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壹基金桃坪幫扶點負責人周育敏
《戶外探險》:你的工作主要是什么?
周育敏:幫扶站的工作主要是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管理幫扶點,負責繡工招聘、培訓、幫扶點建立、訂單派發(fā)、生產(chǎn)計劃實施和品質(zhì)把控,幫扶點主要是解決羌族婦女平時在家繡制產(chǎn)品時遇到的突發(fā)困難,同對核算和下發(fā)制作成品的勞務報酬。
《戶外探險》:你看上去這樣年輕,是怎么成為負責人的?
周育敏:嘿嘿,沒錯,我是看上去比較顯小,縣里選拔推薦后,幫扶中心總部的同事第一次見到我,也擔一心我無法承擔這項工作。因為這項工作很辛苦,每個幫扶點的建立都需要我們親自考察。我們需要背著自己喝的水吃的東西以及一些繡品徒步到每個村寨,不僅要應對阻斷的道路,還要應對村民的不信任。不過一工作起來,他們就完全認可我了。
《戶外探險》:你提到“村民的不信任”,這是怎么回事?
周育敏:這是每個幫扶點最初都會遇到的問題,她們想:“一副繡品給你,你賣出去是不是要賺很多錢呀?”我曾見到一位老奶奶,她一輩子都沒有下過山,這讓我印象很深,所以不管多難我也要堅持把這件事情做下去。我和她們聊天,和她們一起吃住,耐心向她們講,讓她們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這份不信任不用很長時間就能化解。
《戶外探險》:目前,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周育敏:提高羌繡的質(zhì)量。如果讓羌族婦女足不出戶即可依靠手工制作為家庭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收入,那么刺繡工藝就要提高?!扒祭C幫扶計劃”三年后要推廣到整個災區(qū),實現(xiàn)就業(yè)人數(shù)30000人,形成羌繡文化產(chǎn)業(yè)集群。粗糙的繡品沒有市場,也無法實現(xiàn)自救。所以,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組織院校老師和民間藝人為我們做羌繡技藝的培訓。我們要用雙手,為災區(qū)繡出一片美麗的家園。
車子爬行在蜿蜒的山路上,窗外塵土飛揚,一輛輛滿載重建物資的軍車急馳而過。高山縱谷間,滑坡的山體還是千瘡百孔,淡綠色的湖水像塊塊碧玉系在山腳,如果不是露出水面的幾角屋檐,很難想像就是這樣美麗的湖水,吞噬了多少人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良田和村莊。2009年初,我和幾位同事在塵囂中奔赴5·12地震重災區(qū)川西理茂二縣深入村寨進行實地探訪,考察并實施樂施會災后重建項目。
蓋房,還是修路?
上關村在茂縣光明鄉(xiāng)的半高山上,海拔兩千多米,“半高山”是指比半山要高,但還沒到山頂?shù)牡囟?。上關村分三個組,125戶。5·12地震發(fā)生的時候,大多數(shù)村民正在地里干活,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瓦頂木墻的房屋經(jīng)不起折騰,69%倒塌,90%成了危房。往年出去打工賺錢的青壯年漢子都留下來,蓋新房,成了村里的頭等大事。
上午11點,太陽剛爬上海拔近3000米的太山,噼里啪啦,叮叮當當,此時上關村的村口開始熱鬧起來。羌族蓋新房,上主梁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要把涂成正紅色的主梁架在凳子上,工匠用一元的硬幣作釘子,將寓意吉祥的條幅嵌在梁間,起梁的號子齊刷刷唱起來,福氣隨紅彤彤的主梁搖晃著緩緩升上屋頂。主人家在眾目睽睽之下要雙膝跪地,接屋頂工匠投下的五谷雜糧,寓意為家神請安祈福。羌族的宗教信仰還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階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家神,家神也是家的地盤神,所以在地盤上建屋或遷入,祭家神是少不了的。
第二個高潮和一只公雞有關。工匠將主人家精心挑選的紅冠綠尾大公雞舉上主梁,人撤下,雞卻留在梁上。下面的人全然不把那只梁上的公雞放在眼里似的,該放鞭炮的放鞭炮,該分糖果的分糖果,過了沒一會兒,心滿意足的人陸續(xù)散去。公雞見沒人管它,這才百般不情愿地飛下來。暗中觀察的人馬上記下公雞落下的地方,那是家神授意的最吉利的方向。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提到蓋新房就高興。在入戶走訪村民的時候,我們也聽到一些訴苦,比如,蓋一座新房需要20萬,政府補貼兩萬,貸款三萬,錢還差得遠。聽說山下蓋間房并不需要這么多錢,主要因為上關村在高山,交通很不方便,同樣塊磚,山下每塊一兩毛錢,運上來加上運輸成本就漲成一塊錢。路不好同樣影響了村民的生計,上關村的大多數(shù)村民以種菜為主業(yè),但菜種得再好,無奈路太差,根本運不出去,也沒有司機愿意上來收。
項目同事把村民的心聲認真記錄下來,有限的項目資金到底是用來蓋房還是修路,要經(jīng)過一系列村民參與的評估程序才能確定。
“原汁原味”水塘村
眼前是連綿的山尖,腳下是萬丈懸崖,驚險程度可以和太行山“掛壁公路”媲美。雖然對羌族村寨大多在高山有心理準備,但當車子開上前往水塘村的山路,車里的每個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
羌族祖先選居住地的時候,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資源是否可以自給自足,二是是否能占據(jù)有利地形以應對各種戰(zhàn)事。因此,靠近水源的高山成了川西大多數(shù)羌人的首選。高山平地可以種莊稼,山后可以挖蟲草,附近的水源能滿足人畜飲水的需要。我們在理茂的項目點村莊大多在高山上,經(jīng)歷了世代無計劃開墾和氣候變化等外因影響,現(xiàn)在這些村莊普遍面臨缺水,交通不便,生計無以為續(xù)的困境。在所有項目點中,水塘村地理位置最高,也是缺水最嚴重的一個。項目目標鎖定,而我們的注意力很快被這里原汁原味的羌族特色所吸引。
水塘村家家養(yǎng)豬,戶戶聞豬叫,但豬養(yǎng)來不是賣的,而是供自家吃。進入羌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羌歷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后,殺年豬成了頭等大事。殺年豬要選一個好日子,為了殺豬能順利進行,前一天要專門去請被稱為“刀兒匠”的操刀手。熟練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殺豬可以斷定一年的吉兇禍福,如果一刀不能殺死或者豬要很長時間才能死去,主人家會覺得不舒服。頭天晚上要讓豬吃一頓一生中最好的食物,第二天天亮把豬從圈里趕出來,男人們一擁而上,把它按在木板上,用繩子捆了,開始動刀。豬血可以做血饃,肉和骨頭分開,制作香腸和腌肉。經(jīng)歷了5·12地震,村民們殺年豬的心氣似乎更高了,看著家家火塘上掛著的一串串香腸,一節(jié)節(jié)腌肉,我愿意相信,他們的日子會在肉香中越過越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