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差教育:老子富翁兒乞丐
前不久,拂曉前的青島機場,一群破衣爛衫的小乞丐排著隊往市區(qū)進發(fā),看到路邊有廢棄的礦泉水瓶子,小乞丐們便忙不迭地沖上去,搶著將瓶子拾起來,裝在隨身背的褡褳里——他們要用這些瓶子換取早飯錢和飲用水。這些小乞丐們表現(xiàn)得很專業(yè),邊走邊行乞,還要忍受路人或鄙夷或厭惡或猶疑或同情的目光。
一路快走5個多小時,小乞丐們來到市中心的香格里拉大飯店。如果換做其他職業(yè)乞丐,估計是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沖破保安的防守,進去行乞的,但這群小乞丐卻顯得無比悠閑,因為在這里等待他們的,是鮮花、掌聲、轟鳴的禮炮、豪華型轎車還有翹首以待的父母親人的喝彩與祝福。
這是青島一家教育咨詢機構(gòu)推出的一項名為從“乞丐到王子”的體驗活動。主辦方的譚先生認(rèn)為:“身體的記憶是一種本能的記憶?!彼麄冞M行這次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讓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對孩子們加大反差教育,讓孩子們更加珍惜生活,端正學(xué)習(xí)態(tài)度。
這次活動引起了國內(nèi)許多富豪的關(guān)注,除青島本地的富商外,上海、云南的許多富豪都讓自己的孩子參與了進來。
吃苦教育:帶著女兒去支教
晚上6點半,寧波史丹利(香港)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史丹帶著女兒出去散步,4歲的女兒聰明伶俐,已經(jīng)能辨別周邊的許多事物,經(jīng)常問出一些讓史丹張口結(jié)舌的問題,比如“為什么出去要走路不開車?”。在小寶貝眼里,似乎整個世界都順理成章地應(yīng)該屬于她。為此,當(dāng)史丹得知有活動要組織去山區(qū)支教一周,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一是覺得有意義,為山區(qū)的孩子做點實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他的寶貝女兒:“我希望孩子能幸福地生活,但并不希望她成為活在童話里的公主?!?/p>
史丹覺得,山區(qū)條件艱苦,他想把女兒一起帶上去支教,讓孩子懂得生活的不易,學(xué)會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同時也希望能夠鍛煉孩子的承受能力。
類似史丹這樣的父母還有很多,他們更多地希望孩子們能夠真正懂得金錢的意義。
“哭窮”教育:三年攢出一架鋼琴
潘佩聰是溫州挺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為了讓女兒對錢有一個正確的看法,她可謂用心良苦。
三年前的一天,女兒看到同伴的小朋友家里有架鋼琴,喜歡得不得了,回家后圍著父母吵著也要買。在中國,不說是大富之家,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是在家中呼風(fēng)喚雨,孩子的要求父母都是挖空心思地滿足。潘佩聰?shù)淖龇▍s有些另類:她告訴女兒,“鋼琴很貴,要花好多好多錢,媽媽要工作一年才能攢夠錢”,就這樣,她婉拒了女兒的請求。一年后,孩子對鋼琴的熱情不減,仍然吵著要,潘佩聰又“為難”地說:“鋼琴實在太貴,媽媽一年攢的錢還不夠,還要再辛苦一年。”
第三年,潘佩聰見女兒還是渴望有一架鋼琴,于是從銀行取了10元面值的人民幣一共3萬塊?;氐郊?,她指著這一堆錢告訴女兒:“媽媽終于可以買鋼琴了,但這些錢賺得很辛苦,所以一定要好好練習(xí)。”看著女兒認(rèn)真答應(yīng),潘佩聰開心地笑了?!霸谖覀冞@樣的家庭,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很難卻很重要,只有這樣做,才會讓她懂得珍惜。”
摘編自《商界·時尚》編輯/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