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的富庶和發(fā)展變化與南方絲綢之路經(jīng)緯相連。“火井”的橫空出世,使得井鹽、邛窯、鐵器得以賦形。臨邛是世界上最先使用天然氣的地區(qū),出產(chǎn)的井鹽為成都平原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骨力,而火與黏土的結合而孕育出的精美邛窯,不僅給繁華的絲綢商旅增添了一脈活水,更給這片土地帶來了釉彩一般的榮光。邛窯還是中國彩繪的故鄉(xiāng),這是南方絲綢之路給人類文明的又一出其不意的貢獻,同時也升躍了南方絲綢之路的文化品質。
南絲路第一驛站之“火井”鹽業(yè)
臨邛,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邛崍,它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第一個驛站。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邛崍的富庶和發(fā)展變化與南方絲綢之路息息相關。這座以鹽鐵著稱于世的著名城市,在漢代乃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較高的地區(qū)。據(jù)史料記載,臨邛人發(fā)現(xiàn)“于地掘井,其中有氣,投火于井,則其聲如雷,焰出通天,光輝十里”。對于火井,曾經(jīng)引起“洛陽紙貴”的西晉大才子左思在《蜀都賦》中寫下了這樣的名句:“火并沉熒于幽泉,高焰飛煽干天垂?!?氣象十分壯觀。 左大才子的同時代人張華在《博物志》中寫道: “臨邛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井在縣南百里。諸葛武侯往視之,火轉旺……今不復燃也?!睆埲A提到的諸葛亮是在三國時期,距西晉的年代并不遠。但無論是左思的《蜀都賦》,還是張華的《博物志》,都不是最早記錄“火井”的著作。記錄火井最早的著述當首推西漢文學家揚雄所撰的《蜀王本紀》。他在書中記載: “臨邛有火井一所,縱廣五尺……井上煮鹽?!睋P雄是成都人,又是治學嚴謹?shù)拇髮W者,他所記錄的事不僅發(fā)生在他的時代,同時還發(fā)生在他的身邊(臨邛離成都并不遠),應該可信。如果他對“井上煮鹽”有興趣,完全有條件前去考察。可以說,從西漢揚雄開始,火井就受到了世人的關注。
后世記載“火井”的著述很多,在這些記載中,當數(shù)四川人、晉代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最為詳細,他在這部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地方志中寫道:臨邛“有火井,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shù)十里。以竹筒盛其光以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也。井有二,一燥一水。蓋火井之民。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鹽;家火煮之,得無幾也。有古石山,有石礦,大如蒜子?;馃现闪髦цF,甚剛。因置鐵官,有鐵祖廟祠。漢文帝時,以鐵、銅賜侍郎鄧通……”
上述記載說明,至遲在西漢,邛崍火井就被用來煮鹽,后來又可能用天然氣來煉鐵,這是世界上有關天然氣開發(fā)利用的最早記錄,比之西方最早使用天然氣的英國(時間是公元1668年),要早1600多年。在《華陽國志》有關臨邛的這段記述中,三種古老的文明形態(tài)出現(xiàn)了:天然氣的開發(fā)利用,鹽的冶煉與鐵的冶煉。
古代的臨邛,是巴蜀井鹽生產(chǎn)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戰(zhàn)國末期,秦蜀郡守李冰“穿廣都(今雙流縣東南)鹽井諸陂地”后,井鹽生產(chǎn)日見繁榮。對當時及其后蜀地發(fā)達興盛的井鹽業(yè)最生動的描繪當數(shù)左思,他在《蜀都賦》中寫道: “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比绱朔笔⒅埃钊诵南蛲?。
當時,臨邛的井鹽產(chǎn)量極高,生產(chǎn)技術先進,西漢時就在這里設置鹽官進行管理。可以說,臨邛火井的發(fā)現(xiàn)是與井鹽生產(chǎn)的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因為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舉往往都是在實踐過程中得以完成的。當人們在天然氣蘊藏豐富的布濮水畔挖掘深井時,往往會發(fā)現(xiàn)井中冒煙冒火,于是就引取井中的天然氣來熬煮鹵水,臨邛因此而成為世界上首次使用天然氣的地方而聞名中外。
