧氣突然變得沉重了,簡易雨披上的積水愈來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邊影影憧憧的古樹,只有不遠處巖巖疊疊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勁古樸的石刻。至于遠處的山峰,則全部迷失于蒼茫的霧中,我只能對著游覽圖上的提示,來想象它們的風(fēng)采了。那霧中的樓臺,因霧氣輕薄得恰到好處,虛實變幻,頓生雅韻。而泰山的霧太黏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壓得人幾乎抬不動睫毛。
〔分析〕
考生大多回答:通過排比、對比、夸張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霧氣的濃重。
這答案僅得2分。(滿分5分)修辭手法一般從表達作用與表達內(nèi)容上分析,而表達內(nèi)容一般又要從表達意義與情感意義來分析??忌鲜龃鸢福皇欠治龀鲂揶o作用,未分析其內(nèi)容中的情感意義。于是還要加上此句才算分析到位:表達了作者對濃霧籠罩泰山的遺憾之情。(1分)
文章還寫有“影影憧憧的古樹,只有不遠處巖巖疊疊的山石”這樣的句子,這也是有亮點的,我們也還要賞析。于是答案還要加上:通過疊字的使用,突出了霧中古樹、山石的特點。(2分)
三、 要點篩選不到位
篩選要點,考查語言信息的篩選能力,是高考的常考點。閱讀篩選時,要整體把握,理清層次,這樣,要點才能概述全面而不遺漏。
〔示例3〕2008年全國卷Ⅱ14題:作者為什么說“有孤獨之感”?
相關(guān)語段: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應(yīng)該說是有的。當時正是“萬家墨面沒蒿萊”的時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學(xué)校同青年同學(xué)在一起,從他們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還可以吸取力量和快樂。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遺世而獨立,沒有一點活氣。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襲來,折磨著我,使我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分析〕
考生大多回答:當時正是“萬家墨面沒蒿萊”的時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文章實際上是從兩個方面來說明“孤獨之感”的由來,考生答案只回答了一個方面。文中有此句“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遺世而獨立,沒有一點活氣”,所以,在上述答案之前還應(yīng)補上一句話:作者獨自住在陰森凄苦的大院里。
四、 要點表述不到位
高考閱卷,是踩點得分的,因此就要明晰表述,要點到位,不要讓語言的雜亂掩蓋了自己的要點。
〔示例4〕2007年江西卷16題:從全文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泰山很大”的?請加以歸納。
有的考生回答:文人墨客只能從宏觀上著筆,也難以寫出山的大境界;古代帝王,山上留下了歷史故事;我受到了一次教育。
〔分析〕
這答案僅得1分。不是說不對,但要點不清晰不到位。題目說從哪些方面寫“泰山很大”,答案卻難見何處“很大”。所以最好分條列出,改成:(1)從不同文人對泰山的描述,寫泰山境界的宏大;(2)從不同帝王的泰山封禪,寫泰山政治文化內(nèi)涵的博大;(3)從作者的認識變化,寫泰山對人的心靈震撼力的巨大。
五、 景物描寫的作用分析不到位
景物描寫,往往有兩個功能:一是交代背景,為下文做鋪墊;二是渲染氛圍,襯托情感??煽忌卮鸩蝗?。
〔示例5〕2007年遼寧卷17題:第一自然段,作者寫了“秋去冬來”的景色,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相關(guān)語段:
金風(fēng)換成了北風(fēng),秋去冬來了。冬天剛剛冒了個頭,落了一場初雪。我滿庭斗艷爭妍的芳菲,頓然失色,鮮紅的老來嬌,還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頭。兩棵丁香,葉子簌簌辭柯了,像一聲聲年華消失的感嘆。
每到這個季節(jié),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爐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將近半年的時光,我進入靜多動少的生活。每到安爐子和撤火的時候,我的心里總有些感觸,季候的變遷,情緒的轉(zhuǎn)換,打下了很鮮明、很深刻的印記。
〔分析〕
大部分考生回答:秋去冬來,北風(fēng)呼嘯,這為下文的爐火的生起,做了鋪墊。
這答案對了一半。還有襯托情感與創(chuàng)設(shè)情感氛圍的作用未提及。顯然需要補寫出此要點:由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寫出了作者的感傷情緒,為下文寫“爐火”的意蘊預(yù)設(shè)了空間。
六、 結(jié)構(gòu)作用的分析不到位
結(jié)構(gòu)作用,應(yīng)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否有過渡作用(或銜接作用),二是否有引領(lǐng)后文和總結(jié)前文(或概括此段中心)的作用,三是否有與上下文呼應(yīng)的作用。
〔示例6〕2007年重慶卷16題(2):“告別不一定都是壞事”這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
相關(guān)語段:
……游人的告別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情結(jié)一種詩情,而百萬移民的告別才是實實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動地的。
告別不一定都是壞事。在遠離長江的地方,我同樣也看到了一座座嶄新的城市和村鎮(zhèn),三峽移民已經(jīng)開始新的生活,建設(shè)新的家園。其實,在今天的中國,移民已不應(yīng)再被看成苦難的象征。中國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發(fā)展,正是因為新移民走了進來……
〔分析〕
大部分考生回答:起過渡作用。
這答案只對一半。此句不僅有過渡作用,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承上啟下”,考生卻忽視了。
〔作者系福建省上杭二中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