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36集電視連續(xù)劇《滄海百年》策劃、臺灣霧峰林家第13代傳人林為民回到原鄉(xiāng)漳州、平和訪親謁祖。在平和五寨埔坪林氏大宗,林為民先生激動地寫下“雙木為林,一個在臺,一個在閩,兩岸一家”的留言。這也是海峽兩岸血脈相連的生動寫照。
《滄海百年》播出后,獲得如潮好評,認(rèn)為“霧峰林家的墾荒史、創(chuàng)業(yè)史、愛國史,可以充分證明臺灣人是祖國大陸移民,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lǐng)土?!稖婧0倌辍酚檬聦嵒?fù)袅恕_獨’理念?!?005年第一天,由林祖密將軍的孫女、廈門安廈學(xué)校董事長林莉莉女士帶路,我們來到漳州宮保第、平和埔坪林氏大宗,感悟“雙木為林,兩岸一家”的骨肉情誼。
御賜官邸跨臺閩
“就是這座橋!”車子剛開到漳州市區(qū)新華西路,林莉莉就激動地叫了起來?!斑@里叫觀橋頂,小時候,我常在這里抓金龜子玩!”
距離觀橋頂幾十米處,就是秫祖密在漳州的故居宮保第,林莉莉是最后離開這里的霧峰林家人。她在這里度過了童年,直到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才離開。1988年,宮保第被列為漳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hù)單位。
據(jù)志書記載:宮保第,址在現(xiàn)新華西路觀橋頂,系清光緒五年(1879年)由左宗棠及漳郡紳耆稟請朝廷敕建。臺灣臺中霧峰也有一座宮保第,它和漳州的宮保第一樣,都是清光緒皇帝賜林文察之祠。史學(xué)家認(rèn)為,地跨臺閩的宮保第,是我國現(xiàn)存僅有一府兩地式的御賜宮邸建筑。臺閩兩地的宮保第,都是為了紀(jì)念愛國將領(lǐng)、抗英有功的林家英杰林文察。
清光緒戊子年(1888年),漳州宮保第增建石坊旌表功績,宮保第林剛愍祠亦由城東移入共建。宮保第有一塊石碑,簡略地記載著建第、祠原由:“祠祀提督林文察,字有理,福建臺灣人,原署陸路提督,同治三年冬領(lǐng)兵駐漳郡東關(guān)外,十一月初三日,在瑞香亭與李世賢血戰(zhàn),軍孤援絕,力竭陣亡。事后朝廷贈太子少保,謚剛愍、于死事地方建立專祠?!?/p>
至今漳州坊間仍流傳著林文察一生忠孝節(jié)義的功績:
林文察,字有理,原籍漳州平和五寨鄉(xiāng)人。其先祖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徙居臺灣彰化,后移臺中霧峰,從事拓荒墾田,成為臺灣霧峰首屈一指的林氏望族。清道光年間,林文察父親林定邦,繼承先人遺志,、仍擔(dān)任墾首,對捐獻(xiàn)糧賑災(zāi),接濟軍糧不遺余力。道光廿年(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軍炮擊臺灣,臺灣兵備道姚瑩率兵抵抗,林定邦激于愛國熱情,率領(lǐng)墾民參與作戰(zhàn),同時林文察發(fā)動高山族同胞前來助戰(zhàn),擊敗英軍,并俘虜英軍三百多名,時林定邦林文察父子被譽稱為抗英英雄。林定邦因與福建巡撫何瑾不睦,不但未受朝廷封賞,而且在道光卅年(1850年),被吳和尚掄殺。林文察為報父仇,親刃吳和尚,彰化縣知縣、福建巡撫何瑾偏袒吳家,判林文察死罪,要押送福州聽候處決,其妻曾琴娘當(dāng)街?jǐn)r轎喊冤,并自殺于臬臺轎前,何瑾怕引發(fā)民變,不得已把林文察囚禁在臺灣牢獄,不判也不放。清咸豐年間,江浙暴亂蜂起,左宗棠派孔昭慈赴臺籌運軍糧,得知林定邦已被殺害,其子林文察蒙冤被關(guān)牢獄。經(jīng)多方調(diào)查證實。林文察的冤案始得平反。林文察出獄后,為報答朝廷及孔昭慈救命之恩,再為籌軍糧運軍糧盡心盡力。因此得到左宗棠的賞識,授予四品頂戴。后跟隨左帥轉(zhuǎn)戰(zhàn)閩浙各戰(zhàn)役,屢立戰(zhàn)功,歷任游擊,參將,副將,擢升陸路提督。
同治二年四月臺灣海匪暴亂,聲言要消滅霧峰林家。林文察奉命率大軍登臺。海匪暴亂得以平息。
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四日太平軍攻陷漳州,林文察亦同時奉命率兵駐扎漳州東關(guān)外。候命攻復(fù)漳州。同年十一月初三日,林文察率領(lǐng)臺勇五百人,在瑞香亭與太平軍李世賢展開血戰(zhàn),以孤軍五百,對敵軍數(shù)萬之眾作殊死之奮戰(zhàn),終因孤軍作戰(zhàn)、彈藥援絕,力竭戰(zhàn)死。時年三十七歲。另據(jù)民間傳說,林文察戰(zhàn)敗被擒,力勸不降,太平軍以棉被裹其身,灌以油,豎立燒之如燭。林文察視死如歸為國捐軀的無畏精神永留給后人頌揚,晉江陳鐵香曾詠詩一首,詩曰“砍頭陷胸不回顧,馬革欲裹嘆無尸,精忠之骨死猶生,傷我鳥薦不忍冢?!?/p>
