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到北京,長城可以不必再爬,頤和園無需再游,但“老舍茶館”總得再光顧一下,不是喝茶,也不是聽戲,就是順路看看,進出一下,感受喝茶的氣氛,享受上樓的動作,回味老舍那茶一樣有滋味的文字,并讓老北京繞梁的余音從那桌沿壺旁滑順地向你襲來。
今年國慶黃金周里,我隨著宜人的秋風一路從和平門緩緩流向大前門,不知不覺就來到了“老舍茶館”的門口,只見一旗高懸,旗上三個大字一“大碗茶”,再近一看,還有“老二分”字樣與吆喝。旗是這樣掛的,茶也是這樣賣的,還是二分錢。真的二分錢,時光在這里倒轉30年!買茶的人排起了長隊,每每停滯不前,那是茶碗周轉不及,誰都很清楚,但又似乎不是太清楚,如今這二分錢意味著什么……
有不少人是來解渴的,但也許更多的是沖著新奇的復舊,那“大碗茶”的赫赫聲名,那“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創(chuàng)業(yè)的傳奇,那“改革開放的老字號”,解的不僅是口渴,暢飲的也不僅是茶水。
買大碗茶的隊伍長了變短,短了又變長,我也情不自禁加入這喝茶的隊列,緩緩走向那一大水缸的茶湯前,它也許是中國都市里最便宜的茶湯,也是首都北京城最解渴的一碗。在這秋風送爽的國慶時節(jié),在這菊花盛開的美好秋天,來的都是客,竟讓我情不自禁聯(lián)想起閩西山路上客家的茶亭!
我緩緩走向裝茶的大水缸,我邊走邊掏遍衣褲的口袋,終于找到了1角的硬幣,應該有好幾年不曾使用分幣了,當賣茶的小妹逐一地找回8分錢的時候,真有幾分時光倒流的感覺。雙手捧著那一碗茶,仰頭咕咕地喝,似景陽崗打虎的武松在喝水酒,還似紅色娘子軍的吳瓊花在喝椰汁。那么多男女老少在北京大前門的街頭,一起仰頭咕咕地喝大碗茶,那是歲月的酒,時光的汁,是百姓的滋味,暢快的感覺從喉頭漫向周身,那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一個時代的體驗。
喝了二分錢的大碗茶再走進“老舍茶館”,來的都是客,隨你走,隨你逛,隨你逍遙隨你看:看二樓茶館文化的展示。感覺一碗大碗茶勝似七碗,照樣“兩腋習習清風生”,茶館歷史的風味風情撲面而來;三樓是喝茶聽戲看民俗表演的地方,正兒八經地收錢買門票,票價很高,愿者更上一層樓,茶館搭臺,名角唱戲,我想這價格很高的門票錢養(yǎng)著二樓的茶文化展示,養(yǎng)著一樓門口的大碗茶攤,養(yǎng)著層層就業(yè)的男女,也養(yǎng)著那飄飄的茶旗,更擦亮著、滋潤著“老舍茶館”的金字招牌……
秋茶更比菊花香,華燈初上,臨別時我發(fā)現(xiàn)茶館的走廊有一架圖書,全是寫茶的大書小書,喝了大碗茶又逛了茶文化展的我突生一念,回家后把自己寫茶的兩本書——《喝茶》和《到閩南喝功夫茶》寄贈給“老舍茶館”,聊以答謝自己喝下大碗茶那一腔的暢快。