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曾經(jīng)出土過一大批簡帛醫(yī)書,其中帛醫(yī)書有10種,竹木簡醫(yī)書有4種。這些醫(yī)書下葬于西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距今已經(jīng)2100多年了,其成書年代則更早,大約在戰(zhàn)國至秦漢之際。這是一批極其珍貴的古代醫(yī)學文獻。較全面而又真實地反映了我國西漢以前醫(yī)藥學的發(fā)展水平。
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竹簡《十問》中,有一段戰(zhàn)國名醫(yī)文摯與齊威王的對話,專門討論了常吃韭菜的養(yǎng)生保健價值。齊威王首先提出:“子之長韭何邪?”意即您為什么要重視服食韭菜呢?文摯回答說:“草千歲者唯韭,故因而命(名)之。其受天氣也早,其受地氣也葆……目不察者,食之恒明;耳不聞者,食之恒聰;春三月食之,苛疾不昌,筋骨益強,此謂百草之王。”文摯的意思是說:韭菜是一種連年生長不絕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寓有長久之意,故命名為韭菜。早春時節(jié)天氣尚寒冷時便生長繁茂,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肥料。吃了這種韭菜能使人耳聰目明,春季食之能強壯身體,預防各種疾病,所以把它稱為百草之王。
韭菜,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溫,味甘、辛,能溫補肝腎、助陽固精、健脾益胃、降逆散淤,還可提神。主治。腎陽虛所致的陽痿、遺精、腰膝酸軟、遺尿、小便頻數(shù)、月經(jīng)病、吐血、鼻衄及跌打損傷等。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韭菜能“安五臟,除胃中熱,利病人,可久食”;“溫中下氣,補虛益陽,調和臟腑,令人能食“;“溫腎壯陽,止泄精,暖腰膝”;“韭之為菜,可生可熟,可菹可久,乃菜中最有益者也”。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引《聲類》說:“韭者,久也,一種永生。”韭菜雖是一年四季均可生長的多年草本植物,卻以春季所生長的韭菜味道最為鮮美芳香,營養(yǎng)價值最高,保健效果最好。其它季節(jié)生長的韭菜質量則差得多。故民間有“韭菜春食則香,夏食則臭”的說法。由此可知,《十問》強調春季三個月要多吃韭菜是很有道理的。
韭菜含有能殺菌消毒的化學成分,無論營養(yǎng)或保健價值均很高?,F(xiàn)代研究表明,韭菜所含多量膳食纖維能促使胃腸道正常蠕動,有利于加快消化和潤腸通便,減少有害物質對腸道黏膜的刺激和損傷,預防便秘和腸道癌癥的發(fā)生,同時對降低血中膽固醇也很有幫助。韭菜所含胡蘿卜素具有預防多種上皮細胞癌癥的作用,其所含維生素C與胡蘿卜素又有抗氧化的作用,可消除氧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并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韭菜所含精油等揮發(fā)油和硫化物,既能消毒滅菌,又可增進食欲。韭菜所含鉀、鎂、鋅、錳、硒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降低血壓、防治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功能、防癌抗癌等,均有一定的作用。
在此特別要指出,韭菜自古就被視為肝腎壯陽的補益性機能的良藥,故有起陽草和壯陽草之稱。韭菜所含鋅、維生素E、胡蘿卜素(在體內(nèi)可轉化成維生素A)等成分,能有效地補益生殖功能,尤其對防治陽痿、早泄及遺精等有明顯的功效,因而被稱為“蔬菜中的偉哥”。韭菜子(即韭菜的種子,簡稱韭子),更是一味防治性機能疾病的常用中藥。韭子性溫,味辛、甘,能溫腎壯陽固精。每次取本品3~9克,水煎服,可治陽痿、遺精、遺尿、小便頻數(shù)、腰膝酸軟冷痛、瀉痢、白帶、疝痛等,是一味使用頻率較高的常用藥。
韭菜的顏色越深,所含營養(yǎng)成分就越豐富,其保健作用也就越強。因此,經(jīng)常吃深綠色的韭菜,遠比吃淺色者或韭黃之類更為有益。韭菜尤其適宜頑固性便秘、男性不育癥及性功能低下等患者經(jīng)常食用;但陰虛火旺、瘡瘍、目疾等患者則不宜食用。
(作者為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