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育孩子是門深奧的藝術,大多數(shù)人天生就有潛能學習這門藝術。
很多父母都在為教育孩子苦惱,他們擔心自己的養(yǎng)育方式不夠科學和智慧,這讓他們時刻處于憂慮中,感到身心疲憊。
是的,要養(yǎng)育健康、才德兼?zhèn)涞暮⒆?,是挺不容易的事。畢竟嬰兒來到人間時并沒附帶說明書,你必須自己設法將他們教養(yǎng)成人;他們也復雜得教人傷透腦筋,沒有一套保證行得通的秘方,可適用于所有的狀況。而且教育某個孩子十分奏效的妙方,用到另一個孩子身上可能莫名其妙地一敗涂地。
父母們的感嘆,正是美國愛家協(xié)會(Fo-cus on the Family)所收到信件中最常見的主題。事實上,我們就因為聽得太多了,而曾經(jīng)舉辦一項問卷調查,了解一般父母常有的挫折到底是什么。從我們所收到的一千多封回信中,答案可真是洋洋大觀,有些真是令人捧腹:告訴我,為什么那些小不點兒從不在浴室里嘔吐?他們總是不選對的地方!令人更難理解的是,為什么小男生、小女生一看到擺在面前的燕麥粥、煎蛋、橙汁這些美味可口的早餐,就作出惡心欲嘔狀——然后就溜去玩馬桶里的水……
不幸的是,絕大部分的回信并不是分享可人兒們的趣事,而是牢騷不斷、挫折滿腹的育兒苦經(jīng)。他們倒不是在指責兒女的不是,而是深為自己的無能而懊惱自責呢!
他們的答復,包括這些真實的反應:我不知道該怎樣處理孩子的問題。我無法讓孩子覺得被愛、有安全感。我這個做媽媽的完全失敗。我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在孩子身上我看見自己的壞習慣與不好的性格。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太重,我實在承受不了。
現(xiàn)代人對養(yǎng)兒育女的任務,越來越?jīng)]把握。這不是很不可思議嗎?為人父母之道根本不是什么新鮮事,自從亞當、夏娃把伊甸圓打點得多彩多姿以來,也許已有150億的人類曾來到世上,可是我們卻對撫育嬰兒的差事越來越神經(jīng)緊張,此乃我們這時代的標記。
事實上,即使最盡職的父母,有時也會擔心自己對孩子的態(tài)度不盡恰當,不曉得自己的反應是太強烈或太溫和,管教方式是太嚴厲還是太寬容;他們懷疑自己是否已犯了日后將追悔不已的嚴重錯誤。幸好做父母的并不需要每件事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非做得盡善盡美不可。我們都犯過難以計數(shù)的小錯誤、幾個大錯誤——但愿我們能重新來過。然而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還是有辦法在這些不完美中成長,而且還長得蠻好的。
在此我愿提供給你我認為扮演好父母角色的秘訣:學會設身處地,以孩子的眼光去看他所看的,感受他所感受的。一旦你知道孩子的心態(tài),你當怎么反應就很明顯了。舉例來說:在孤單時,他需要你作伴;在叛逆時,他需要你幫助他控制沖動;在懼怕時,他需要你的擁抱所帶給他的安全感;在高興時,他需要與所親愛的人分享他的歡笑與喜悅。因此,養(yǎng)育健康的孩子并不是一門高深的科學,反而更像是深奧的藝術。大多數(shù)人天生都有潛能可以學習這門藝術。
多花點時間觀察家中的孩子,對他們所說、所做的多費點心思去推敲,就不難了解這些行為背后的真實感受了。這樣,你的反應就會引導你邁向更有信心的父母之道。
所以,生兒育女絕不應當是這么沉重的負擔,當然這是件頗吃力的工作,孩子本身就是一大挑戰(zhàn)。不過帶著罪惡感與自責心態(tài)朱承擔養(yǎng)育之責,卻不是上蒼的本意。它恰恰是上帝給人類最美妙的恩澤——帶給人享受、歡樂的經(jīng)驗。一直到今天,能迎接新生命到這世上讓我們關愛、照顧,仍是我們活著最大的特權之一,也沒有比這更崇高的天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