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風(fēng)味食品,歷史悠久,豐富多彩,風(fēng)情獨趣。這里介紹幾個民族別具一格的風(fēng)味食品,供君有機會到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時嘗一嘗。
壯族的無色飯
這是三月三的風(fēng)味食品。五色是紅、黃、黑、紫、白。其做法是:大紅用旱稔米果泡水而得,黃色用香飯花或姜黃煮水而得,黑色用楓葉、楓皮切碎春爛煮水而得,紫紅色用紅藍草切碎炒半熟泡水而得,白色即米的本色。俗謂五色代表百花,吃了五色糯米飯,寓意生活如百花燦爛。五色飯的吃法有多種,或用蜂蜜拌食,或用黃糖和豬油炒吃,或用臘肉佐食,或用豬肉片加少許生姜炒后同吃。
蒙古族的炒米
這是頗具風(fēng)味的一種習(xí)俗食品。炒米,蒙語俗稱“蒙古勒巴達”,是用糜米經(jīng)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吃法或用黃油、奶皮、白糖拌和食,或用奶茶加黃油泡食,或用奶茶和豆腐泡吃,或干嚼而食,蒙古俗語說:“暖穿皮子,飽吃糜子”,就是說炒米味美耐饑。
滿族的餑餑
這是用黏米做成的方便風(fēng)味食品。因季節(jié)不同,做法也不同,春季做豆面餑餑,用大黃米、小黃米磨面,加豆面蒸制而成,色黃味香;夏季做蘇葉餑餑,用黏高粱面與小豆泥拌合,外包蘇葉蒸制而成,具有蘇葉的特殊芳香;秋冬季做黏糕餑餑,用大、小黃米浸泡磨面后,再包夾豆泥蒸熟做成,吃時油煎或蘸糖,香甜可口。
朝鮮族的打糕
這是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待客的風(fēng)味主食。制法是把糯米蒸熟后,用木捶在木舀里砸成糕團,然后切成片狀,放上小紅豆沙面,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噴香有滋味。
傣族的火烤乳豬
是傣族待客的一道上等萊。燒乳豬要選用德宏小耳豬,皮薄肉質(zhì)細(xì)嫩,最好是生長半年左右的小豬,殺后去內(nèi)臟,塞入各種香料后用竹篾縫合,用文火燒烤,燒到焦黃冒油時,邊燒邊用尖刀刺破皮,灑上濕稻草灰,再用火烘烤,待散發(fā)肉香時即可切片入席。
侗族的燒魚
侗族燒魚具有“鮮、嫩、美”的特色。侗族有養(yǎng)魚的習(xí)慣。每年秧插完之后,便把一桶桶小魚放入田間,到了收獲的秋季,糯禾一片金黃,小魚已長成大魚。這時,家家?guī)吓疵罪?、鹽、辣椒去收割。到了田間,養(yǎng)魚的人從田間捉來一條條活魚,開膛去鱗洗凈,用樹枝將魚嘴穿起來在火上翻來覆去地烤,魚慢慢轉(zhuǎn)色變黃,即可食用。吃時手撕燒魚,蘸著鹽和辣椒就著糯米飯吃,真是別有風(fēng)味。
白族的生皮
白族名菜。將經(jīng)稻麥秸火熏黃了的鮮豬皮或煎成半生半熟的“五花肉”(即瘦多層互摻)切成薄片或細(xì)絲、用蘿卜絲、綠豆芽、芫荽、韭菜墊底、然后佐以酸醋和鹽,再入姜蓉、蒜泥、花椒油、辣子、炒芝麻、核桃醬、鹵子(細(xì)小粉、紅糖等調(diào)成的晶體糊狀物、醬油、燉黑梅等拌好之后,即可食用?!吧ぁ奔仁前鬃迦嗣衿綍r喜吃的菜肴,又是白族逢年過節(jié)必備的上菜。
怒族的石片烤餅
石片烤餅是怒族人民平時最喜歡吃的食物。將調(diào)皮稀糊的麥面或蕎面,均勻地倒在烤熱的石板上烤制而成。香甜酥脆的石片烤餅也是怒族招待客人的好食品。
回族的牛干巴
將沒有洗過的新鮮牛肉加鹽和香料用力反復(fù)搓揉,然后置于大瓦缽中加蓋密封,放于陰涼處,腌半個月后取出晾曬即可。吃時洗凈或油煎,或清燉,或與新鮮蠶豆一起燜飯吃。
土家族的“金包銀”
是大米摻和玉米粉煮成,煮時先將米燒熟,再拌玉米粉蒸成。這種米白玉米黃的“金包銀”,又俗稱“蓑衣飯”。
哈尼族的生炸竹蟲
哈尼族傳統(tǒng)佳肴,用蟲炸制而成。竹蟲是寄生于竹節(jié)內(nèi)的寄生蟲,到農(nóng)歷11月時則體肥停食,宜捕,過時則變成蛹。哈尼族常選楠竹捕食,因為此竹粗大,蟲大量多。在昆明,生炸竹蟲已是高檔宴席上的首選佳品。特點是外脆里嫩,酥香清脆。其制作方法是:將鮮竹蛹微火烤死,下入五成熱的油鍋中,炸至呈金黃色時撈取瀝干油入盤,撒上椒鹽,還可將炸死的竹蛹裹上蛋糊再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