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探奇之旅,猶如一場美妙又怪異的夢游,那遙遙無期顛沛流離的爛路和旅程中絕望而神秘的探詢總在眼前浮現(xiàn)。回想起艱險的過程,又好似在記憶里被遺忘了,惟一存留的是那神秘高低錯落的“林木”——札達土林。札達土林為遠古大湖湖盆及大河河床歷千萬年地質變遷而成,形態(tài)各異,巧奪天工,蜿蜓曲折數(shù)十里。
天色剛亮就從塔欽早早出發(fā),啟程至巴爾這段路還算平直,雖然要有十幾條涉水路段出現(xiàn),但只要沒有大雨就能夠輕松通過。一路顛簸中看到在路的右邊是岡底斯山,左邊是喜馬拉雅山,數(shù)十公里不見人煙。全程沙土鋪裝路實際上已經(jīng)是慘不忍睹了,在內地也許只能算是個無人保養(yǎng)并即將廢棄的荒涼路基了,舉世聞名的西藏阿里大搓板路就是指的這段。在前半部分河流縱橫多,涉水路段多。不可操之過急,多提前勘測好水流情況,需精心設計過河路線。通向西藏極西的阿里高原之路,實際上無路可言,不過是在寬闊的高原大地上隨心所欲地輾出無數(shù)條車輪而已。
到札達有兩條路,老路是在那木如向西拐進山,但從10月至次年4月封山不能通行,一般都是從新路駛進札達縣。新路在巴爾兵站路口西行轉進山,但對于沒有經(jīng)驗的內地人判斷混亂的車轍并確認進山的道路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根據(jù)GPS的指引,車終于走上了正途,到巴爾兵站向前三公里處就可以發(fā)現(xiàn)左轉進山的道路,又是顛簸的土路而且在山的峭壁上非常狹窄,讓人擔心若是碰見會車如何應付。翻山越嶺,沿蜿蜒的山路前行,還要翻越幾個山口海拔一路下降,由荒漠黃塵的臺地向縱深行進,地形逐漸突兀有質起來,我們很快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在土林群峰中穿行。在一些山口處可以居高臨下地看到遠處雪峰下的土林全景,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xiàn)出金色的光彩。雄偉壯觀的札達土林,類似西北的“雅丹”地貌奇觀,強烈的喜馬拉雅地質構造運動將古湖泊變?yōu)楦珊缘暮喑练e,形成了它的獨特外觀,千百年來高原上風沙的侵蝕,造就了它的千姿百態(tài)。
其實,札達土林成因于百萬年的地質變遷。一百多萬年前,札達到普蘭間是個方圓五百多公里的大湖,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湖盆升高,沖磨出“建筑物”的層高,經(jīng)多年雨蝕在壁立陡峭的山巖上雕琢出今日的景象。
這是一片黃沙與泥石構成的世界,是一片土質的林莽。高而平的山被縱向侵蝕成一條條深深的溝壑與褶皺,使得一座座山巒遠看猶如一片林海,近處的小丘和山坡仍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細而碎的黏土混雜著小礫石形成的肌體,陽光之下,金黃燦爛,熠熠生輝。遠處,一排排殘塔斷壁聳立存山崖之間,在陽光下與白色的山體混為一體,星羅棋布,點綴期間。
從扎布讓回城的路上,我們的六缸小切由于缺乏涉水行車經(jīng)驗,又不遵守行進紀律而擅自離隊單獨前行,陷入了村口的泥塘中,幾經(jīng)掙扎無果,還是被后援的獵豹拖出才結束了痛苦的煎熬。但是前軸油封經(jīng)常漏油從此成了慢性病。
離開札達縣城準備行李和裝備時,偶然發(fā)現(xiàn)后背箱車門玻璃已經(jīng)被震掉,若不是因為緩慢開門,險些會掉在地上粉碎。打聽一圈,當?shù)赝辛宙?zhèn)上竟沒有一家能夠提供玻璃與車駕進行黏合的修理服務或專業(yè)的黏合劑,無奈之下只好使用自備的玻璃膠和電工用漆面紅色膠布,不過效果很好,在到達阿里行署獅泉河鎮(zhèn)之前始終堅固安全地行過了癲狂的300公里山路。
戶外探險提示
1 札達縣政府招待所和縣城武裝部招待所,30元/人。
2 這里吃飯比較貴,即使一個炒素菜也可以賣到25元/份以上,慶幸的是,這里的飯館還不少,有選擇的余地。
3 隨車可帶些禮物,給孩子們帶些筆記本或鉛筆橡皮之類的文具:多準備零錢用于臨時供養(yǎng)僧人寺院或布施乞討者。
4 在去阿里的路上通常都可以在晚上投宿縣城,而且住宿條件都算比較好,如果投宿于珠峰大本營賓館,最好在老定日買進山門票時打聽好。旺季通常要有可能無法投宿的心理準備。隨車多帶些可口的零食和方便食品,在阿里地區(qū)的行進中很多情況下要在路上自己準備午餐。
5 提前在戶口所在地辦理邊防證或至少攜帶身份證和護照;外國人進入阿里地區(qū)必須在拉薩辦理相關的三種證件并由旅行社指定導游陪同全程。
必備物品:
必須攜帶備用手電筒,拖牽用繩索,最好準備備用油桶,續(xù)航能力可達300km,以防萬一(如果穿越新藏線則為必備用品)。兩驅車不建議進入札達,如想冒險至少要有四驅車同行。
鐵鍬、拖牽、簡易修理工具、探照燈、西藏詳細地圖、備用油桶(20~30公升/個),此次備用零件還包括:三套保養(yǎng)用品,前插組件一副、軸承兩套、底盤保護鋼板、減震器、膠套,還應根據(jù)個體問題帶上備用的修理工具和易損的電路元件等。如從拉薩方向進阿里,可在塔欽加滿油,從札達縣城啟程應在縣城加滿油,到獅泉河才能續(xù)油。
注意事項:
阿里地區(qū)河流,早晚漲水較多,適宜午間涉水過河,同時注意前方雨帶或底層云位置所在,井防河流急漲水。遇河流不必慌張,應先查看水情,選擇有小浪花翻滾之處,如有前車同行和來車,遠離河岸觀察水的深度和路跡。遇有大車常壓路跡,最好選擇兩輪之間的位置,以免水下隆起部位,阻擋底盤。公路上遇洪水時,洪水高于路面及路面彎道,務必要探明路基寬度,下水用樹枝或定位參照物標識危險區(qū)域,并注意另一邊排水溝位置。過泥石流區(qū)域盡量用四驅高速一二擋沖過,井用雙手來回快打方向,用前輪撥開泥漿通過,如不幸被陷,用四驅低速倒擋退出,清除路面障礙物后再過。而過塌方區(qū)則盡量避開高于底盤的巖石如需排石,注意留人觀察山體碎石,以防碎石滾落傷人。若車隊行駛,各車需拉開距離,加速或減進而過,盡量在滾石區(qū)域遠離貨車。
阿里碎石路面居多,注意控制車速,最好不超過50公里/時。如磨損過早的輪胎,極易折斷外胎鋼絲,建議用尼龍線外胎。在草原荒漠上行駛極易迷路,建議盡量不要開夜車。及時尋找住宿地點,行駛中注意參照物,如電桿或路旁光纜樁,不要離開視線距離,隨時注意地圖標示,如河流走向及村莊或湖泊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