林莉莉說。根據(jù)家中保存的地圖,宮保第極為宏偉,占地7畝,周圍是大片的桔園。自從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她與母親搬出宮保第后,宮保第就再也沒有住過林家人,先是成為政府機關(guān)的辦公場所,后來大部分被拆建成政府職工宿舍?,F(xiàn)在的宮保第僅留西邊祠宇一角,里面還有石雕和木雕、石礎(chǔ)等文物,石坊石柱拋棄街面作為路基,粱柱正遭受著白蟻的蛀蝕,瀕臨圮塌。
臺灣霧峰的宮保第同樣規(guī)模宏大,綿延幾公里,在1999年臺中大地震之前,是臺中著名的旅游景點,林家族人仍在其中生息。1999年的大地震將霧中宮保第幾乎夷為平地。去年林家族人著手重修臺中宮保第。
兩岸林家你來我往
臺灣《霧峰林氏族譜》和五寨《林氏家譜》都有明確的記錄,表明霧峰林家的先祖林石是在清乾隆初年從漳州府平和縣五寨墟埔坪社移民去臺的。開基于當(dāng)時的揀柬堡大里代莊(今臺中縣大里市)。從平和縣城出發(fā),沿著寬敞的水泥路,駛過一座座植滿蜜柚的山坡。半個小時后就到了埔坪村。村里的林氏宗祠里,掛著“四世大夫”、“太子少?!?、“四代一品”、“武威將軍”等匾額。記錄著霧峰林家的光榮歷史。這座宗祠也是“雙術(shù)為林,兩岸一家”的見證。
五寨林氏大宗理事會理事林移和說:霧峰林家的開臺祖林石。是漳州府平和縣五寨埔坪開基祖林子慕的第十四裔孫。自林石渡臺后,臺灣林氏族親與五寨埔坪林氏宗親就經(jīng)常往來,世世代代不曾中斷,如五寨林氏大宗的“四點金”、“輩聯(lián)”以及家廟后的大榕樹、祖墓、墓林石梯等等,都是兩岸林氏認(rèn)祖歸宗的歷史見證。
根據(jù)五寨埔坪林氏家譜記載,咸豐八年(1858年)林文,察奉命赴大陸參加平定太平軍之役。由于臺勇在閩浙各地連戰(zhàn)皆捷,在朝廷賞識下林文察于短短4年內(nèi),升為參將、副將、總兵,最后高升到福建陸路提督兼署水師。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軍數(shù)萬人將漳州城外萬松關(guān)團團圍住,林文察親督兵勇抗擊,因后路被抄,兵勇敗潰,林文察中槍陣亡;尸身未見,享年37歲,朝廷追贈太子少保,并給騎都尉兼云騎尉?,F(xiàn)在平和五寨埔坪林氏家廟中還懸掛著林文察被追封為“太子少保”的牌匾。另外,在五寨埔坪的培遠(yuǎn)堂還有一個石碑,記載著清光緒十九年,臺灣霧峰林家組團回五寨埔坪祭祖,并由臺灣宗親集資在五寨買田地讓鄉(xiāng)親耕作,將收獲的糧食用來祭祖宴請的歷史事實。
在五寨,我們聽到臺灣霧峰林家的第七代傳人林祖密回鄉(xiāng)祭祖省親的故事最多。林祖密(1878~1925年),名資鏗,字季商,父老鄉(xiāng)親都稱為“少爺”。他們說,少爺經(jīng)常回五寨祭祖省親。每次回來,他至少宰三只豬祭祖并宴請在五寨的親人。而且,據(jù)鄉(xiāng)親們描述,林祖密回五寨喜歡到祖厝后一小山上練武打靶,每次回來,他都去。至今,五寨埔坪尚可尋找到當(dāng)時林祖密練武打靶的遺址。
林祖密之后,由于歷史原因,兩岸林氏交往不那么頻繁。直到改革開放以后,臺灣霧峰林家后代又通過各種渠道,想方設(shè)法到五寨祭祖省親。1986年,現(xiàn)已移居日本的林祖密的第六子林正利,通過多方交涉才首次成行回五寨祭祖省親;1992年,臺灣臺中林氏董事會會長林欽濃也以民間組團形式一行18人到五寨祭祖省親,并向五寨林氏捐款修建林氏大宗及埔坪小學(xué);隨后,臺灣霧峰林家與埔坪之間的來往從無間斷。
家族心愿促成《滄海百年》
林莉莉向我們透露了電視劇《滄海百年》的“出爐”經(jīng)過:
霧峰林家一門忠烈代代相傳,林文察是清朝福建省的水陸提督,林朝棟為臺灣抗法名將,林祖密曾任孫中山授銜的閩南軍司令。長期以來,林家族人始終有一個愿望:將林家?guī)状藟ㄖ硨殟u、捍衛(wèi)寶島、皈依祖國的真實經(jīng)歷作為素材拍攝成電視劇,以霧峰林家的家族史證實臺灣屬于祖國。
10年前,林莉莉的堂哥林為民找到他的朋友——時任中信集團國安廣告公司董事長的鄢鋼,提出想拍一部講述自己家族故事的電視劇。從那時起。兩人著手策劃,終于在10年后如愿以償。
《滄海百年》在央視播出令兩岸林家族人十分振奮。祖國大陸的林家人每天守在電視機前,總覺得每一個鏡頭都有一種特別的深情。臺灣的林家族人也紛紛打來電話,要求把電話聽筒對準(zhǔn)電視機的喇叭,聽聽電視機中傳出的電視劇聲音。遺憾的是,至今《滄海百年》仍未能在臺灣播出。兩岸林家的后代都盼著這部電視劇能早一天落地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