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大情結,由來已久。這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名校情結,而是北大憑借她無法抗拒的魅力帶給我的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
圓夢北大,即圓了一個多年來深植心底、不曾動搖的美麗夢想。有時候我會問自己北大的魅力源于何處,是那用樸實簡約的名稱承載起厚重歷史的“北京大學”四個字,還是那古典優(yōu)雅的校園環(huán)境和名揚天下的“一塔湖圖”;是那先賢圣達留下的足跡和大師云集的學術氛圍,還是那被稱為“恒遠同時又是不具形的巨大的存在”的北大精神。思索良久,我驀地發(fā)覺我對北大的感情有些特別,因為,我的燕園情雖柔,亦剛。
北大在我心目中,或許正是一個融合了剛與柔的形象。她是一位高高在上的老者,嚴格地要求我們在做人和做學問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她又是一位和藹可親的慈母,用寬闊的胸懷包容我們微小的過失和各異的風格。其實,北大對人才的要求何嘗不是如此呢?她希望她的學子擁有耿介的人格、嚴謹?shù)膶W風、獨立的思想,會向著真理勇往直前地探索和追尋;同時,她也希望他們擁有真摯的赤子之心,會用熱情與柔情去心懷天下、心系蒼生。就這樣,剛和柔在完美的結合中成就了北大精神的亙古永恒。
《紅樓夢》是我喜愛的一部文學作品,周汝昌先生曾用“情”字來概括它,我姑且說它 “柔”;《恰同學少年》是我喜愛的一部電視劇,我姑且說它“剛”。柔者,以深邃而用到極至的語言寫盡了人間超越重重阻隔的真情和大愛;剛者,用揮斥方遒的正茂風華彰顯了一代有志青年的愛國熱情和青春豪情。一個人若只柔不剛,沒有堅定的信念,心中再美的夢想都會在困難和挫折前破碎;一個人若只剛不柔,即便實現(xiàn)了目標也稱不上真正的成功,“圣人自有情”,沒有溫暖內(nèi)心的“人”已不是一個真正完整的人。
我們都是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一路前行的勇者,總在心里盛滿老師、同學、親人和朋友的暖暖祝福。我們步履堅定,一往無前,無畏的目光朝向遠方,卻也在這剛毅之中珍藏最初的柔軟夢想。我一直輕輕地呵護求學北大的夢想,細細地體味這種追逐夢想的柔而美、真而切的甜甜味道,讓心里盈滿陽光;而后把一片深情化為前進的動力,一路披荊斬棘,平心靜氣地接受一切困難的考驗,直奔遠方的目標。心有陽光,何懼風雨?
上初中的時候,一位學姐送給我一本《走進北大》。書中那自詩意的表達和深刻的思考中走出的北大形象與先前書報中描述的北大重疊在一起,變得更加立體。也正是從那時起,一個夢想開始從心里扎根發(fā)芽。上高中時,我瀏覽了北大的網(wǎng)頁,收獲了一直深深地打動我、激勵我的3句話:“大師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讀書”、“北大的校門永遠向優(yōu)秀學子敞開”、“世界上很少有大學像北大這樣,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密切相關”。今年春節(jié)前,我參加了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試,很幸運地得以前往燕園感受湖光塔影的典雅風光和大師的超然風范,與北大有了近距離的接觸,也加深了我對北大的了解。高三的最后階段,難免會有急躁和迷茫,是北大招生網(wǎng)咨詢區(qū)的答疑解惑和《追夢北大》里學長們的經(jīng)驗不斷地鼓勵著我做到“靜心盡力,勿怨無悔”。我把從燕園帶回的印有“北京大學”及北大校徽的筆筒放在書桌上,知識殿堂的朝圣路上有它的相伴;我把北大的2008年日歷貼在墻上,心中默默許下我與北大今夏的未名湖畔之約。我在自主招生材料的個人陳述中以一句慷慨激昂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結尾,表達了我對北大一往情深的“柔”和堅定追逐的“剛”,是曰:亦剛亦柔燕園情。
北大不正是剛?cè)嵯酀南笳髅??博雅塔巍巍,未名湖融融,這一剛一柔竟如此和諧,如此完美。記得在面試的自我介紹時我說:“北大吸引我的不僅僅是她的名氣,更是一種難以名狀的北大精神,一種莊嚴,一種神圣,一種氣質(zhì)”,我相信大學是有氣質(zhì)的,而北大的氣質(zhì)更是少有他者能夠望其項背。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就要開始了,我愿做一名剛?cè)嵯酀谋贝髮W子,以敬畏之心求索真知,以平和之態(tài)處世為人,成為一名真正的“大”學生,力爭德才兼?zhèn)?,而那亦剛亦柔的燕園情將在內(nèi)心深處永遠銘記,也將在美麗的燕園里不斷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