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曰:“詩言志,歌詠言?!蹦敲?,貴為天子,一統(tǒng)天下的帝王是否也鐘情于詩,甚而以詩言志呢?答案當(dāng)然是肯定的?,F(xiàn)擷取幾首帝王的“統(tǒng)一詩”,以饗讀者。
劉邦:“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唐朝有個叫章碣的,寫過一首名叫《焚書坑》的詩,詩曰:“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guān)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眲?、項羽到底讀沒讀過書,到底是讀了多少書,他們的文化程度如何,這些都得專門考證,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的詩寫得還是不錯的。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攻打黥布,黥布敗走,劉邦對手下人說:“你們?nèi)プ钒?。我到了老家,得回家看看?!本突亓死霞遗婵h(今江蘇沛縣)。這老劉家的老三,大伙是知道的,當(dāng)年鼻涕挺長的,當(dāng)個小亭長。可是現(xiàn)在我劉老三回來了!我高祖還鄉(xiāng)了。排場自然是要講了,吃喝玩樂。喝得高興時,高祖想OK一下。于是,就在酒桌上即興唱了起來,歌曰:“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只這三句,就已經(jīng)足夠好了。唱得來勁時,高祖“令兒皆和習(xí)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shù)行下”(《史記#8226;高祖本紀(jì)》)。你看,作詞、作曲、演唱、舞蹈全是一個人,特投入,都哭了。那個意氣風(fēng)發(fā)、躊躇滿志、囊括四海、笑傲全球的襟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正是因為這樣,這首詩才流傳到了現(xiàn)在。
你不讀書的劉邦能作詩,我西楚霸王項羽同樣也能作詩。只是,抱著一統(tǒng)天下理念的項羽,在戰(zhàn)爭中慘敗,本來要做的“統(tǒng)一詩”變成了傷感詩。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處于四面楚歌之中。面對愛妻虞姬,項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比起劉邦的詩來,項羽的詩更有韻味。但論氣勢、論情感,卻還是在劉邦之下。
曹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三國時期,看曹操、劉備、孫權(quán)三人,活得最灑脫的要屬曹操了。劉備欲奪天下,藏首匿尾,孫權(quán)稱孤道寡,王顧左右,唯有曹公敢寫詩直抒一統(tǒng)天下的胸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勢力。曹操看看大軍威武的氣勢,以為不日就可掃平四海,統(tǒng)一天下,不禁喜從中來,于是備齊鼓樂,以歌舞壯軍威,以美酒宴文武。飲至半夜,忽聞鴉聲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有感而發(fā),持槊高歌一曲《短歌行》:“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
詩歌開頭便抒發(fā)自己對時光流逝功業(yè)未成的深沉感慨;接著通過思念賢才、宴飲賓客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的急切心情,最后以周公吐哺的典故,抒發(fā)其延攬人才,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宏大理想。
歷史上的曹操,既是詩人,更是一代梟雄。縱覽他的詩歌,既能反映現(xiàn)實,又有很深的感慨。語言質(zhì)樸自然,在深沉的憂郁中自始至終回蕩著一股英雄之氣。這股英雄之氣里回蕩著他因生命流逝、功業(yè)未建而產(chǎn)生的悲涼慷慨情調(diào)。所以明代鐘惺稱贊曹操的詩歌是“漢末實錄,真詩史也”(《古詩歸》)。
李世民:“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
如果說李世民會寫詩,恐怕沒幾個人認(rèn)同。其實,李世民的詩可謂唐代詩苑中的第一香。《全唐詩#8226;太宗小傳》早有贊許:“……至于天文秀發(fā),沉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fēng)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p>
“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園荒一徑新,苔古半階斜。前池消舊水,昔樹發(fā)今花。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過舊宅》)
全詩基調(diào)昂揚奮發(fā),風(fēng)格雄渾豪邁。特別是末尾“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兩句充分體現(xiàn)了太宗“王者以天下為家”的廣闊胸懷。既總結(jié)了全詩,又點出了題旨,歷來被認(rèn)為與漢高祖劉邦“風(fēng)起云揚之歌同其雄盼,自是帝王氣象方侔”的氣勢相當(dāng)。
趙匡胤:“趕卻流星趕卻月”
當(dāng)初,趙匡胤和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在一起暢談人生志向。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豪情萬丈,爭先恐后地說以后一定要當(dāng)一名統(tǒng)率千軍萬馬的大將軍。最后,石守信問趙匡胤:“大哥,你的志向是什么?”趙匡胤拍案而起,吟出一首小詩來。詩云:“欲出未出光辣達(dá),千山萬山如火發(fā)。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流星趕卻月?!壁w匡胤所吟乃一首詠物詩,詠的是朝陽初升的壯觀景象。如果僅從文采角度考慮,這首詩寫得確實不怎么樣,但若從志向角度考慮,這首詩就頗耐人尋味了。趙匡胤豈不是把自己比作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
有人把趙匡胤的一生分成四個階段,說趙匡胤所詠的這首詩正好應(yīng)驗了他的人生四部曲。
“欲出未出光辣達(dá)”,這時候的趙匡胤,雖然具有“光辣達(dá)”般的志向,但畢竟還在闖蕩天涯,還是“欲出未出”;“千山萬山如火發(fā)”,是說趙匡胤在南征北戰(zhàn)階段崢嶸乍露、神威大發(fā),“如火發(fā)”一般地在“千山萬山”間南征北討;“須臾走向天上來”,即陳橋兵變階段。這時候的趙匡胤,經(jīng)過第二曲的有力鋪墊,根基已經(jīng)打牢,所以在“須臾”之間就黃袍加身,成了大宋的開國皇帝,“走向天上來”了;第四句“趕卻流星趕卻月”,是說的趙匡胤雖然榮登皇帝寶座,但如“流星”、如“月”一般的大小割據(jù)勢力還很多,趙匡胤奮起龍威,將這些割據(jù)勢力通通“趕卻”,獨留他這“一輪紅日”光照天下。
朱元璋:“夜間不敢長伸足”
朱元璋年輕時落難,到處飄流,吃不好,住不好。出家當(dāng)沙彌時,有次回寺太晚,只好露宿寺門外。一般人可能會悲傷,可是他有自己的哲學(xué),因而作了下面這首詩:“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p>
我以天空為羅帳,大地為床氈,日月星辰來陪伴我睡覺。這既是露宿者的真實寫照,也說明朱元璋遇事看得開,志向高遠(yuǎn)。最奇的還是后兩句。本來,因為山里晚上寒氣逼人,如果睡覺時雙腿伸直會很冷,所以只好蜷曲著睡??墒侵煸安贿@么想,他說,我怕伸直兩腿會把山河大海給捅破了。這是多么灑脫超然的境界啊!其氣魄真是不同凡響。
另外,朱元璋還仿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黃巢的《不第后賦菊》寫了一首《菊花詩》:“百花發(fā)時我不發(fā),我若發(fā)時都嚇殺。要與西風(fēng)戰(zhàn)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惫P者近日翻閱清人筆記《通幽趣錄》,書中記載朱元璋在滅吞陳友諒、方國珍諸雄時,與謀臣李善長、胡惟庸等人閑聊說:“黃巢一介落第武子,后能創(chuàng)金甲百萬之眾攻陷唐都,稱大齊皇帝,乃是一雄杰也?!庇纱丝梢姡顺赏鯏】艿慕Y(jié)果大異外,朱元璋可算黃巢的知己,“修改”一下黃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責(zé)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