《初學記》卷七引《異苑》云:“臨邛縣有火井,漢室之盛則赫熾,桓、靈之際火勢漸微,諸葛孔明一窺而更盛?!倍鸩⒂质侨绾螣掻}的呢?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jié),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鹵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啟竹而視之,絕無半點焦炎意。未見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間大奇事也。”世界科技史告訴我們,利用天然氣煮制井鹽,不僅省用燃料,而且產(chǎn)量較高,在古代手工業(yè)制鹽史上不能不說是一次革命。臨邛火井的鹽業(yè)生產(chǎn)一直延續(xù)至南宋。大約南宋時因天然氣用盡,鹽井已封,產(chǎn)量銳減,臨邛火井方成為歷史的陳跡。天然氣的長期旺盛,給當?shù)氐慕?jīng)濟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就在火井所在的地方,北周時期(公元557-581年)設置火井鎮(zhèn),從此,它成了一級正式的行政區(qū)劃地名。隋煬帝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火井鎮(zhèn)升置為火井縣,直到元朝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整整668年時間,這里一直是縣級行政單位。無論是作為鎮(zhèn)還是作為縣,抑或以前的非行政稱謂,火井始終“坐不改名,站不改姓”,這在地名學上是罕見的。如今,古老的火井雖然早已廢棄不用,遺跡難尋,但那里的天然氣儲備量卻依舊十分豐富。
精美絕倫話邛窯
今天的臨邛制鹽業(yè)早已衰微,然而,火的使命仍在溫暖地傳承,火與黏土的結合而孕育出的大量邛窯器物,不僅給南方絲綢之路貢獻了一種新的貨物,更給這片土地帶來了無上的榮光。邛窯是中國彩繪的故鄉(xiāng),這是南方絲綢之路給人類文明的又一出其不意的貢獻,同時也增添了南方絲綢之路的文化品質與無窮魅力。邛崍市境內(nèi)的邛窯遺址有臨邛鎮(zhèn)十方堂村古窯址、白鶴大漁村古窯址、西河尖山子古窯址、柴沖窯古窯址,固驛鎮(zhèn)公義村瓦窯山古窯址等。邛窯的燒制則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衰于宋。它是土的藝術,火的結晶。1935-1936年間軍閥唐式遵縱令軍民對邛窯遺址進行太肆亂挖。亂掘,出土大量陶瓷文物流失海內(nèi)外。同時引起中外古陶瓷研究者的關注,美、英學者葛維漢,貝德福等先后到十方堂窯址進行調(diào)查,并發(fā)表研究文章,邛窯聲名遠播,使沉睡千年的邛窯在劫掠中再度聞名于世。所謂邛窯的發(fā)現(xiàn)即始于此。
今邛窯遺址發(fā)掘出土古陶瓷器物有一萬多件,器物品種多類多式,有各種生活用具、建筑構件、生產(chǎn)工具、文房用品、娛樂用品、禮儀用品等。燒造的生活用具主要有杯、盤、碗、盞、碟、壺、盆、盒、缽、缸、燈等,其中省油燈、提粱罐是邛窯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在其它窯址中很少見。陶瓷器釉色有20多種,以青為主,泛白、泛灰或泛黃,精美異常,燒制出的人物、動物生動逼真,器物制作方法有輪制、模制、手捏、雕刻等。裝飾技法主要有釉下彩繪、印花、刻劃花、堆貼花等。邛窯釉下彩繪是邛窯陶瓷器物的精華,“邛三彩”是以邛窯陶瓷器物的釉下高溫三彩而得名,色彩多以黃、褐、綠為主,紋飾簡練,獨具川西民間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唐代邛窯就燒造出釉里紅。燒造方法從早期的裸燒、套燒、疊燒、支燒發(fā)展到唐代的匣缽裝燒。
聲名遠播臺鐵業(yè)
使臨邛聲名遠播的還有冶鐵鑄造技術。據(jù)《華陽國志》記載,邛崍山中蘊藏有極為豐富的鐵礦,礦石“大如蒜子”。所煉之鐵,剛性最好,深受西南各族同胞的喜愛。無論是鹽還是鐵,都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因此,在兩漢時代,朝廷都在臨邛設置鐵官。直至宋代,還在臨邛設置過專司鑄鐵的惠民監(jiān)。20世紀70年代,邛崍城里的孩子們常在城西的一個叫鐵屎壩的地方玩耍,時不時地還能尋見舊時冶鐵遺棄的廢渣(當?shù)厮追Q鐵屎)。南方絲綢之路的開拓,在很大程度上得助于臨邛擲地有聲的鐵器。而臨邛冶鐵鑄造業(yè)的勃興與發(fā)展,則得力于卓文君的父親、一代冶鐵大亨卓王孫及山東遷入的程鄭氏等人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
公元前228年,秦國一舉攻下趙國,為防備趙國豪富遺民叛亂,便將他們千里迢迢遷徙至邊遠的蜀地。在這些背井離鄉(xiāng)的遺民群中,便有冶鐵商卓王孫夫婦。當這些流離失所的“遷虜”跋山涉水,翻越秦嶺,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四川盆地邊緣的小城葭萌(今四川廣元昭化),他們再也不想走了,都希望定居于離家鄉(xiāng)相對較近的地方。為了能留在葭蔭,有的人甚至賄賂押遷的官員,以求停止南行,就地定居。唯有卓氏夫婦目光遠大,認為葭萌“此地狹薄”,加之這么多人留居此地,求生之路勢必愈益狹小,絕非安居樂業(yè)之地。仿佛卓氏的姓氏在冥冥之中引導著他們,卓氏夫婦卓爾不群,毅然前行,繼續(xù)南下。當他們不畏路遙山險,推著小車來到山水清明的臨邛,有些喜出望外,他們停住了前行的腳步,在此扎下了根。卓王孫本來就是冶鐵商,來到臨邛后,便因地制宜,利用廉價的食物,招貧民開礦,冶鑄鐵器。那時,南方絲綢之路已打通,便通過這條商貿(mào)通道,在滇、蜀兩地交易成巨富,家業(yè)之大,竟擁有僮仆千人。此時,另有一山東鐵商程鄭,也來到臨邛,招募數(shù)百奴隸,鼓鑄鐵器,成為與卓王孫一樣的富豪。“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獵之樂,擬于人君?!薄妒酚洝へ浿沉袀鳌愤@樣形容卓王孫的富。而程鄭“亦治鑄,賈椎髻之民,富埒卓氏。”
在當時,好讀書,善辭賦,學擊劍的司馬相如是臨邛令王吉的好友,因此常以車騎來臨邛游玩、小住,后和卓文君在臨邛開酒坊,給臨邛增添了幾多浪漫。二人的愛情佳話也隨南方絲綢之路上運送茶葉,蜀布、邛竹杖的馬幫,被帶到了異國他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