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小寶寶幾乎都有過溢奶、吐奶的情況,絕大部分都是非病理性原因造成的,媽媽不用慌亂,只要在喂養(yǎng)方法上多加注意,就能盡量避免寶寶吐奶。
老是吐奶,為什么
小寶寶總是出現(xiàn)溢奶、吐奶現(xiàn)象。究竟是為什么呢?
非病理性因素
原因1吸入空氣
喝母乳時,寶寶的嘴與媽媽的乳房沒有緊貼,或者吃奶瓶的時候奶嘴的洞口太大。奶水流出太快,寶寶來不及吞咽,造成寶寶吸入過多的空氣。
原因2吃得太多
給寶寶喂奶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媽媽要注意寶寶的標(biāo)準(zhǔn)奶量,喂得過多或兩餐間隔時間太短都會造成吐奶。
原因3喂奶后的不當(dāng)行為
如果寶寶一吃完奶就讓他平躺下來,或者給他換尿布,這么做很容易讓寶寶把剛吃進(jìn)去的奶都吐出來。此外,喝完奶后如果寶寶咳嗽、哭鬧、過分玩鬧,都可能發(fā)生吐奶。
病理性因素
幽門狹窄
幽門是胃下端的口子,連接十二指腸,幽門狹窄的寶寶往往是邊喂邊吐,吃兩三次就吐一次,好不容易吃完了結(jié)果又全都吐出來了,整個喂奶過程吃吃吐吐很多回。對于這樣的寶寶,目前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盡早施行幽門整形根治手術(shù)。
感冒
寶寶感冒時也容易引起吐奶,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時,吐奶情況更嚴(yán)重。感冒引起的咳嗽會使得腹壓升高,呼吸頻率加快,喂奶時要注意寶寶的呼吸和吃奶吞咽時的協(xié)調(diào),并盡量“少量多餐”。
防吐奶,喂奶有講究
為了防止寶寶吐奶,媽媽要在喂奶上做足功課,有不少注意事項需要引起你的重視。
掐準(zhǔn)喂奶時間
寶寶洗完澡,或者換好尿布的時候,是最佳喂奶時間。寶寶胃容量小,胃腸道和口腔的肌肉控制不健全,吃完奶再洗澡或換尿布,容易使胃里面的奶水反流,發(fā)生吐奶。
正確的喂奶姿勢
盡量不要躺著喂奶,有些媽媽夜里懶得起來給孩子喂奶,就躺著讓寶寶吮吸乳房,吃完了就馬上讓寶寶睡覺,這么做很容易引起吐奶。喂奶時最好讓寶寶的身體處于45。左右的傾斜狀態(tài),這樣寶寶喝下去的奶水就會從胃自然流入小腸,減少發(fā)生吐奶的機(jī)會。
媽媽抱著寶寶,用一只手臂支撐寶寶的頭頸部,另一只手將乳房托到寶寶的嘴邊,讓乳頭整個放在寶寶的舌頭上面。如果是奶瓶喂養(yǎng),喂奶時要使奶瓶中的奶水充滿奶嘴處,才不會吸入太多的空氣。寶寶吃完奶后,不要馬上平躺,媽媽可讓寶寶趴在身上,輕輕拍打背部,讓他嗝出胃里的空氣。
吃一吃,歇一歇
寶寶吃奶過多、過快,也容易吐奶。媽媽別一看到寶寶哭就給他喂奶,如果是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當(dāng)奶流速快時媽媽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夾住乳房控制奶流速度,每吃5分鐘左右就停一下。如果寶寶是奶瓶喂養(yǎng)的,每喂30~50ml的配方奶最好就停幾分鐘,讓寶寶歇一歇。喂到一半時拍拍寶寶的背,讓他打個嗝,這樣既有利于胃內(nèi)氣體排出,又能減緩吃奶的速度。寶寶的奶嘴孔大小要合適,媽媽在購買時要注意看清說明。
稀釋奶水
如果媽媽的奶水太濃了,可能會引起寶寶消化不良,從而造成吐奶。所以,新媽媽的飲食應(yīng)以清淡、有營養(yǎng)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盡量讓寶寶吃前半部分的乳汁,因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質(zhì)含量較多,容易消化,富于營養(yǎng),而后半部分脂肪含量較多,不易消化。必要時新媽媽可在喂奶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先喝一大杯淡鹽開水,稀釋乳汁,然后再給寶寶哺乳。
吐奶后的應(yīng)對
寶寶吐奶了,媽媽千萬別手忙腳亂,只要寶寶沒有把奶水嗆入氣管,便不會有事。
側(cè)向一邊
如果寶寶睡在床上時發(fā)生吐奶,媽媽要迅速地將寶寶的臉側(cè)向一邊,以免吐出的奶液向后流入咽喉和氣管。
清理口腔
寶寶吐奶后,媽媽用消過毒的手帕或毛巾卷在手指上,伸入寶寶的口腔內(nèi)甚至咽喉處。將吐出的奶塊快速清理出來,以保持呼吸道順暢,免得阻礙呼吸。如果寶寶連鼻孔里都有奶液了,就取用小棉花棒來清理。
拍打背部
如果發(fā)現(xiàn)寶寶憋氣不呼吸或臉色變暗時,表示吐出的奶塊可能已進(jìn)入氣管了,媽媽要馬上讓寶寶府臥在膝上或硬板床上,用力拍打?qū)殞毜谋巢?,直到他把吸入物咳出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