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是個專有名詞,是專指一定的特殊人群,并非泛指所有賣茶的人、種茶的人或喝茶的人。如同“軍人”一樣,并非會拿槍殺人就是“軍人”,軍人需要有一定的教養(yǎng),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最主要的是具備“武德”的要求?!安枞恕背艘幸欢ǖ臈l件外,“茶德”就是很重要的要求了。雖然具備了“茶人”的條件,而茶人中也有好壞之分、大小之別;有真茶人,也有偽茶人。
茶人要有荼人的精神,這已是大家的共識,茶人要學習茶的無私奉獻、犧牲自我、成全別人的精神;但是,培養(yǎng)一個人具有茶人的精神,成為一位真正的“茶人”,是需要“教養(yǎng)”的。那么茶人的“教養(yǎng)”又是什么呢?茶人的教養(yǎng)是“犧牲享受,享受犧牲”,沒有教養(yǎng)的“茶人”是不會懂得“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
在講教養(yǎng)之前,先談何謂精神。精神就是一種品格。指人的內(nèi)心現(xiàn)象,包括思想、意志、情感等方面,當作“意識”的同義概念。而所謂茶人的精神,就是“以和平、敬謹、清廉、寂靜為立身處世的準則;保持柔嫩、純真的赤子之心;領悟先苦后甘的哲理;認識犧牲、寬容的茶精神。”如果以比較樸素的語言來說。就是領悟到“先憂后樂”的道理,體認到“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真意,充分發(fā)揮茶葉“先苦后甘”的特性,這就是“茶人的精神”。茶人的精神就是茶道的楊心價值所在,也是茶人教養(yǎng)的中心思想所在。而“教養(yǎng)”是代表自律、自制、有禮貌、守規(guī)矩,它是人的氣質與風骨,是人的行為、態(tài)度。因此,評斷一個茶人,不能只聽他說的,更要看他所做的,看他的表現(xiàn),看他是否合乎茶人的精神表現(xiàn)來論,具備了這些特有精神修為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茶人。
一個人的教養(yǎng)。平時是比較不容易被察覺到的,所謂“教養(yǎng)如風”;但是,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仍然是有一把尺,如果一個人被別人說“沒有教養(yǎng)”,那將是很汗顏羞愧的事,中國古人所說的“君子”,可以說就是有教養(yǎng)的人。
人類與動物的基本分野。就在于人類可以通過教養(yǎng)提升品格,有所為,有所不為,看著同輩為非作歹而不同流合污,能拒絕誘惑,堅守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節(jié)操,終身為此境界努力,思考如何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德國大學者Wllhelm Von Humboldt說:“教養(yǎng)”是一個人的重要資產(chǎn),是精神內(nèi)涵的很高境界,值得每一個人傾畢生之力去追求。他又說:努力提升教養(yǎng)的結果便是個人質量的提升,個人質量的提升能讓整個社會優(yōu)質化。“教養(yǎng)”意指“個人內(nèi)在精神的塑造與充實完好,具有廣泛的知識、品位、正確的價值觀、是非善惡的判斷力,外在表現(xiàn)彬彬有禮,言行舉止得體,內(nèi)心良善”。
近年以來,臺灣領導者心中欠缺一張藍圖,政策沒有應對方針,一味追求物欲的享受,社會風氣敗壞,家庭教育功能日漸式微,學校單位又肩負沉重的“教育改革”重擔,本末顛倒,忽略教養(yǎng)的重要性,以致人際合作、互信的基礎喪失,精神文明向下沉淪,動搖了社會進步發(fā)展的基礎。在今天這個網(wǎng)絡盛行、信息爆炸、知識變革的數(shù)字時代,一個人如何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如何力挽狂瀾,是應該面對的問題。
教育程度不一定等于教養(yǎng),品格教育不僅限于學校的責任,還應該包括家庭、小區(qū)等全社會共同努力。已經(jīng)有一些地區(qū),在中小學校推動以學習茶藝禮儀來促進品德教育,融品德教育于茶藝活動中,經(jīng)過幾年的實驗證明有很好的成果。
在金融海嘯來臨之際,舉世滔滔之時,人們最需要的是心靈安定,人文的反思。一個人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懂得“犧牲享受,享受犧牲”,也有明辨是非的大腦,禁得起誘惑,就是有教養(yǎng)的人。茶人必須是有教養(yǎng)的人,茶人也是社會的君子,君子是社會的典范人物,其所以是典范人物,就在于他有教養(yǎng)。
我們期盼文化規(guī)范受到重視,茶藝有茶藝的規(guī)范,大家循著規(guī)范來做茶事。尊重倫理,按照道理,讓教養(yǎng)成為茶人的品格,成為社會多數(shù)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