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有許多屬性,文學性、思想性、社會性、工具性,眾說紛紜,但最重要的歸根結(jié)底是它的語言性。這是語文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特有屬性。因此,語言教學是語文課堂永遠不落的“星星”。發(fā)展語言。培養(yǎng)語感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所謂語感就是個體在長期規(guī)范的語言實踐中逐步養(yǎng)成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最緊要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薄墩Z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梢姡哉Z感為核心組織教學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本真所在。失掉語感的教學,語文課堂就沒有了生機,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就成為一句空話。
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致力于學生良好語感的培養(yǎng)呢?
一、耳聽口誦——語感訓練的萬能之匙
耳聽口誦憑借的載體是語音;而語音則是語言存在的一種形式。俗話說:“聽話聽音,鑼鼓聽聲。”受情感的支配,人們總是通過語音的高低長短、輕重緩急、抑 揚頓挫來表情達意。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培養(yǎng)良好的語音感。耳聽口誦是開啟語音感之門的萬能之匙,所有的語音形式都是通過耳聽口誦來接受的。
1 耳聽,感悟語言的內(nèi)蘊
先說“聽”吧。聽是一種言語實踐,在語文教學中無處不在。無論是教師的范讀講解,還是同學的交流評述或是錄音的朗讀欣賞,都能使學生獲得語音感的提高。在長期良好的語音感知和實踐中,學生的語感會越來越準確和敏銳,會對特定的語音產(chǎn)生相應的生理和心理期盼。重音、停頓、語氣、語速的變化一旦順應學生原有的期盼,學生便會感到順口悅耳,獲得審美感受,提高閱讀興趣。如《桂林山水》一文,句式整齊,節(jié)奏感強,在越來越強的語勢中,讓人感到作者對漓江強烈的贊美之情。語音感強的學生聽了前面的句式“……真靜啊…”靜得……之后便會對下旬產(chǎn)生相似結(jié)構(gòu)的期盼。這不僅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興趣,同時受到了語感訓練。在聽的訓練中,教師語言的榜樣示范最為重要。教師標準流暢的普通話、飽含深情的語氣、風趣生動的語辭、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徐疾適度的語速,都能給學生良好的熏陶感染,是學生良好語感形成的溫床。
2 口誦——表達情感的手段
讀是語文課堂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感訓練金鑰匙。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與文本語言反復接觸,深刻領會字里行間的含義,并且在讀中有所感悟,由悟入境,最終與文本心靈相通,將文本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培養(yǎng)了語感。特級教師王崧舟教學《荷花》一課時,便是將誦讀貫穿于課的始終而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的:初讀,讓學生自由讀文,邊讀邊體會,課文中的“我”是怎樣看荷花的;細讀,讓學生邊輕聲讀邊體會,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我”是在仔仔細細、津津有味、如癡如醉地看荷花的;品讀,讓學生默讀課文,體會文中哪些句子寫得特別美;回讀,讓學生背誦課文,反復朗讀其中的優(yōu)美語段,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二、品評想象——語感形成的常用法寶
品評、比較、想象是課堂語感教學的常用方法。學生只有在不同的詞語、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語序、不同的語境的品味鑒賞中,才能發(fā)現(xiàn)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語感品質(zhì)。根據(jù)小學生心理特征和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以及語感構(gòu)成要素的綜合性,培養(yǎng)語言的形象感、情味感、敏銳感、獨特感顯得尤為重要。
1 在品詞酌旬中。體會情味感
情味感,是指披文人情,品味文章所蘊含的感情和趣味,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語言文字作為一種符號載體,在反映客觀事物的同時,也表達作者的情感傾向和美感意趣。這種情感與意趣在語言文字中有時并不是明白直露的,往往將其奧妙之處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后,讓讀者去想象、去品味、去咀嚼。對語言文字的情味與意趣的感悟和領會是較高層次的語感能力,要形成這種語感能力,細細地品詞酌句是不可少的。一位老師在教學《荷花》一文時,先讓學生自由讀第二段,再說說哪個句子寫得特別美。學生提出“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一句很美,“冒”字用得特別好。這時,老師請學生想一想:“冒”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學生換成“長、鉆、伸、露、探、沖”等。老師趁機讓學生用心讀讀前后幾句話。體會一下,怎樣長出來才可以叫“冒”出來。學生提出“使勁地、高高地、爭先恐后地、生機勃勃地、精神抖擻地、喜氣洋洋地……”老師要求學生分別把這些詞放到原句中去,再來品悟:這些白荷花冒出來,仿佛想干什么?有的學生說:“白荷花仿佛想看看外面這個精彩的世界”。有的說:“白荷花仿佛在盡情地展示自己的美麗?!薄链耍?jīng)過品詞酌旬,推敲想象,一個看似簡單的“冒”字后面,蘊含的情味已流淌于學生的心中。
2 在想象涵詠中,獲得形象感
