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 唱支歌給你聽
紅色青春,集體歌詠的時代記憶
采訪人物:張宏剛年齡:45
職業(yè):公車司機
講述:80年代那會兒,我才20出頭,像我們這么大的孩子,要么在大學,要么在工廠,不管是在哪兒,都有一個例行的活動,那就是在建軍節(jié)、國慶節(jié)啊,街道會組織集體歌詠會,我們每天晚上會拿著歌譜對著唱,《歌唱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是我們歌詠會的主打曲目,旁邊有一架風琴,呼啦啦的伴奏,排練的時候特別有激情,大家扯著嗓子賣力唱,有一次,我還把嗓子練啞了,后來也硬撐著上了場,想起來,也是我們的紅色青春,算沒白過。
評論: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在思想上還處在一種集體意識之中,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形成了當時的社會價值形態(tài),再加之娛樂方式的單一匱乏,對著歌譜練歌就成為當時流行的休閑方式。
白衣飄飄,彈吉他唱民歌
采訪人物:霍明年齡:50
職業(yè):制片人
講述:受港臺流行樂的影響,我慢慢認識了羅大佑,當時,他的《童年》給我印象最深刻,后來通過各種途徑,在大學里我擁有了人生中第一把吉他,愛不釋手,沒事的時候就會抱著吉他在宿舍里練習,把羅大佑的《童年》彈順了,又聽了崔健的《一無所有》,開始穿著喇叭褲,戴著蛤蟆鏡,轉移陣地,坐在校園的草地上邊彈邊唱,吸引了不少姑娘。
評論:那是一個白衣飄飄的年代,也是一個青年人追尋自我、彰顯自我的年代。校園民謠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80年代的年輕人,帶著些許純情和稍稍的迷茫無措,借吉他呼喚自己沉睡已久的個體意識。
卡拉OK,眾民集體狂歡
采訪人物:范小紅年齡:39
職業(yè):大學副教授
講述:卡拉OK當時是由日本流傳到港臺,又從港臺流傳到廣州,在1988年,東方賓館與日本株式會社合辦“東方卡拉OK”,這家廣州最早的營業(yè)性的卡拉OK歌舞廳開啟了我們國家的K廳之門。隨著華語流行音樂的日益成熟,卡拉OK有了得以適宜生長的軟性土壤,在晚上,大街小巷都可以聽到露天卡拉OK舞廳人們扯著嗓子的吼唱,《十五的月亮》《跟著感覺走》成為榜上熱點曲目。
評論:卡拉OK是改革開放之后,人們由小眾娛樂向大眾娛樂過度,極具里程碑意義的“舶來品”,它給數以萬計的中國民眾找到了一個集體狂歡的方式,宣泄情感,寄情娛樂。
量販KTV,娛樂更多元
采訪人物:胡邈年齡:29
職業(yè):KTV大堂經理
講述:現在的KTV以分時段計費,點唱模式從從原有的編碼手寫選擇到在點歌臺的電腦中選歌,很快捷簡單。一臺集成電腦中存有上千首歌,可以按照編碼進行選擇并確認,電腦按照所點歌曲的先后順序自動播放,也可進行優(yōu)先播放設置。很多KTV都開始附設自助餐,我們的KTV就提供集娛樂、飲食為一體的多元服務。
評論:卡拉OK的進階式——量販KTV,娛樂多元、消費升級成為量販KTV的顯著特征,21世紀人們的娛樂需求在KTV得到了滿足,“吼出來”、“秀自己”、“麥霸”成為當下KTV的流行關鍵詞,這是一個需要高效的欲望都市,也是一個需要放松身心的現實世界,量販KTV在8小時工作之外,開始充當社會個體的娛樂主力軍。
聽 把耳朵叫醒
卡式錄音機的“磁器”革命
采訪人物:薛桂枝年齡:65
職業(yè):退休工人
講述:88年,我40來歲,還在工廠上班,我兒子當時還是個20多歲的愣頭小伙兒,跟那時候所有年輕人一樣,頂著一頭卷發(fā),穿著一條喇叭褲,還帶墨鏡,每天下班就嚷嚷著跟他一幫朋友跳舞,為這還買了雙卡錄音機,在家里忙活,錄歌、放歌,還跳著像踩在棉花上的舞,當時看挺新鮮也不好接受,后來慢慢的就習慣了。
評論:在藍大褂白襯衫的80年代,雙卡式錄音機開啟了人們自娛自樂的行為方式,它改變了那種老上海式的指針唱片機放歌的繁瑣復雜,將倒錄、刻放結合,成為那時“霹靂青年”跳霹靂舞、太空舞的必備設施,也引領一個“磁器時代”的技術革命。
隨身聽音樂
采訪人物:王小姝年齡:32
職業(yè):老師
講述:隨身聽流行的年代,我正在上大學,那時候大家都喜歡邊走邊聽,像小虎隊、四大天王等等這些人的歌我們都特別喜歡,每天聽都聽不膩,設備也由一般的國產隨身聽升級至Sony的超薄隨身聽。上自習、逛街的時候把隨身聽別在腰上,插上耳機,自我感覺特別好。
評論:袖珍、便攜、耳機播放是隨身聽的優(yōu)勢所在,它的出現預示著音樂移動播放在技術支持上有了無限可能性,這個日本“舶來品”繼而開始取代單卡、雙卡收錄機,不變的仍然是以磁帶為播放介質,人們的視聽體驗仍然以“磁”為王。
CD,音樂“頭文字D”
采訪人物:鄭小小年齡:27
職業(yè):白領
講述:我上高中那會兒,同學們除了聽Walkman,很多人都會聽CD,而且買的都是歌手的專輯,一張CD盤里面有一二十首歌,容量很大,音質聽上去也不錯,沒事的時候,我們還會在路邊買些打口CD來聽,都是外國的搖滾、民謠、爵士布魯斯音樂,在那時我了解了很多西方音樂。
評論:CD、VCD、DVD可稱之為音樂之“頭文字D”,他們終結了黑膠唱片時代、卡帶“磁器”時期,憑借立體聲軌、存儲容量大取得優(yōu)勢,索要歌手CD簽名也成為當時的流行趨勢,而CD衍生出的DVD音樂格式屹然立于市場不敗之地。
MP3/MP4,聽歌“雙雄”
采訪人物:李思宇年齡:19
職業(yè):大學生
講述:在家里,我姐姐曾收集了一橫排的卡式磁帶,但現在都蒙上了一層灰,現在大家聽得都是MP3、MP4,想聽歌,直接從電腦上用數據線傳輸,下載到里面就成,而且容量也越來越大,我們現在都是批量下載,一個8G的MP3、MP4里,能裝上百首歌,我比較喜歡周杰倫,他的新專輯《摩羯座》都在我的iPodMP3里。
評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這句至理名言在全民的娛樂方式衍生史中同樣適用,在聽夠了卡帶、CD之后,人性化的科技服務為我們帶來了MP3、MP4,便攜、高清、保真音質趨于完美。究竟這種聽歌方式還會有怎樣的衍生和改變?我們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