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喜歡把自己的感受強加到別人身上,認為自己體會到的也一定是他人體會到的。
其實,這在許多時候都有偏差,至少我從那位坐在輪椅上的中年男子身上看到了這一點,
那時,我們警隊正和一所小學搞警民共建的活動,小學生們每到周末就要自發(fā)地到警隊來打掃衛(wèi)生,這讓我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幾個領導一商量,也應該為學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法制教育課是一個方面,但好像還不夠。后來一個民警說,學校距離馬路挺近的,小學生每天上學放學過馬路,家長都很擔心哩,于是我們就有了主意,設個助學崗,一來可以保證學生過馬路時的安全:二來,對那些在學校外搶小學生錢的大孩子也是個警示。
在我的記憶中,那可能是這座城市的第一個助學崗。那時,我們幾個上助學崗的民警與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關系非常融洽。每天護送孩子們過馬路,時間長了,與孩子們的家長也熟識,基本上能認清這個小孩子是誰的,其中一個坐著殘疾人手搖車的中年男人讓我很注意,他的神情有些落寞,只有在見到自己的孩子跑過來時,才豁然一笑。
后來,我知道他的孩子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有一次我問他,那個坐手搖車的是你爸爸嗎?他點點頭。我說,他行動不方便,你放學不可以自己回家嗎?
男孩欲言又止的樣子,嘟著嘴道:他就在前邊的福利廠工作呢。
我心里說,這小孩子,不知大人的難處。
初秋的雨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落下來。那天我們又提前到助學崗上執(zhí)勤,在樹下,我見到了那位中年男子,披著雨衣,頭露在外面,都淋濕了。見到我后,笑笑。說:“警察同志,麻煩你一件事可以嗎?”
我說:“你盡管說?!?/p>
他說:“孩子上學時沒帶雨具,你能幫我送給他把傘嗎?你知道,家長不讓過止步線的,不然孩子會生氣?!?/p>
我點點頭道:“沒問題?!?/p>
轉(zhuǎn)身時,我想到一個問題,對他說:“孩子這么大了,你行動又不方便,不用每天來接他了吧。”
男子有些不好意思,但義有些自豪地說:“哪里是我接他,是他接我了。”
我有些疑惑了。他接著解釋道:“我同的路上有大上坡,每次走那里很費力氣的,孩子上學后,就對我說,爸爸,學校離你的工廠這么近,每天放學的時候,咱們倆一起走吧,上坡時我推你?!?/p>
這一推就是三年,其實上一年級的時候,他那么小,又怎么推得動?可孩子心里是怕累著爸爸呀。我呢?怎么勸也勸不住。孩子在后面紅著臉,喘著粗氣地推,我在前面用力地搖著,但卻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可你知道,其實我心里真是感到幸福極了。
我的心里一酸,別過頭去,說:“我去接他了?!?/p>
見到那小男孩。我蹲下身說:“今天叔叔想背你過馬路行不行?”
小男孩笑起來,說:“叔叔你開玩笑?”
我說:“警察不說假話,試試叔叔的力氣吧?!?/p>
在初秋的雨幕里,一個警察身上背著一個打著鮮黃雨傘的男孩。我想。此刻他們兩個人的心里一定都充滿著甜蜜的溫柔。
感悟
本文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欲揚先抑。初次接觸男孩,“我”認為他“不知大人的難處”,要身殘的爸爸來接;與坐輪椅的男子進行一番交談后,“我”才知道,從一年級起孩子就主動推爸爸爬坡,而且一推就是三年。在這欲揚先抑的安排中,男孩兒那懂得回饋父母之愛的形象瞬間高大起來。二、側(cè)面烘托。從對男孩兒的誤解,到接下來的“有些疑惑”,再到聽完故事后“心里一酸。別過頭去”,最后主動要求和孩子一起推男子爬坡?!拔摇钡母星樽兓瘡膫?cè)面有力地烘托了孩子品質(zhì)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