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氣常如二月月,花枝不斷四時春”的云南大理,在名聞遐邇的“五朵金花”的故鄉(xiāng),不論是哪家辦喜事,都要用“八大碗”待客。在八大碗中,最受就餐者歡迎的,要數(shù)那一大碗熱氣騰騰、香氣誘人的牛街荷包豆。
素有“豆中之王”譽稱的牛街荷包豆,系一年生豆科植物,因形狀色彩如繡花荷包和主產(chǎn)于牛街壩子而得名。
“清明”育秧,“立夏”移栽。待豆苗長到一尺多后,就在離塘五寸左右的地方“栽”上一根又粗又長的“莢豆桿”,把細嫩的豆蔓按順時針方向,牽繞于“莢豆桿”上。之后,只要適時松土、施肥和澆水,豆蔓便會越爬越高,形成“高中優(yōu)勢”……
“白露”過后,荷包豆?jié)u漸成熟了。從墨綠色的豆莢中剝出的豆粒,晶瑩潤膩,呈鴨蛋綠色,人們稱之為“青荷包豆”。用鮮肉燉煮的青荷包豆鮮美爽口,食后口頰留香,回味深長?!昂丁边^后,豆粒熟透了。豆粒堅硬飽滿,紫紅色的表皮上有著白色的花紋,像白族姑娘繡在荷包上的圖案。
牛街荷包豆含有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維生素和多量的碳水化合物,開胃爽口,老少適宜。
說起牛街荷包豆,大理白族民間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從前,白族聚居的牛街壩子里有一個標致俊俏、聰慧能干的白族姑娘,她繡的荷包人人夸。過了十八歲生日后,她要給自己的意中人繡一個荷包,作為愛情的信物,想不到剛剛繡完自己就得急癥死去了。小伙子經(jīng)常到姑娘的墳頭上失聲痛哭。后來,那經(jīng)常被淚水浸濕的地上,便長出一棵苗苗。在小伙子的精心護理下,苗架越長越好,越長越高,開了花結了莢。從豆莢中剝出的豆粒,就像姑娘生前繡做的繡花荷包一樣好看。
小伙子見物思人,把豆粒作為種籽栽種在自家園地里。幾年后,向他要豆粒栽種的人多了,人們還給這種豆子取名為“牛街荷包豆”。
“美味偏招云外,清香能引洞中仙?!毕鄠鳎颉熬鸽y之役”逃離南京,飄泊西南的明代建文皇帝朱允炇,在牛街眠龍洞隱居避難時,就“三餐”都不離荷包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