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既好吃又好客,餐桌上總是琳瑯滿目,一道接一道,吃到肚子裝不下才肯罷休。人們形容貧窮的生活為“飯也吃不飽”。于是,吃飽成了一種標(biāo)準(zhǔn),既是基本的生活條件,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之一。
前不久,曾寫短文《餓不死富人,撐得死窮人》,評論美國最近通過的一條禁止在某地區(qū)開快餐店的法律。現(xiàn)代社會讓窮人有足夠的食物吃飽,卻因為不加節(jié)制而吃出很多疾病。這個法律令人對自助餐廳也產(chǎn)生懷疑,因為自助餐本身就是不加節(jié)制的吃喝形式。轟轟烈烈大吃大喝的享受,結(jié)果是加快了走向墳?zāi)沟乃俣?。吃得飽吃得好,醉生夢死,享受?dāng)下,仍然是很多人的人生哲理。但是,在西方,很多人正在自覺地向“不吃飽”轉(zhuǎn)移,其中有健康的原因,也有宗教理念的支持,還有對風(fēng)尚的追求。有的一天兩餐,有的下午三點以后不再進餐,有的免掉了晚餐等等。對欲望的節(jié)制,做起來并不容易,需要長遠的眼光和理性思考。人類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不吃飽,也許,就是一個從窮到富,由富裕到文明的漫長過程。
我的一個朋友原來臉色蠟黃,疲憊乏力,最近突然膚色白嫩,紅光滿面。我以為她用了最先進的護膚產(chǎn)品,便向她請教。她連連搖頭,說生活一如往常,什么都沒有改變。直到某天,前往赴宴,才發(fā)現(xiàn)了她的秘密,原來,也是“不吃飽”族。所謂赴宴,吃的是自烤的全麥面包、有機生菜雞肉沙拉以及一大盆被酸奶覆蓋的新鮮水果。非但食物簡單,而且量也少得可憐,好像只嘗了幾口就收場了。沒吃飽,杯盤已空空如也,這種顛覆,對我是從身體的感覺到價值觀念全方位的沖擊,為此思考了很久,并開始身體力行。
不吃飽首先意味著不餓不吃,比如清晨的早飯,喝一杯牛奶一片面包,消除了饑餓的感覺,那就不要再吃了;第二,少吃多餐,如果覺得餓了,可以在上午十點左右加一份水果;第三,多吃生菜,能生吃就不要加熱,以免營養(yǎng)流失,生菜新鮮,體積大,容易有飽腹感;第四,吃得少而精,用買大量的便宜菜的支出去買昂貴食品,比如,有機蔬菜和肉類,每周至少吃兩次深海魚,每天吃一杯藍莓等;第五,葷菜量減半,原來吃兩個雞腿,改吃一個,一塊豬排改吃半塊;第六,提前吃晚餐,下午五點以后,除了蔬果,其他都禁吃。試驗結(jié)果是,身心輕松,精神煥發(fā)。各位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