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定婚待嫁,父母就要為其準(zhǔn)備傳統(tǒng)的陪嫁品——錫器,這已經(jīng)成了江南一帶歷史悠久的民間“錫俗”。錫器嫁妝必備的“三大件”是:錫燭臺、錫酒壺、錫糖罐,有的娘家還另附加了一些小件錫器作嫁妝,如錫花瓶、錫果盤、錫茶葉罐等。這些以錫為主要金屬原料加工而成的錫器,由于與民間婚俗有關(guān),所以我們也稱這是一種“錫俗”。
女兒出嫁時,娘家給予女兒的嫁妝是要敞開讓路人目睹的,這樣娘家才顯得體面。那些新打造的錫器,貼上大紅紙剪成的雙喜字之后,特別引人注目。錫燭臺、錫酒壺、錫糖罐是武夷山民間隨處可見的錫器嫁妝。新婚之夜,洞房是要燃點花燭的,花燭也叫紅燭,是新郎母親的嫡親兄弟(娘舅)為新婚之夜的外甥送的;而用來安插娘舅所送紅燭的燭臺,則必須由新娘的父母提前準(zhǔn)備,這是象征幸福愛情之光的紅燭。錫酒壺呢,更是文化味十足。女兒出嫁之前夜,男方就要派長輩和伴娘數(shù)人,提上燈盞(必須一路點燃中途不能滅)和酒壺(這把酒壺必須是男方母親做新娘時陪嫁的),帶上公雞、蹄、香煙、糖果、小紅禮包,前往女方家“接火”。女方長輩接過男方的錫酒壺唱道:“一只公雞一壺酒,老婆得到手。”由于錫酒壺的形狀像男生殖器,有鮮明的男性性器官象征,傳遞著一種健康和諧的生殖信息,所以它在武夷山民間代表著生殖符號。女方父母送錫酒壺給女婿,其實是寄托著一種愿望,那就是希望女兒結(jié)婚后能早生貴子,完成兩家長輩寄予他們新婚夫婦的生育期望。因此,錫酒壺在傳統(tǒng)錫嫁妝中是必不可少的。至于錫罐,就是女方母親用于盛糖果之類給女兒的,其意思是暗示女兒要懂得過日子,壇壇罐罐不能空,罐滿糖,糖滿罐,日子長年甜蜜殷實。
錫器嫁妝的打造,也很有民俗味。它包括擇日、討口彩、付賞錢等禮儀內(nèi)涵的程序。凡要打造女兒嫁妝錫器的,開工之日的首餐,要煮荷包蛋一碗給錫匠吃;完工之日,東家要用紅紙包上謝禮給錫匠,作為賞錢。這類做法,除表示對手藝人錫匠的尊重外,還表達(dá)了娘家對女兒即將出嫁的一種喜悅之情。錫匠被女方娘家請去打造錫器時,為求吉利,須擇吉日請錫匠開爐。一般選閏月或立秋后月份的三六九日。錫匠打造每一件錫器即將完工時,主人要向街坊鄰居討口彩。比如說:“做娘的真大方,為女兒添財又添福啦,將來一定能抱上胖外孫啦”之類。
錫器是由工匠一個小部件一個小部件地打制的,在整合錫器全部部件時,錫匠最忌旁人惡言惡語。筆者在跟蹤拍這組圖片時,就目睹了這樣一件事:一位小青年看錫匠正聚精會神在焊接錫酒壺部件,隨口說了句“年輕人還興這老古董?這樣的東西早就過時了,沒用啦。” 錫匠立即斥其多嘴,反駁那青年道:“東家的錫酒壺怎么會沒用?你別嘴巴不干凈?!卞a匠在爐中熔化錫液再往模子里澆灌錫件胚形時,不許旁人評頭論足,看得出錫匠是帶著一股虔誠的勁,來完成他的錫器制作的。
成形于錫匠巧妙之手的一把把錫酒壺,一只只布滿著新底紋圖案的糖果錫罐,都是與盛放生活中的食品果品有關(guān)。這些融入民間工藝的錫器,透射著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的靈巧光彩,我們欣喜地看到,錫器這朵民間工藝奇葩,在民間生活中有著它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