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菜籃子的女人最幸福”這是臺灣濟慈醫(yī)院證嚴法師的原話。結(jié)婚之始,我便有了提籃買菜的經(jīng)歷。在很長的一個時期里,我對這話始終找不著感覺,很難想象買菜能與幸福聯(lián)在一起,相反,還常常與先生相互推托:“今天你買菜哈! 我可沒空!”爭論的結(jié)果往往是:兩個懶人便在外面的小餐館湊合了。
現(xiàn)在,逛菜場已經(jīng)成了我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為了環(huán)保,我還特地買了個美麗精致的藤編菜籃。菜市場的小販永遠有事干:我親眼看見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賣干雜,有生意的時候忙生意,沒生意的時候就剝蒜,剝青豆,臉上完全沒有不耐煩,那個麻利,那份知足心,很是讓我心動。工作一天,心情再煩再亂也會在那刻放輕松起來,覺得生活真美好!
攤主對自己攤位上菜的做法了如指掌,一般情況下會很樂意傳授給顧客的,看到我冥思苦想的時候,會開導開導:“清炒也可以,加點肉絲炒也可以,炒牛肉……看你喜歡吃什么口味的了,炒青椒,炒仔姜……”呵呵,在她的慫恿下,我忍不住又買了點仔姜。買菜還買出了友情呢!有次我出外旅游有半月,沒去買菜。一走進菜場,他們見我就問:“你出差了吧?怎么老沒見你買菜呢?”、“你到哪去了?搞得我們怪想你的”,聽得我心里挺溫暖的。
到了周末的時候,先生主動要求參與買菜,倆人一邊散步一邊商量著當日的食譜。到了菜場,那一排排碼得整整齊齊、水靈靈鮮嫩嫩的蔬菜,還有那一家挨著一家賣各種鹵食拌菜的小店,嚴重刺激我們的視覺和味覺,還有烹飪的沖動,我們相互商量著、想象著把那些頂花帶刺的黃瓜哥哥、還有新摘的本地的西紅柿妹妹、青綠修長的西芹姐姐變成我們自家桌上的一道道菜。攤主都對我們笑臉相迎,錢的零頭幾角一定要抹去不要的。這種快樂的氣氛也感染給了先生,他每每在這時候感嘆:“想不到你在菜場的人緣都這樣好啊?!?/p>
先生是山東人,特愛吃饅頭,對饅頭的挑剔,達到讓我驚訝的程度。我是四川人,吃大米長大的,吃誰家饅頭都是一個味道,最初買回來他不吃。后來,先生認準了菜場邊角處一家山東人做的饅頭,每次還離老遠呢,老板就親熱地招呼他??匆娢覀兪掷锏牟硕嗔?,主動地找個大塑料袋給裝起來,放得舒舒服服才交到我們手上;假如哪次沒有零錢,也一定要讓我們把饅頭提走。買菜回來的路上,寧肯另一只手拿得重些,我們都會空出一只手來,牽住彼此的手……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陪我買菜也成了他周末一件非常愉快的休閑活動。
回到家里,兩人配合著清、理、洗、切,完美的搭配組合,融通和諧的主調(diào),一切都在于整個烹飪過程的準確把握。于是一兩道活色生香的菜肴端上了餐桌,既素凈又醇厚,還很清淡,淡中透著清甜,清水芙蓉般天然!夫妻對坐,開心而食。先生也知道平日里看上去極其簡單的一菜一湯從買到上桌,花費的是小半天的工夫,一個女人把對丈夫的愛全融化在一鍋湯水和一盤菜肴中,他自然體會得到。先生眼里的湯水也有了內(nèi)容,有了一顆靈動的感恩之心。婚姻和烹調(diào)也是異曲同工:對方的不足是生活的難點,寬容諒解是前提,消弱轉(zhuǎn)化是藝術(shù)。
前陣子,先生的朋友到家中來玩,走時自言自己家較我們家少了一種味,一種家的味道。他家里彌漫有花香、書香、咖啡香,雅致而富于情調(diào),裝修豪華的廚房形同虛設(shè),頂多是超市買回的東西在微波爐中加熱一下。我知道他們家缺少的是菜香味、肉香味,還有幸福家庭廚房里常有的溫暖和忙碌,缺少的是人間煙火的溫情。
老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其實婚姻如同買菜,都存在取舍和選擇。我慶幸嫁給了一個能陪我買菜,陪我散步,一起挑揀蔬果饅頭的老公,不論是他陪我還是我陪他。幸福對于我們來說,就像菜市場里頻頻與我們打招呼的熟人和攤販,每天都能碰到。
責編/宿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