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報紙極力追求文圖并茂,每天都要刊發(fā)數量眾多的新聞圖片;又因為新聞攝影愛好者增多、設備普及、傳輸便捷,每天又有大量的照片傳向報社。按理說,該是供求平衡吧。但實不然,很多通訊員的稿件仍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分布在各行各業(yè)的龐大的通訊員隊伍,還有并不是確切的通訊員身份的愛好者,都是保證報紙出刊的重要力量。這里還是籠統(tǒng)地以“通訊員”之稱,談談為報紙多送有質量的新聞圖片中的八項注意。
一、責任。通訊員一般是單位的宣傳文化干事或是熱愛新聞攝影的發(fā)燒友,無論是以工作責任為重,還是社會責任使然,都有一種責任擔當。對身邊發(fā)生的典型事件、出現的典型人物,隨時有責任進行自覺的、積極的報道,有責任運用文字和影像報道及傳播,讓感動自己的新聞人物和事件感動更多的讀者和群眾。傳播的意義在于共同關注、分享和共擔。因而,從事新聞攝影就多了一份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是潛移默化的。我們的新聞攝影與新聞的導向要求是一致的,要為建設和諧社會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
二、心態(tài)。新聞攝影是一項需要精力、體力、耐心和悟性的工作,要有感而“攝”,判斷感受新聞事件,選取角度真實反映。同時拍攝時要講求技巧技法,熟練運用鏡頭,通過鏡頭語言和新聞圖片的畫面內涵展現要表達的意圖,突出主題的表現力。新聞攝影工作需要保持一個有追求、有毅力、不懈怠、不放棄的心理狀態(tài),圖片要反復推敲,尋找差距。有些通訊員能長久堅持,有些則沒有多少天的熱度。新聞攝影很辛苦,報酬低,要求高,難得有一些人在這塊田地里長時間地耕耘和守望。搞新聞攝影也有“一夜成名”的,但為數不多,而且大多產生在行家里手之中,所以,要有平和的心態(tài),享受其中的寂靜與甘苦。
三、積淀。要拍攝出有影響、有質量、能產生共鳴的作品,必須具有敏銳的新聞事件的選取能力,有深厚的生活積淀。我們每天都在生活,但并不等于發(fā)現、挖掘、提煉生活的素材。在熱愛生活、善于發(fā)現的基礎上,通過關注現實、收集信息等活動,把有價值的東西充分提煉、表達出來。
四、勤快。腦勤、手勤、腿勤是新聞攝影的基本要求。既然有服務于新聞攝影事業(yè)的志向,就應熱愛新聞創(chuàng)作和新聞攝影事業(yè),把它當做工作的一部分、學習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辛苦并快樂著。不像許多文字稿件,可以用會議材料或電話采訪寫稿子,新聞攝影總是現場新聞,有時還得爬高摸低找角度,創(chuàng)造與眾不同的視覺感。有時為了更好地反映環(huán)境,交待事件中新聞人物的情感立場,還得在新聞采訪事前、事中積極思考,有效應對。陜西有幾個專職記者和新聞攝影愛好者,經?!皰呓帧?,即無線索的搜尋式拍攝,看看能發(fā)掘什么新聞故事。這就要看誰能在林林總總的人流中挖掘和提煉新聞。當然,前提是必須勤快。
五、時效。很多稿件的傳播是有時間要求的,尤其是信息、新聞類稿件的時效性更強,因而采拍新聞圖片要有強烈的時間觀念,力求在最短的時間里,最好當天傳給報社或圖片網站上。數碼相機和無線上網的普及運用徹底解決了傳輸難的問題,這也能讓來自基層偏遠的鮮活新聞盡早見報或到網上。
六、發(fā)現。就是要宏觀著眼,微觀人手。首先要增強自己的宏觀意識和把握大局的能力,為此,要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了解領會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段時間的工作中心和主要任務。同時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沉”到生活的激流中去觀察、去感受、去積累,善于把宏觀和微觀結合起來。有了宏觀意識,就能審時度勢,從總攬全局中透視問題,大大拓寬自己的視野;對被采訪的事物能作出明確的判斷。能迅速掂量出被報道事物的新聞價值。我們常說記者要有新聞敏感性,只有掌握、熟悉、了解一段時間以來大的新聞宣傳背景,才能在已經發(fā)生、正在發(fā)生、可能發(fā)生的客觀事物中,迅速而準確地命中目標。