語言的形象感指對語言所表達的情意、意境的敏感。也就是聽讀時能浮現(xiàn)出清晰豐富的畫面,達到歷其事、見其人、聞其聲、臨其境的境界。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感。要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使語言和有活性的表象建立聯(lián)系,在與鮮活的表象鏈接中獲得生命力。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想象涵詠中獲得形象感。一位老師在教學《烏的天堂》第一段時,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發(fā)學生想象,建立語言與表象的聯(lián)系。他說:“課文的前四個自然段向我們描繪了一幅‘鄉(xiāng)村黃昏圖’,太美了。你們能依據(jù)小黑板上的這些詞語來想象當時的畫面嗎?”(出示詞語:太陽、山坡、紅霞、石子路、小船、竹竿、河面)學生依詞展開想象并交流,一位學生這樣描述:
傍晚,太陽下了山坡,它的余暉把天邊的云彩染得通紅通紅。遠處,青山連綿起伏;近處,一條潔凈的石子路彎彎曲曲,靜靜地躺在田野里。石子路的盡頭是條大河。河邊的幾棵大樹下,停泊著幾只小船。
這位老師別出心裁,刻意引導學生想象“鳥的天堂”所處的特定背景,并提供一些表示物象的詞語作為臺階,降低學生想象的難度,促使學生建立起這些物象之間的聯(lián)系,獲得清晰的形象感。學生則依據(jù)生活經(jīng)驗,重新組合表象,在課一開始便進入了“鳥的天堂”多姿多彩、恬靜幽美的廣闊背景。
3 在速讀精思中,培養(yǎng)敏銳感
語言的敏銳感主要是指感知語言的速度。培養(yǎng)語言敏銳感,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預知語言的能力,即能敏銳地預期未說(寫)出或未說(寫)完的話語。并能在感覺層面上敏銳地生成言語。例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據(jù)“題”猜文、填補“空白”、續(xù)想結(jié)尾等等,都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預期力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要幫助學生學會快速感知和捕捉語言,能區(qū)分言語的細微差別,聽出所謂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常用的訓練方法有:辨析詞語、變換旬式、歸謬引導、示錯修正等等。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有選擇地汲取有價值的語言信息的能力。我們現(xiàn)在正處于信息的時代,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腦網(wǎng)絡迎面而來,我們不可能一一細加了解,但合理選擇、為我所用,卻是十分必要的?!墩Z文課程標準》將快速閱讀列為閱讀教學的內(nèi)容和能力要求,這正順應了時代和社會的需求。速讀是訓練語感敏銳直覺的有效方法。如教學《貓》這篇課文,教師讓學生快速讀課文,理清思路,了解內(nèi)容:課文寫了哪兩種貓?它們的性格特點有什么不同?是圍繞哪幾個句子寫的?你喜歡哪種貓?短暫的時間、明確的要求,喚起了學生“快速閱讀,抓住關鍵”的心理。學生在此心理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高速運轉(zhuǎn)。不一會兒,他們就把握了課文重點,并進行了選擇性學習。在這種訓練中,學生快速提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這對閱讀效率的提高,增強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 個性展示,珍視獨特感
在語文學習中,個體的感悟備不相同。因為,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帶著不同的生活積累和智力背景走進課堂。他們對文本產(chǎn)生的興奮點以及對文本的解讀,是千差萬別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以新奇感、神秘感、獨特感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開展探究式閱讀。學生在閱讀中產(chǎn)生的獨特感受,是最寶貴的學習資源和智力增長點。教師不僅要有“珍視”的理念,還必須具有發(fā)現(xiàn)學生這種“獨特感受”的敏感和及時采取“珍視”的行動。在個性化閱讀中,我們要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地調(diào)動語言儲備和生活積累,通過對文本的涵詠、體味、思考、評析,讀出疑問,讀出新意,讀出他人未曾有過的感悟和新異的結(jié)論。這樣,就能促進學生言語水平的提高。
三、激活積累——語感發(fā)展的源頭活水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語感發(fā)展,使學生的語言從生澀走向鮮活、從貧乏走向豐富、從膚淺走向深刻,還要不斷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只有這些永不枯竭的涓涓細流,才能擁有語感發(fā)展的源頭活水,語文教學才會永遠充滿生機。
1 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
語文教學與數(shù)理化教學相比,有更廣闊的天地。語言學習的機會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良好語感的發(fā)展,同樣可以在這個廣闊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空間。教師只有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參與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擴大視野、增進積累、激活思考,語言學習才會有生命力,才會有靈氣,才會有活力;兒童如果有了豐富的生活底蘊,就能在相關言語的聽讀訓練中,將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傾注于語言文字,在心靈與生活的碰撞中迸發(fā)出熠熠生輝的言語之光。
2 激活學生的閱讀積累
首先要注重閱讀積累?!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擴大語文學習資源,跳出教材學語文。因此,除了課內(nèi)的精讀、品讀外,更需課外的泛讀。只有大量、廣泛的閱讀,才有豐厚的語言積淀,才能使學生的語言庫存日益充實、豐富。其次,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要喚醒、激活學生相關的閱讀積累,讓學生頭腦中的庫存語言在新的聽說讀寫實踐中發(fā)揮生成、監(jiān)控作用,使學生在使用語言表情達意時,一開口、一動筆就會出現(xiàn)積淀下來的語感形式,從而達到話從心出、筆隨心轉(zhuǎn)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