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聞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南疆重鎮(zhèn),陸路驛站、海道要津和濱海縣治,并且曾經是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徐聞港從漢代興起后,一直到三國、東晉南北朝時,對外通商貿易都相當發(fā)達。由于東漢前期(117年前后)匈奴占領河西走廊以西大部分地區(qū),因此,中西方的陸路交通受到阻塞,以至南方海路交通顯得更加重要。而徐聞港地處瓊州海峽,是當時船舶沿岸航行到東南亞各國的必經之地,在歷史上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此后由于陸地的延伸和航海技術的進步,以及陸路交通的發(fā)展,使徐聞港不再是航行東南亞各國的必經之路了。雖然二千多年來名稱依存。但當年的港口舊址,已經是滄海桑田,湮沒無聞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其興旺,又是什么原因使其衰落的呢?
中山大學教授沈榮嵩曾在《嶺南文史》撰文認為,港口的興衰是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的變化而演變的。沈教授從歷史記載和考古研究中發(fā)現(xiàn),徐聞港作為我國對外貿易口岸,在兩漢時期比較發(fā)達,其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西漢時期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開創(chuàng)了官方的海外貿易,使徐聞港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秦始皇打通五嶺統(tǒng)一中國以后,到西漢時期才鞏固起來。漢王朝前期采取一系列獎勵農耕,減免賦稅,與民休養(yǎng)生息的政治經濟措施,經過五六十年相對穩(wěn)定時期,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到了漢明帝時,已是“天下安平,百姓殷富?!鄙鐣洕姆睒s,必然促進工商業(yè)和交通運輸及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兩漢時期國內不設關禁,商業(yè)通行無阻。從漢武帝擴展疆域以后,又開創(chuàng)了官營的海外貿易。漢王朝經常派遣直屬宮廷的黃門譯長,率同應募的船員們,帶著黃金和絲織物,從徐聞或合浦上船,出海遠航,和海外國家進行官方的外交活動和貿易,交換明珠、寶石及其它奇石異物等珍寶帶歸,以滿足宮廷的需要。因此,西漢時期的經濟繁榮,是徐聞港繁榮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二、徐聞港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當時的海上交通貿易。
徐聞港地處我國大陸南端,扼守瓊州海峽,是當時船舶沿岸航行的必經之地,是我國與海外交通接觸最早的地區(qū)。是兩漢時期我國商船駛往東南亞和印度洋的出發(fā)港,也是大秦(羅馬)、天竺(印度)、波斯等國的船舶到達中國的目的港。由于兩漢時期對海外貿易有嚴格的限制,只允許在邊境的幾個港口:徐聞、合浦及越南沿海進行互市貿易。同時,兩漢時期在徐聞派駐有左右侯官,掌管軍政事務和對外貿易,在那里屯積著大量的貨物和海外商人進行交易;并且許多遠洋的中外船舶也在此港???,補充淡水、食品和貨物。因此,徐聞港在兩漢時期成為重要的貨物中轉港和集散地。
至于徐聞港衰變的原因,沈教授認為是由四個原因構成的:
一是東漢后期,政治進入黑暗時期,地方官吏和豪強集團的斗爭日益加劇,經歷了一場大混戰(zhàn),最后形成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漢、吳三國的割據(jù)局面。政治上的動蕩,必然造成經濟衰退,也一定影響對外貿易的開展和貿易政策的改變。同時在三國時代,交趾(即越南)一度反叛,攻打合浦等地,使徐聞、合浦至東南亞各國的航路受到嚴重阻礙,以至使徐聞這個繁榮的貿易中轉港受到嚴重影響。
二是晉代以后,番禺(廣州)港已逐漸取代徐聞、合浦,成為我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秦通五嶺,珠江三角洲已日漸開發(fā),番禺已成為西江、北江、東江的三江貨物集散地,而且梅嶺孔道的暢通使廣東與中原的聯(lián)系和商業(yè)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加上航海技術的進步、船舶噸位增加、抗風能力加強,不必急于舍舟就陸,以至番禺(廣州)就逐步取代徐聞、合浦成為我國交通海外諸國的主要港口。
三是遠洋航路改變,使徐聞不再成為中轉港了。《新唐書·地理志》確切地記載了,唐貞觀年間(785-805)宰相賈耽所記述的從廣州出發(fā)到印度洋的航路。這條航路,大部分航船乘東北季風從海南島東部海面經七洲洋直下南中國海,通過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唐代以后,航經徐聞港的遠洋船已顯著減少,以至使徐聞港逐步衰落。
四是受自然因素影響。徐聞古港逐漸被泥沙淤積,以至日久之后變成荒墟。
時過境遷,徐聞古港畢竟已成歷史遺跡,而發(fā)展與漢港相關的旅游產業(yè),合理有效地開發(fā)利用漢港的文化資源,使之成為當?shù)匕傩盏闹赂毁Y源,恐怕是漢港遺址對現(xiàn)實的最大貢獻??梢云诖氖牵炻劰鸥鄣脑俅闻d旺是和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及有關部門的實際投入緊密相連的,而當?shù)卣阎种贫ㄩ_發(fā)利用徐聞古港的一攬子的規(guī)劃,并且開始逐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