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梅初放,鍋中粥香。每年農(nóng)歷臘月初八,我國不少地區(qū),家家都要熬制香甜的“臘八粥”。在北京,臘八粥又名“八寶粥”,因為它是用八種谷類及果料熬成的。
每年臘八這一天,為什么要吃“臘八粥”呢?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時候給地主放牛,常常斷炊,饑腸轆轆。有一次,他在一間小屋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一個老鼠洞,他眼睛一亮,心想:抓個老鼠充饑吧。于是,伸手掏了下去。一摸,卻是個老鼠的“糧倉”。掏出來的有大米、豆子、粟米、紅棗,五谷雜糧樣樣都有。于是,他把這些糧食煮了一鍋粥,喝起來感到比什么吃食都香。后來,朱元璋得了天下,當(dāng)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覺得平淡乏味,想換換口味。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從老鼠洞掏糧煮粥的事來,于是傳命御廚以各色五谷雜糧煮粥進(jìn)食。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吃后大悅,因此就將粥賜名為“臘八粥”。這不過只是民間一種傳說而已。其實,臘八粥原是寺院的一種節(jié)令吃食。《東京夢華錄》中有如下記載:“十二月……初八日……諸大寺作浴沸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十二月八日乃是釋迦佛成道之日。寺院做法會時,皆效佛成道前牧女獻(xiàn)乳糜的程式,取清新谷果制粥供神,以示虔誠。于是,人們便以節(jié)令加吃食的傳統(tǒng)命名法,稱此粥為”臘八粥”。
臘八粥不僅味道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所以頗為人們喜食。明代,臘八粥已成為皇帝賞給大臣的一種吃食,到了清代,臘八粥便已成為人皆喜食的一種節(jié)令家庭小吃。清道光皇帝還作《臘八粥詩》一首,云:“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yīng)節(jié)獻(xiàn)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jì)眾普。盈幾馨香細(xì)細(xì)浮,堆盤果疏紛紛聚,共嘗佳品達(dá)妙門,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升平,還向街頭擊臘鼓。”當(dāng)時,北京的臘八粥,以雍和宮的為最好。因為雍和宮原來是雍正的府邸、雍正繼帝位后,按例原住府邸改為寺院。而每年一到臘八,雍和宮熬臘八粥時要以熬制的粥品送往宮中。因此,宮廷還“特派大臣監(jiān)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shù)石米。“北京民間”人家雜諸豆米為粥,其果實如榛粟菱芡之類,爭奇斗勝,有多至數(shù)十種,皆漬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或以棗泥堆作壽星八仙之類?!庇靡曰ハ囵佀?。
臘八粥的傳統(tǒng)制法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屑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jīng)營,至天明時刻粥熟矣?!?天明前熬粥,傳是釋迦成佛的時刻,以此紀(jì)念佛祖。)今日,如果您想在家熬出味道可口的臘八粥,可按下列方法進(jìn)行:
原料:大米、小米、江米、核桃仁、杏仁、栗子、紅棗、青絲、紅絲、紅糖、白糖、花生仁、瓜子仁、桂花等。
做法:先將諸米泡好,以清水淘洗干凈,放入鍋中(最好以砂鍋或銅鍋,其次用鋁鍋,忌鐵鍋),要按米谷之易爛不易爛,先后分別下鍋,否則生熟不能一致。加水后置旺火上,然后要隨熬隨攪,防止鍋底粘糊。熬時可稍放食堿,熬至米欲伸腰、略開花時,改用文火慢慢熄制,待粥汁稠濃時即成。再將預(yù)先切成不同形狀的果料及糖拌入粥內(nèi),最后將青、紅絲,瓜子仁,核桃仁,杏仁、花生仁撒于粥面上,即可成為色味香形俱全的臘八粥。北京習(xí)俗,往往將熬好的粥凍好后每日取食,直至春節(jié)將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