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燃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倚欄桿,她信手燃著花枝兒,一會兒又放下花枝,默默無語地注視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見遠處一道殘陽從云縫露出來,把霞暉灑在她滿是愁容的臉上。她心中的“恨”有誰能理解呢?
賞析
這首詞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是一首春歸傷懷之詞,其在情感的流露上沒有一般的傷春詞作那么一股斷腸長恨般的呼號,而是有著一種纖柔婉約的特點。
通讀全詞,可以感覺到詞人的情感隨著空間的轉移,大體上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變化過程:
一、“落紅鋪徑”、“無奈春歸”
詞人首先從自己的所見所聞寫起,從落紅鋪徑、水滿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園花殘、杜鵑啼叫,句句寫景,句句寫實,句句也都寫了傷春之情。而這種傷春之情。卻是幾分無奈中又有著幾分平和。你看,詞人寫春歸之景,都避用濃重之筆、鮮明字眼。寫“落花”只是“鋪徑”,寫春“水”只是平池,寫“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寫“杏園”雖用了“憔悴”二字,寫出春光之遲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著含斂的意致。所以下一句雖明寫出“春歸”二字,但也只是一種“無奈”之情,而沒有“杜鵑啼血”、“子規(guī)聲斷”那樣的場面。這樣就見出一種纖柔婉麗之美。
二、“獨撩花枝”、憐惜春歸
在寫景之中,我們已經(jīng)領略了詞人手法的纖柔婉約,而下片“柳外畫樓獨上,憑欄獨撚花枝”二句的寫人中,則更可見出詞人的這一風格。在通常的詞作中,“獨上”、“憑欄”之后,不是“望斷”,就是“腸斷”。而在秦觀的筆下,卻是一個“獨撚花枝”于“柳外畫樓”之上的形象?!傲猱嫎恰保嵌嗝吹母挥星槿?,如果能留住美好春光,那將是多么的讓人愜意、歡欣!于是,便反復地“撚”著手中的花枝,不愿輕易拋去。也許,在詞人的心中,把持了這一枝花,便是把持了整個的春天。是啊,詞人在這一“撚”字中所寄托的情感,有多少言語才能表明,又有多少言語能夠表明?
把惜春之情,寄于不經(jīng)意的一個行為之中,可謂含蓄蘊藉。
三、“放花無語”、任意春歸
盡管詞人對于春的歸去大為傷懷,大為憐惜??勺罱K卻是“放花無語對斜暉”。真是神來之筆。這是怎樣的一種舉動,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呀!——多數(shù)詞作中。所謂傷春惜花的表現(xiàn)都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甚至還有“葬花”,而這里卻著一輕輕的“放”字,顯得多么自然,多么的不經(jīng)意,又顯得多么的無奈與憐惜!當其“撚”著花枝時,是何等愛花的深情,當其“放”卻花枝時,又是何等惜花的無奈。而“放花”之下,再加以“無語”和“對斜暉”,那種傷感而無奈的情感便顯得更加幽遠深長了。也許,詞人已認識到,對于自然的運行,對于春光的流逝,任何人力都是無法變其一絲一毫的,既然留之不住。便不如任其歸去吧;這樣,或許會有所釋懷,有所慰藉。
可以說,結句“此恨誰知”,也正是詞人情感復雜幽微的自嘆之語。
通讀全詞,我們也可以把詞人對于春的留念理解為是對于美好年華的留念。那么,全詞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雖然美好年華已過,但也不必過于哀傷,既然過去的不可挽回,還是正視現(xiàn)實,面對未來吧。
思考:
1 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xiàn)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
2 “憑欄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
參考答案:
1 上闕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xiàn)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2 這兩句主要的表現(xiàn)手法是細節(jié)描寫。答“動作描寫”也可。用“撚花”、“放花”兩個細節(jié)(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了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