比如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時政新聞,就分別關注過城鄉(xiāng)建設、個體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改制、旅游開發(fā)、環(huán)境治理、農村優(yōu)勢產業(yè)、新農村建設、農民文化生活、扶貧幫困等,也關注過學生減負、素質教育問題,民工在城市里的生存狀態(tài),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等。還有一些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如國慶節(jié)、春節(jié)、國際旅游日、地球日、環(huán)境保護日、戒毒日、3·15消費者權益日等,這些都是較為長久的新聞資源。生活里的突發(fā)事件、新聞事件很多,媒體的專職攝影記者數量有限,鞭長莫及,各地的通訊員離新聞源近,這些“土特產”要珍惜利用、及時報道。
七、提升。攝影界的許多前輩包括正活躍在新聞攝影界的骨干力量,都不一定是攝影專業(yè)畢業(yè)的。熱愛新聞攝影這個崗位,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同樣也會有不俗的成績。如果說這里有訣竅,那就是大量學習、快速提升??窃凇度嗣袢請蟆贰缎氯A每日電訊》等知名報紙的新聞圖片具有較好的輿論引導性和主題示范性,代表了一個時期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主題表現、構圖、用光等比較講究。另外,網絡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當中,中國日報圖片網、國務院新聞圖片網等國內外網站時刻都在發(fā)布最新的圖片,且同題材圖片也會匯集在一起,通訊員能很快瀏覽學習,知曉在同源新聞事件中,不同記者的采訪角度和切入點,照片的特點、高低顯而易見。這種研究式、比較式的學習是最便捷的。還要學習編輯編發(fā)的圖片故事、組照等,知道一組新聞事件圖片有關事件交待、環(huán)境交待、主體照片的選擇和表現、事件結果等圖片運用,從而在學習組照的拍攝中,更明確單幅新聞照片應選取的瞬間、構圖。專業(yè)的攝影報刊如《人民攝影》《中國攝影報》《大眾攝影》等,也刊登大量新聞、藝術照片,并從器材到攝影技術引導讓學者入門,讓人受益匪淺,向主流媒體學習、與攝影同行切磋,向自己認為圖片運用得好的報紙多投稿,都會使自己及早找到感覺,漸入佳境。
八、器材。通訊員使用的相機,從兩三千元的家用數碼機到數萬元的專業(yè)相機不等。像素、感光度、快門速度、快門遲滯等各不相同。好的相機使用起來固然順手,但不是能拍到好照片的決定因素。新聞報紙用的圖片像素不需要很大,圖片的新聞性、主題的表現力才是決定因素。新聞攝影界有公認說法: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拍得不夠多;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你離得不夠近。想不到就拍不到,新聞照片的競爭,說到底是拍攝者的想法和思考的比拼。再一個問題,就是器材工具的現代化固然為新聞攝影提供了科技支撐和便捷,但千萬不能作假。幾年前,省內一家大報曾編發(fā)了一組來自商洛的一名“資深”通訊員的圖片故事:表現了一個被村里人救助長大的孤兒結婚的場面。圖像非常有鄉(xiāng)土氣息,也很有沖擊力。見報后不久,就有讀者反映這是一則假新聞。近年來國內外媒體爆出假照片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如參加“華賽”且獲獎的照片《深圳第一爆》、獲獎照片《藏羚羊穿過青藏鐵路》等,作者為了畫面完美、為了獲獎,不顧實時境況,刻意“拼貼”,成為新聞攝影界的污點。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在作假太容易的今天,新聞攝影不能棄命不顧。
(作者單位:陜西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